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黄蓟马在茶梢上的分布调查研究初报

2013-12-24李慧玲王庆森王定锋刘丰静曾明森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叶位虫口蓟马

李慧玲,王庆森,王定锋,刘丰静,曾明森,吴光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Hood)属缨翅目蓟马科,又名脊丝蓟马、茶黄硬蓟马,是茶园常见害虫之一,在我国海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均有发生[1]。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锉吸茶树新梢嫩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至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纹,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条纹相应的叶正面稍凸起[2],失去光泽,后期芽梢出现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叶质僵硬变脆,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芒果、花生和葡萄等。

茶黄蓟马个体微小,成虫一般0.9~1.2 mm,体橙黄色,卵产于嫩芽、叶背表皮下或叶片茎脉处,世代重叠。若虫共4龄,主要以1、2龄若虫及成虫在新梢、嫩叶上取食为害,3龄时停止取食,称为预蛹,并开始下爬,4龄若虫又称之为蛹[1]。本文探讨了茶黄蓟马在茶梢上的分布情况,以期为该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号山福云6号茶园。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10月在茶黄蓟马发生高峰期,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茶园茶黄蓟马的发生情况,每点调查1芽7叶茶梢12个,分别记录茶梢各叶位的叶片正反面及嫩茎上的茶黄蓟马数量,比较茶黄蓟马在茶梢不同叶位上的分布情况。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Duncan' s 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对不同叶位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进行方差分析,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与DPS 7.0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茶黄蓟马在茶梢不同叶位上的虫口数量分布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在茶梢芽下1叶上的分布占6.59%,芽下2叶占20.97%,芽下3叶占26.34%,芽下4叶占25.74%,芽下5叶占11.66%,芽下6叶占4.69%,芽下7叶占1.97 %。茶黄蓟马主要集中在茶梢芽下2~4叶位的叶背为害,在芽头上的虫口数量较少,仅占1.13%;茶黄蓟马虫口数量主要分布在叶片背面,占88.66%,叶片正面仅占9.29%,在嫩茎上的虫口数量也仅占0.91%。采用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对不同叶位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茶梢各叶位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4.79,P<0.01)。采用新复极差检验法对茶梢不同叶位叶片正面和背面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正面和背面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F=96.95,P<0.01),其中,叶片正面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平均为0.37头,叶片背面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平均为3.49头。

表1 茶梢不同叶位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头)

表2 茶梢不同叶位上的茶黄蓟马虫口数量方差分析表

3 讨论

茶黄蓟马在广东、福建一年可发生10~11代[4],一般低龄若虫能够活动取食嫩梢汁液,3龄若虫(预蛹)一般停止取食并沿着茶树枝干下爬至茶篷下层的树干裂缝或者土表的枯叶内化蛹,待成虫羽化后再飞回嫩梢上取食产卵[5-6]。肖星等报道茶黄蓟马呈趋嫩为害,多在芽及芽下1~3叶为害[2]。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茶黄蓟马喜为害茶梢嫩叶,但芽及芽下1叶的虫口数量较少,主要在嫩梢的2~4叶位为害,且有88.66%的虫口集中在叶背为害,而成叶及老叶的虫量相对较少,呈零星分布,嫩叶上的茶黄蓟马常群集为害。茶黄蓟马在茶梢的分布可能受所调查的茶树品种、茶梢的嫩度、调查时期的影响,但基本都集中在嫩梢上为害。因此,对茶黄蓟马的防治,及时采摘尤为重要。谢振伦报道采摘不及时的茶园比留叶少而采摘及时的茶园其百梢虫口密度要高,前后相差达1倍[1]。采摘茶园坚持按标准及时合理采茶,可以大大降低茶黄蓟马的虫口密度。茶黄蓟马在茶园中有蜘蛛类、瓢虫类等多种天敌,柯胜兵等从发生数量、时间及空间的关系上评定出茶黄蓟马的主要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龟纹瓢虫等,为保护这些天敌,可根据它们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农药,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以更好的发挥茶园天敌对茶黄蓟马的控制作用[3]。张瑞明等研究表明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茶黄蓟马具有很好的驱避作用和一定的触杀活性[7],用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0.36%苦参碱500~600倍液、10%溴虫腈悬浮剂1000~3000倍液、1.5%除虫菊素800倍液等药剂防治可有效控制茶黄蓟马的为害[2,8,9]。黄板诱杀效果也很明显,烟草浸提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

[1]谢振伦.茶黄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简报[J].植物保护学报,1987,14(1):7-9.

[2]肖星,刘德和,殷丽琼,等.茶园茶黄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学,2013,(12):118.

[3]柯胜兵,周夏芝,毕守东,等.大别山区茶黄蓟马与捕食性天敌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4):40-46.

[4]龙亚芹,王万东,陈于福,等.芒果茶黄蓟马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3(12):2623-2626,2647.

[5]彭萍,王晓庆,李品武,等.茶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张衍炽.茶黄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茶叶科学技术,2008,(1):49-50.

[7]张瑞明,赵冬香,万树青.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茶黄蓟马的生物活性[J].植物保护,2011,37(3):120-123.

[8]于法辉.柑橘八节黄蓟马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9]王庆森,刘丰静,王定锋,等.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茶蚜和茶黄蓟马的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1,(4):9-12.

[10]林雄毅.茶黄蓟马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1):28-29.

猜你喜欢

叶位虫口蓟马
干旱胁迫下辣椒幼苗光合与荧光参数测定的最佳叶片
不同叶位桑叶茶的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播种量对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云烟85不同叶位和不同部位烤后烟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