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编辑思维创新与电视教材的编辑

2013-12-19振,吴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材思维信息

吕 振,吴 姜

淮北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安徽淮北,235000

1 电视编辑思维的内涵

1.1 思维的概念

哲学上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的特点,即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思维反映的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及其个别属性,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决非个别事物及其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有规律性的联系。

信息加工理论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个体大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信息交互的过程,从操作层面上来看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中以信息变换的方式对客体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出或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活动。它是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1.2 电视编辑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电视编辑思维从不同学科来看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角度看,电视编辑思维是指在电视加工制作过程中,对采集或搜集的各种视音频资源素材进行剪辑、组接、后期加工等处理过程中人的大脑中所发生的高级意识活动。从该学科概念中可以发现,电视编辑思维的主要对象(也就是思维的客体)是音频和视频资源素材,它所涉及的主要加工方法和处理技术,如剪辑、组合、加工等处理手段,在这些处理手段当中,同时融入了人的心智思维。从信息论角度看,电视编辑思维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者对前期拍摄的电视素材或已有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无论是心理学学科还是信息论学科,电视编辑思维都是通过相应的加工、处理手段在不同环节中融入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电视编辑的思维特征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1]。

第一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电视编辑思维方式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具有相应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也即它不可能脱离或超越一定的社会存在而产生和存在,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类型紧密联系,因此,它必然会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

第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紧密性,反映社会实践的需求,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社会意识或认识事物和加工信息的新方法。

第三是运动性。运动是电影和电视画面所具有的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电视编辑的重要任务是将众多连续、静态的画面组接为一个连续的视觉运动整体,并表达一个清晰的视觉流程。

第四是概括性。由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人们在接受视觉信息过程中,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这是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根据人们关心电视中的主要情节的特点,使电视镜头的组合、拼接成为可能,即电视编辑思维具有概括性。

第五是创造性。这是电视编辑思维中最为重要的特征,指的是电视编辑根据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思维客体(电视),将其个体思维、技术方法、想象力以及美学理念的追求融合到电视作品编辑之中,从而进行继剧本创作、前期拍摄之后的第三次创作,这是电视编辑思维创新的重要环节。

第六是延伸性。延伸性是指画面在特定的社会群体意识作用下,会延伸出比其自身更加丰富的含义。因为观众在电视编辑思维的引导下,具有特殊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通过联想、象征等意义组织体验,实现对自身信息容量和志向的超越。

2 电视编辑思维过程与创新

2.1 创新的涵义

何谓“创新”,从其字面上来看,是“第一次出现”、“初创”、“前所未有”之意。当然,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是针对人类社会群体而言的,即在某一方面人类还没有涉及、涉足的;从广义上来说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和个体的,也即相对其自身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或相对一定群体而言是“首次出现”的[2]。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之重要。

满足创新的必要条件有两个:首先是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是个体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因为创新并非闭门造车、标新立异,而是在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以及利用所掌握的学科领域或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根据社会时代的需求,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如果只是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而没有把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去进一步思考、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是毫无实践意义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地模仿和“山寨”,始终走不出别人的阴影。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求异思维,即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事物,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即是方法上、技术上和程序上的创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和固定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等思维能力。从问题的多方位角度出发,提出更多的、更新的假设;从问题的弹性出发,可以改变思维,从不同视角(如宏观上、中观上或微观上的视角)去观察同一现象或事物;从问题的特殊性出发,去探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解决办法[3]。

2.2 电视编辑思维过程中的创新

要弄清电视编辑思维过程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了解电视编辑思维的四个基本环节:一是选择信息,即根据电视文字脚本对与之相关的视音频材料进行选择;二是加工信息,即根据制作脚本的需要,运用电视手段对素材进行加工;三是存储信息,这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完善;四是输出信息,即将存储的信息传送至受众。在电视编辑思维这四个基本环节中,都蕴含着创新(图1)。

