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3-12-28李桂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物流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流通山西省农户

李桂娥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张 武, 王德方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农产品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与经济的体系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农业省份,农产品物流问题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强调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的目标。随后,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也做出了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决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等发展目标。因此,在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背景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已经被正式提上日程并成为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1 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必要性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农产品物流以其专业化的系统和服务,可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顺利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农产品得到及时有效的销售,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下,缺乏健全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大,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

据统计,2006年一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值的增长幅度为16.5%,工业品物流总值同比增长16.3%,而农产品物流总值的增值幅度与去年同期持平,即增长幅度为零;从物流成本指标看,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10%、我国粮食物流成本为40%,果蔬物流成本则高达60%;从物流过程损耗率指标来看,发达国家在5%以下,我国粮食损耗率达15%,果蔬则达到25%~30%;从农产品加工增值指标来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80%,增值比为1∶3~4,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比重不到10%,增值比仅为1∶0.8左右。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农产品物流不畅致使有大约2亿吨的农产品腐烂,而且很多农产品大量滞销,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现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落后状况,而发展农产品物流关系到农产品 “卖难”问题及农民增收和全社会关注的 “三农”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研究农产品物流很有必要。

2 山西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山西省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逐渐演变过来的。目前在山西市场上,蔬菜、果品、禽蛋、肉类、水产品、油棉市场已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到目前为止还是实行由政府统购、企业加工分销的市场流通体制。在具体的市场建设上采取了本埠为主、外埠为辅的全国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了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和零售并行的市场流通体系。山西省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280个,年成交量1 055万吨,成交额近80亿元,其中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70个,年成交量350万吨,成交额22亿元;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杂粮类、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213个,年成交量706.8万吨,成交额55亿元。总的来说,山西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初级市场的特征明显,尤其是批发市场绝大部分还处于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只具备了初级市场的功能。

2.1 个体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山西省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中介主体众多,没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市场主体结构呈 “多段众元式”畸形状态。一般农民、小贩、零售商、采购商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往往人货同行,自由协商对手交易。如太原市桥西综合批发市场每天交易流量达5万人次,最高达8万人次。这样的联合体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从而使形成的真正利益共同体少之又少。同时,农民作为交易一方,数量大大超过了中间商业组织,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是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从而使自身讨价还价的能力削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转嫁到农民身上。由此可见,山西省个体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关键在于没有把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如农民协会、基层供销社、农产品经纪人充分利用起来。

2.2 特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山西省地域自南向北气候条件复杂,农产品资源种类丰富,依据资源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发展潜力,其中包括玉米、专用小麦、马铃薯、蔬菜、油料、苹果、梨、生猪、奶业、肉牛、肉羊、鸡等12种优势农产品和杂粮 (谷子、莜麦、荞麦)、棉花、中药材、蚕桑、绒山羊、蜜蜂、红枣、核桃等8种特色农产品。

山西省自然气候条件适宜于谷物类、豆类等杂粮栽培,其产品污染少、无公害、品质优良,素有 “小杂粮王国”之称。但是目前全省仅有大中型小杂粮加工企业90多个,年加工转化能力60多万吨,仅占小杂粮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山西省时令性蔬菜产量大,但是因为城乡流通隔阂,农户种植的蔬菜到了城市居民的餐桌上的价格已经翻了3~10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山西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严重伤害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2.3 山西省农产品物流采用传统的渠道模式,涉及到的中间商至少有两级以上,加大了农产品流通的成本负担

“宁可三日无荤,不可一日无蔬”。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意识越来越强烈,吃菜问题越来越被老百姓重视。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 “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 “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 “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但是近两年来,随着通胀压力的加大和宏观调控措施的缺失,全国先后出现了 “蒜你狠”、 “豆你玩”等怪想象,山西省也不例外。举个例子:一斤生菜,从农户手里收购时每斤1元钱,但是经过产销两地批发市场再到个体摊贩最后卖给消费者时已经变成了3.5元/斤,价钱翻了2.5倍。之所以会出现产销价格严重脱节,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依旧采用 “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个体摊贩——消费者”这样的销售链条和模式,中间环节多,农产品流通速度慢,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严重,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呼吁打造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 “菜篮子”工程的声音越来越高。

3 建立山西省农产品高效物流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探寻发挥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如农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基层供销社等组织作用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挥代表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合作组织的作用是强化农户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的可靠保证。日本的农协、美国和欧共体的销售合作社都在组织农产品集中进入批发市场的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9月底,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3 850个,入社成员10.8万人,带动农户74.9万户,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11.8%。但是,他们在农产品进入市场时的汇集、运输、市场引导、讨价还价等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今后一段时间,大力发挥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大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是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建设的重点。

3.2 根据各种农产品的种植、储运、加工及消费特点,构建农产品的 “大循环”、 “小循环”和 “微循环”的物流体系,促进山西省农产品在各区域、本省、国内及国际上不同范围内的有效流通和消费。山西省农产品的特点各有不同。有的农产品食补性好,如小杂粮、红枣、核桃、荞麦、燕麦,而且易于储存和运输,对于这类产品,可以有效组织出省和出口。有的农产品产量中等,有地方特色,但是对储存和运输有较高的环境要求,这类农产品,可以考虑重点供省内消费,如奶牛。奶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奶牛养殖是实现农牧结合的最佳途径。2002年山西省被列入全国奶牛优势区,随着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开发,全省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山西省有国内知名企业古城乳业集团,蒙牛、夏进等知名企业也在山西落户,全省年加工鲜奶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生产乳制品100多种。发挥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具有较大的潜力。有的农产品时令性强,不易储存,但是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蔬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生产区域优势明显,已列入国家的七大优势产业带——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带中,此类农产品更加适合建立 “农户——消费者”微循环的物流体系。

3.3 研究适合山西省 “菜篮子”类农产品的直销形式,缩短产销供应链路线,在保证农民既得利益的同时,减少消费者由于购买农产品而支付的购买成本。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保障市场供应,从去2010年开始,山西省全面推进鲜活农产品 “农超对接”工作,力争到 “十二五”末,使超市农产品的直采比重达到60%以上,成为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之一。 “农超对接”是超市和农户双赢的一件事情,对于超市而言,农超对接的意义不仅在于价格,还在于品质和安全。以往超市从供应商手上拿货,一车苹果可能来自多家合作社,抽检也无法完全保证食品安全。而基地直供则没有这些忧虑,同时超市还可以事先和农户沟通,需要什么样的苹果,多少数量,农户生产也心中有数。对农户而言,农超对接则让他们有望摆脱 “靠天吃饭”的格局,每年农产品的价格差异很大,今年很贵,大家抢着种,明天往往就很便宜,而且农产品不易保存,往往一年之内的价格波动也很大。假如农户能和超市对接,供应协议签上五年、十年,把价格和数量都敲定了,农民自然就能安心生产了。

3.4 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没有农产品物流主体,就没有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为此,在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应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培育以发展农产品物流为核心业务的农业合作社、专业运输公司以及农业协会、仓储公司、配送中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当前山西省农产品物流主体建设的重要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知识、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物流规划和管理水平,让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整合农产品物流市场,对于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张京社,阎玄梅.山西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7):38-41.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11-2012[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3] 丁俊发.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05-2006)[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4] 张敏.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4(5):91-94.

[5] 毕雪萍,高凤莲,张敏翠.山西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1):39-41.

[6] 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Evaluation Method for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Business Process in Supply Chain Based of Hybrid Fuzzy DEA and Simulation

猜你喜欢

流通山西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