APP下载

穷财政,富教育

2013-12-31王哲发自河南

中国报道 2013年9期
关键词:郸城县清华校区

本刊记者 王哲 发自河南

今年高考,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8)班91人全部考过一本线,11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微博上人称“史上最牛”高考班,并在和各地的“最牛”高考班PK中屡屡胜出,郸城一高在网上名声大噪,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之声。有人称,这是将竞赛生和尖子生集中一起,集中优秀师资“重点打造”,不足为奇。

然而,“最牛”高考班的成绩在郸城并不是唯一和偶然的,它的兄弟班级高三(7)班89个学生中同样有88个达一本线,而郸城全县今年共有2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这是继2012年郸城县23名考生考取清华、北大后的又一历史新高,占其所在的周口市考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郸城县还是河南省通过高考考取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县,这创造了建国以来全河南省乃至全国县级高中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次输送新生人数的最高纪录。真正的教育,不光是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而是让边缘的学生也更能优秀。郸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职教强县”等荣誉数不胜数。

取得这一系列成绩的背景更引人深思。河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并不发达,河南是全国高考竞争最激烈、高考分数线最高的省份,郸城县则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县,被国家列入了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作为一个131万人口的大县,当地有几十万人常年在外打零工,其中有不少就是郸城一高的学生家长。在上世纪末,郸城的教育在河南县市中位居倒数,而如今郸城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5个亿,而却划出1100亩黄金地块,投资十几亿建起了很多地级市都没有做到的教育园区……

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如何办好“富教育”的,强烈的反差带给我们疑惑多多,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最好的地块属于教育

郸城历史上处于黄泛区内,曾饱受“水、旱、蝗”等诸多自然灾害困扰,不管是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多年来都比较落后。日前,记者从漯河高铁站驱车东行一小时赶到了周口市,再从周口市沿着只有两车道的省道继续东行前往郸城,由于路面不够平整,周边状况复杂,60公里的路,要走一个多个小时。路边两侧的景色无言地说明,这里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然而,当车即将进入郸城县城时,道路两侧突然豁然开朗,这里是郸城新区,右边是郁郁葱葱的郸城公园所在地,左边就是一片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的教育园区。

这是郸城新区最好的地块,它属于教育。记者看到,园区样貌已经初见端倪,现代化的楼宇,宽敞的食堂、塑胶的跑道。2009年,这里被郸城县规划为“七校一中心”的教育园区。“七校一中心”即郸城一高新校区、第二实验中学新校区、第二实验小学新校区、职业中专新校区、新潮职业中专、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郸城县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其中郸城实验中学新校区、新潮职业中专已经启用,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将于年底完工。实验小学新校区、职业中专新校区等也在紧张规划建设中,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学生两万多人。五年的时间,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郸城县财政已经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而去年全县财政收入也才5亿元。

周口市人口多,包袱重,是个穷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市,转变发展方式利用好人口红利的要义就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教育园区将来是郸城最现代化也最拿得出手的名片,到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郸城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1100亩‘宝地’,如果按照一般的运作方式,进行房地产招拍挂开发县财政最少能收入10个亿,在上面进行建设又要吸引20个亿的投资,对于我们这个贫困县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诱惑,这些我们都想到了,但我们没有这么做。”在郸城工作多年的县委书记刘广明向记者道出了心里话,“郸城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工业经济还不发达,就业门路很少,老百姓让子女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这些我们感同身受。但谁都知道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投入大、见效慢,不如一些地产或者工业项目拉动GDP来的容易来得快,却能真正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蓄后劲。我们的思路就是千难万难不能欠孩子的账,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上来。设想一下,十年二十年之后,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几百名上千名清华、北大以及其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会给他们的家庭、给家乡、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的政绩观。”

一所高中的“软实力”

名声赫赫的郸城一高位于郸城最中心的繁华路段,门脸儿并不起眼。郸城一高建校于1951年,那时郸城还没有建县,在10万斤小麦的经费、188名学生的薄弱基础上建起了这样一所中学。斗转星移,进入学校,一如普通县城中学的朴素,校园占地不到50亩,校舍也略显老旧拥挤,只有校门口张贴的红榜让人意识到这就是那所河南省内外大名远扬的学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偏居河南东南一隅的这样一个贫困县的中学,是清华大学的“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以郸城一高为主编制的《郸城考练》成为全国中小学抢手的信息资料。

由于近年来名声鹊起,7000学子聚集在这所老校拼搏,100多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学习更是让都市人难以想象,每个学生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学习空间,一起身一挪窝都需要其他同学配合,这些硬件上的困扰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搬到教育园区后会大为改观。

清晨,如同军营般整齐的跑操步伐;白天,每一名学生心无旁骛的窃窃读书声;深夜,如同田野上星光般的灯光点点,让你感觉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更让人钦佩的是这里的教师,他们每天和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兢兢业业,从未有任何抱怨。一天里,五点多他们就得起床准备一天的课程,批改试卷有时得到夜尽天明,他们把青春奉献给教育,无怨无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校长刘成章的带领下,按教育内在规律办事,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推行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师愿教、会教、能教和学生想学、会学、能学的良性机制。他们代表了郸城一高精神,这是无可比拟的“软实力”。