图1 电视信息编辑过程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电视编辑思维主要是体现在选择、加工和储存阶段,这几个阶段也是电视编辑思维创新点所在,其中创新的主要部分还是在加工和存储阶段,选择信息阶段创新的余地相对较少。因此,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区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选择信息阶段、加工信息阶段、存储信息阶段。

(1)在选择信息阶段,电视编辑主要是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知对材料进行初步选择,以选出能够体现创新或容易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的素材,即对电视镜头的选择。这个阶段创新区间较为狭窄,电视编辑根据自己对电视镜头的解读、镜头长度的把握来选择要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2)加工信息阶段和存储信息阶段是电视编辑思维创新的活跃区间,这里需要电视编辑对电视镜头中时空思维的表达、电视镜头中声音的编辑、电视段落的构成等一些编辑手段的特点和内涵非常熟悉。在这两个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电视编辑在思维上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去创造新信息,又要充分体现电视编辑熟练的电视编辑手段来加工信息。

电视的最基本单位是电视镜头,而电视镜头只能表达局部的运动形象,且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独立性。而要表达一个意义完整的内容,则必须对电视镜头进行组合和重构,这就是“蒙太奇”。通过对电视镜头的组合拼接、画面的切换等手段,产生大和小、快和慢、强和弱、虚和实、写实和写意等对比强烈的视听感受,上下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地迸发出来[4]。受众很容易通过形象画面的组合拼接,领略到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选择,从而使受众产生对电视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受众严密的逻辑思维,熟练掌握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思维方法[5]。

3 电视编辑创新思维与电视教材的编辑

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电视教材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并嵌入了教学者和制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创新思维,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某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教材的一种,电视教材应具备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

因此,电视教材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以前的录像带,还是现在网络上的视频公开课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电视教材,而且被大规模地使用。因此,在电视教材创作过程中,应该重视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把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和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即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要和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是一致的。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要充分运用电视编辑手段和电视编辑思维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脉络,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并最终解决问题。如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在1992开发的贾斯帕、伍德佰雷历险成功的蓝图部分(Blueprint for success/ ASK Jasper component)就是一个代表,蓝图中表示了一个开放的两难问题,关键性观点被锚定(anchored)在内容丰富的录像插片中。然后,要求学习者设计一个活动场所,要满足插片中描述的要求和限制[6];蓝图把关键概念和信息逼真地抛锚在问题录像中。学习者产生了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生成、形成问题解决的框架和问题的实际解决来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另外,在电视教材的编辑过程中,应该把教学策略的嵌入和电视编辑创新思维结合到一起,使问题解决过程与教学策略之间的联系通过电视编辑手段得以充分地展现,从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改善以及效率的提升。而一些较为久远的电化教育中拍摄的电视教材过多的是教师的“大头像”,可以说无任何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内含其中,同样的现象在网络视频课件中也较为普遍,视频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教师头像或者是一味地呈现脱离情境脉络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只需被动地接收,这些电视教材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电视编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如果总是简单化地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和步骤,将最终会扼杀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教师的头像一成不变地占据着屏幕,很快会使学习者厌倦,学而无趣。究其原因是忽视了电视教材更主要的是运用电视编辑思维创造出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的情境脉络,忽视了电视编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作用。

4 结束语

电视编辑思维与教育技术中的电视教材制作是紧密相关的,要制作出好的电视教材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能不考虑电视编辑的思维创新。现在的网络课程中,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公开课、视频教学日益流行,这些多媒体课件和流媒体课件中的视频运用仍属于电视手段。因此,电视编辑创新思维无论在传统的电视教材创作中,还是网络课程的视频教材制作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峰.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1-14

[2]郑金洲.“创新”四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0(7):4-8

[3]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学刊,1999(2):23

[4]彭俊.今敏动画的镜头语言分析(上)[J].影视制作,2010(3):26-29

[5]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4-320

[6]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4

猜你喜欢

教材思维信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