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2013-12-19李文砚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学辅导员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人在职业生涯中,如果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由于持续的工作压力,难免会产生厌倦之感,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burg将其定义为职业倦怠[1]。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迫切希望从中解脱出来,但又觉得无能为力之后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状态。此后,职业倦怠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Maslacb和他的同事提出职业倦怠的构成,即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和个人价值实现受挫[2]。从他们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最高。高校辅导员是为学生服务的特殊教育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服务于学生,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可以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类型

根据Maslach等学者的研究,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为以下三类。

(1)情绪衰竭型: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乏力感,容易激动、亢奋,容忍度低,同时还伴随情绪衰竭和无助感,对当前的学生管理甚至生活失去兴趣,既而对自己的感情评估是极度疲倦[3]。并随着教龄的增加,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也大不如前,甚至会认为自己已无力从事这项工作,有情绪资源耗尽之感,时常出现焦虑、紧张、无助和压抑等异常心理现象。

(2)玩世不恭型:这一类型的职业倦怠多表现为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与学生和同事的交往障碍重重,通常采取逃避的方式,尽可能减少与学生和同事的接触,缺乏创新工作的动力,对学校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薪酬牢骚满腹,甚至有离开辅导员岗位的想法。

(3)个人价值实现受挫型:众所周知,学生管理工作多为琐碎事务,辅导员每天都被埋没在缺乏职业自豪感的事务中,其专业学识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便沉溺于职业发展前景的迷茫中,有的还出现强烈的自卑感。

笔者曾对安徽北部四所高校186名辅导员进行过职业倦怠状况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图1):单纯的职业倦怠很少见,多数是混合型职业倦怠,也就是说,辅导员可能同时存在两类或是三类职业倦怠。从图1不难发现,随着任职年限的增加,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

图1 皖北地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图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2.1 积极心理学理论导向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Seligmen.M.E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与生俱来的并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良为出发点,利用人的积极心态对人的各类心理现象进行解读,其目的就是要激发人们内心深处以潜在形式存在的积极力量与良知。而这些积极力量与良知可以被利用来帮助人们发掘自身潜能,提高幸福指数[3]。

分析并归纳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积极心理学正在尝试转变应用心理学的大方向,在探究怎样使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和怎样更有效地发挥个人的优点和才能方面贡献它应尽的力量。从主观层面来分析,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的主观经历,尤其是过去体验过的幸福感、知足感与满意感等,还有对未来希望与乐观的态度。从个体特质层面来分析,积极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个体的积极特征与性格,如社交技巧、毅力、勇气和宽容等。从组织层面上来分析,积极心理学注重帮助人们做更好的公民,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如责任感、利他主义和宽容精神等。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积极心理学在消解人们的职业倦怠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势。

2.2 积极心理学缓解职业倦怠的作用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对职业倦怠的概念作了与时俱进的拓展,以前定义的切入点是倦怠的消极方面[4]。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便以积极的视角对职业倦怠进行界定,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Maslach.C和Leite提出的:“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也就是使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变得不愉快、无成就感和没有意义的过程。”[5]于是,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消极的“倦怠”转向积极的“工作投入”,这种改变,为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了新的思路。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策略

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并非易事,心理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社会的尊重、学校的关心和家庭的支持。积极心理学的兴趣与发展,为消除人们的职业倦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总的来说,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以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3.1 培育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能驱使人们去克服困难,再次体验更高层次的积极情绪,这个论点已经被B.L.Fredrick研究得到证实。此外,他的研究还证实一些积极情绪体验(比如开心、兴趣、满意、成就感和爱)对人们知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6]。这种能力能有效地增加个体的资源(体力、智力、社会交往等)。也就是说,积极的情绪能拓展个体资源,而消极情绪则是无助于这种资源的增加。因此,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时,要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从而拓展其提高业务能力的个人资源。

3.2 构建积极人格

美国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构建积极人格是改变一个人思维与行为方式最有效的方法,这一项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预防人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7]。因此,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时,要将努力方向定位在塑造与发展辅导员的积极人格上。高校辅导员要构建的积极人格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提升幸福指数、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幸福指数[8]。首先,提升幸福指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辅导员从主观上认为自己工作与生活都比较好,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强化,如果能让他们看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价值得到实现的希望,则更能激发其工作热情。此时,应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工作理念和生活信念,确定幸福目标;其次,乐观地对待生活。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消极、悲观地把所有坏的结果都想一遍,这不但无助于自己自信心的树立,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痛苦。大量实践证明,具有乐观向上心态的辅导员,坚韧性和社会适应性都要强过悲观消极的辅导员。想要辅导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就要帮助他们坚持学习,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升处理应急事件的反应能力,还要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个人资源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交往的拓展。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信自己、称赞自己、奖励自己、关心自己,那怕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丁点成功都应该及时地奖励自己。积极肯定自己的辅导员能适时地调整期望值,并能确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3.3 完善积极的制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掘自我潜能和良知,用于改善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在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消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时,一定要有积极预防的思想意识。为此,高校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积极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尤其是奖励制度,以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称职称责的辅导员要适时加以奖励,让其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3.4 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处理琐碎的事情,这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学校要为辅导员创造一个积极、快乐的工作环境。换言之,就是要让辅导员时刻能从琐碎的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快乐工作的情绪体验。简而言之,积极的工作环境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统领下,在积极的工作场境中建立一种精神契约,在这种契约中,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将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把工作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姚斌.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6-47

[2]曾小利.公务员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12-13

[3]刘莉,湘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61-64

[4]张婷.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81-82

[5]任胜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J].职教论坛,2012(8):68-69

[6]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7]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20-125

[8]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45-48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心理学辅导员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