由于近年来名声鹊起,7000学子聚集在郸城一高老校区拼搏,10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刻苦攻读,这些硬件上的困扰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搬到教育园区后会大为改观。

教育引领城镇化之路

多年来,郸城县委、县政府一直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规划,建立了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和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等,及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支持教育部门按照教育规律自主办学。郸城县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先教育预算、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25%以上,上级拨付的教育经费100%用于教育,城镇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使用,2007年以来郸城县教育经费已投入超过30亿元。对20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了集中标准化改造,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上好学”。

郸城对教育管理人员坚持从教育内部优秀人才中选拔,不搞外行领导内行,先后有98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学校拥有独立的人权、财权和决策权。学校经费足额预算、专户管理,直接拨付学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调控、克扣;学校人事选拔、考核评价等不受外界影响,全县学校积极进行全员竞聘、职级工资等改革,充分调动了学校办学和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光为郸城带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储备和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大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郸城走出去的武汉大学博士王学海创办人福药业后回乡投资;深圳金嘉禾、湖北楚康等一批知名连锁餐饮、超市集聚郸城;教育也成了郸城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县长罗文阁每次带队外出招商,人家问起的总是郸城的教育,很多企业家还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郸城一高来,这让罗文阁又自豪又为难。记者注意到,就连当地电视台插播的商业广告,十条中总有七八条和教育有关。郸城一高附近的住宅目前一房难求,还未完工的教育园区周边的商住小区也已经非常抢手。是教育,加速了人口向县城的集聚,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据统计,目前郸城县城人口至少有八万人是因教育带来的,未来几年内,教育园区还能再拉动10万人进城。

“周口市是国内仅有的几个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之一,人口多,包袱重,是个穷地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市,转变发展方式利用好人口红利的要义就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看,还是从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来看,教育都是天大的事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认为,‘郸城模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破解教育发展困局具有普遍典型意义,值得借鉴。如果每个学校如果都能像郸城一高一样,教育这个民生之基,一定会越来越牢固。”周口市委书记徐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捐奖金给老师买洗衣机的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了破解郸城一高近年来高考井喷之谜,本刊记者对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做了专访。这是一个衣着朴实、笑容憨厚的中年汉子,也是清华百年校庆上唯一受邀的周口人。

中国报道:听说过不少您的故事,比如捐奖金给老师们买洗衣机,婉拒市领导的提拔等等,您能谈谈这些吗?

刘成章:我不太爱提这些事(笑)。以前也拿其他奖金给老师买过东西,只是数额少。这次是去年县里在教师节前奖给我个人10万元。不过我知道全体老师都为学校付出了心血,就想给每位老师买一台洗衣机,后来10万元不够,又从学校经费里挤出2万元,算是给老师们送上一份节日礼物。

去年市领导有意提拔我去市里当校长,级别也能从正科提到副处,这诱惑挺大,可我觉得我的根在郸城,城市中学和县里中学的情况差别太大,还是这里更适合我。

我并不是无视名利,但我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我家的经济基础很一般,所以一直非常节俭。有个笑话,两三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媳妇见县城的一个单位在卸冬储白菜,一些不中看的被扔了,她觉得可惜,就借了个三轮车以喂兔子为名把这些白菜都捡回来了,我们全家吃了一冬天。

中国报道:能简单谈谈您的学生和老师吗?

刘成章:郸城穷,很多孩子家长常年在外打零工,他们一年也没几天能见上父母,只能拿老师当亲人,把学习当成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机会。去年一个叫张朝阳的孩子考上了清华,毕业典礼上,他衣服上全是水泥点子,是借同学的衣服拍的毕业照,原来他利用高考后的间隙去建筑工地当了小工。就是这个孩子,曾拒绝了学校给他争取的贫困助学金,他说“我不要贫困生补助,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因为成绩好给的奖励我才要。”

我们的老师在学历和教学水平上没有优势,但他们对郸城一高倾注了全部心血。今年创造好成绩的三(8)班班主任徐丽、三(7)班班主任王清涛,都是三十出头就成了骨干。他们为学生疏远了亲人,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今年考上清华建筑系的赵书婕,过去很多愁善感,一哭就是几十分钟,徐丽老师像妈妈一样和她同吃同住,化解了她的心结。今年她已经提前被清华选中降分录取,但她硬是凭裸分考上了清华拳头专业。

中国报道:听说您第一学历是中专,也从未在教学一线工作过,您上任后是怎样“二次创业”的?

刘成章:我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家里条件不好,但我喜欢当老师,就考了免学费的师范中专。1991年,我来到郸城一高当了教务员,后来又在团委、办公室、后勤、总务处工作过。虽然我没有教过课,但对老师、学生的甘苦了解得最透彻。2008年8月,我受聘担任郸城一高党委书记、校长,当时学校已有上升势头,但成绩不稳定,我提出“二次创业、做强做大”,2009年开始实行“乐于学习、乐于教学、乐于服务”的“三乐”教育。让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受到重视、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提升、管理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持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仅有的财力用在改善学校设施和改善老师待遇上。高中三年出成绩,2011年,一本上线600多,6个清华北大;2012年,一本上线1000多,23个清华北大;今年一本上线1422人,26个清华北大,我相信,明年成绩一定会更好。

猜你喜欢

郸城县清华校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郸城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研究
郸城县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郸城县2012年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