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池之越

2013-12-26王甲佳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3年11期
关键词:玻璃片玻璃瓶订单

我们的CIO,什么时候能飞出ERP这个玻璃瓶呢?怎么能看到它其实就是一个“雷池”呢?

“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中国人耳熟能详,都可以耳熟能详的。同时在许多领域,往往也是奉为圭皋的,在我们熟悉的信息与软件行业也常常有堪称典范的事情发生。

2010年,我曾向国内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建议,在他们既有的30多万家企业用户的基础上,做企业间的交易服务平台。也就是将这些用户按照行业进行分类,互相之间进行交易关联以及服务关联。当时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是比较乐观的,比如一家钢铁厂的1000多个客户同时也是这款软件的用户,超过3000家用户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客户。基于此,一个可以展望的场景是:如果1000多钢材用户在系统里面做采购订单,经过内部审核后,就可以直接成为钢铁厂(及其分销商)的销售订单,双方可以协同选择专业的物流公司。在双方财务系统中则是进行自动化的结算。类似的场景当然还有许多,比如提供知识产权申报服务、审计服务等等。当时我还煞有介事地写了详细的操作方案,真心希望这样的软件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生态能量。可惜这份建议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回复是“我们是专业的软件公司,做好软件,卖好软件就可以,不能做这种电商类型的事情”。

呜呼。软件的可替代成本并不高,为了软件业务的“长治久安”,即便引入一个第三方来做这样的交易平台服务,也能彻底黏住这些客户,还可以吸引更多客户的客户成为你软件的用户。相对于几十万、几百万的一次性投入的软件来说,用户在里面流转的订单价值是每年上千万的规模,而且与很多供应商、客户通过平台与软件进行日常血脉般的业务联系。他们会轻易地换软件吗?当然,真的到那个境界,最好不要绑架客户,多收份子钱。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大大的“雷池”。就是因为强烈的行业边界意识,让管理软件行业固步自封,不敌本来没有名份的互联网公司。当下,这些软件公司还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寻找破局之策,殊不知,客户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

这个情况,现在梳理起来居然还是那么惊人,最近和几个CIO在QQ群里面交流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信息化策略,90%以上的人仅仅认为那就是BYOD的范畴,就是手机做做审批,收发邮件嘛,其实最终的消费者已经在大规模地向移动互联网迁徙,商业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获取资源的方式在变,你的供给模式也要变,这才是企业CIO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思考的基本原点。这自然还不是最鲜血淋漓的,因为毕竟还有一个不长不短的缓冲期。倒是经典ERP所熏陶的遗老遗少还在将诸如MRP、APS、MES等难成功的原因归结于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不规范、供应商在信息系统对接上困难,而不去从根本上思考到底是不是ERP已经不适合了?还一定要穿着长袍马褂挤地铁?有CIO说“国内不管怎么创新,也不如外国几十年积累的软件那样经典”。既舍不得说自己错了,也难将不达实效的罪责推给业务部门同事,更是不敢说ERP不合适了,即便少数已经是皇帝新装中的那小孩了,还是不敢说皇帝在光着屁股。坚决不会从根本上去考虑ERP到底哪些是适用的,哪些是不适用的,还是认真地在快倾覆的泰坦尼克号的餐厅上收拾餐具,跌倒了,也还爬起来再收拾,看到外面的水都要进来了,也还不想对策,因为大家也还都在餐厅嘛。心理的“雷池”已经铸就。

就企业信息化系统而言,最难实现的就是订单计划的经济履行,需要复杂的计划。在2008年到2009年间,我们以基于时间链的“一键计划”替代了复杂的计划模式,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功。我们很清楚,经典ERP(企业资源计划)是面向几乎没有时间、空间属性的物化资源的,而现代商业中时间已经超越物化资源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因素,你还去考虑账能不能对上,东西在不在仓库,有什么用呢?没人买单的话,企业都活不了了。不能按照承诺交付,丧失商誉还增加运营成本,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个流传很久时间的科学实验说,将一只蜜蜂放在玻璃瓶里面,上面盖上玻璃片,蜜蜂向外飞的时候,会撞上玻璃片,久而久之,它就控制自己的飞行高度。实验人员最后将玻璃片拿掉了,它还是控制自己的高度,忘记了自己要飞出去。我们的CIO,什么时候能飞出ERP这个玻璃瓶呢?怎么能看到它其实就是一个“雷池”呢?

猜你喜欢

玻璃片玻璃瓶订单
两个玻璃瓶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耍帅失败
让冰花从手中绽放
玻璃瓶中的妖怪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玻璃片
瓶子回收桶
倒立的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