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500 kV输电线路舞动跳闸的分析和思考

2013-12-19坤,严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舞动区段杆塔

季 坤,严 波

1.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合肥,230022;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0;3.蚌埠供电公司,安徽蚌埠,233000

从气象条件、地势条件、地质情况、线路走向和结构参数等方面,分析了一起因500 kV线路导线舞动,发生线路相间短路事故的经过和原因,通过对杆塔金具、螺栓等损坏情况的详细统计分析,总结了舞动对于杆塔结构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对策,阐明了暴露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 故障情况

1.1 线路基本情况

500 kV禹清5342线路,2007年7月18日投运,线路全长89.777 km。500 kV禹会变电所送至500 kV清流变电所。全线与500 kV会清5343线路同杆塔架设,禹清5342线路位于面大号左线,故障线路导线型号为:4×LGJ-630/45,故障线路侧地线采用GJ-80绝缘架空地线,另一侧采用OPGW复合光缆地线。

1.2 故障的技术调查情况

2011年2月10日1时55分,500 kV禹清5342线两套主保护动作,A、B、C相跳闸,AB相间故障,故障录波器测距距500 kV禹会变42 km,距500 kV清流变51 km。行波测距距离禹会变51 km。2时32分,试送成功,跳闸时天气为小雨雪,东北风4~5级,阵风7级。

4时20分,查线人员在巡查到106~108号区段时,发现档内导线舞动幅度较大,107号绝缘子串有轻微覆冰现象。107号位置与故障测距一致。106~108号为斜坡迎风地形,基础土壤性质均为粉质粘土,两次跨越水库。106号塔海拔高度为79 m、107号塔海拔高度为71.6 m、108号塔海拔高度为70 m。107~108号档距575 m,下方跨越一直径约600多m的水库。106号、107号塔型为:SZ2-36,呼称高为36 m;全高为60.4 m,杆塔材质型号为Q345 L 200×16。108号塔型为SZ3-48,呼称高为48 m;全高为72.5 m,杆塔材质为Q345 L 200×24。106号塔外绝缘配置为:XWP4-210型28片/串,泄露比距为3.05 cm/kV;107号塔外绝缘配置为:XWP3-160型28片/串,泄露比距为3.05 cm/kV;108号塔外绝缘配置为:XWP4-210型28片/串,泄露比距为2.83 cm/kV。

1.3 故障分析

1.3.1 地理环境

500 kV禹清5342线路103~110号塔处在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105~106号、107~108号之间分别跨越一大水库,106号、107号、108号塔坐落在岗地上,杆塔周围为农田。106~108号线路区段为迎风斜坡地形,107~108号塔东侧有一山谷,自西向东形成一个小喇叭口,风通过线路东侧的山谷,到达500 kV禹清5342线路107~108号塔附近风向有向上的趋势,风力垂直分量较大,加之108号线路为高跨设计,杆塔呼称高为48 m,易造成导线产生舞动。2009年6月5日,飓风造成500 kV禹清5342线路107号塔发生风偏跳闸故障。

1.3.2 气象条件

根据气象资料,由于该段交跨水库,白天高温,空气湿润,夜晚骤然降雪,易粘附导线,在0℃以下,导线轻微覆冰;10日凌晨时为中雪,当地为东北风4~5级,阵风7级。线路走向为西北向东南,与线路夹角在60°以上。

巡视时,发现107号绝缘子串和塔上有轻微覆冰(约3 mm厚)现象,在线路通道周围存在导线上掉落下来的冰凌,在风力、导线不均匀脱冰的作用下易形成导线舞动。

1.3.3 线路结构参数

500 kV禹清5342线路导线型号为4×LGJ-630/45型,为四分裂、大截面导线。大截面导线扭转刚度大,而分裂导线在间隔棒的影响下,扭转刚度继续加大,在风的作用下,使覆冰层更多堆积在同一方向,覆冰导线的偏心度加大。这样,导线很难绕其自身轴线扭转,使得导线覆冰截面形状更加趋于不规则,以至增加了作用在导线上的空气动力荷载,对舞动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导线档距越大,弧垂也相对越大,舞动的振幅也越大,易发生相间短路,易发生舞动[1]。通过技术资料分析以及现场舞动情况、地形、气候条件,判断107~108号档内导线覆冰舞动造成两相短路,使得线路跳闸。

2 舞动对杆塔结构影响的统计分析

故障巡视人员发现115号、122号、131号塔下方有部分脱落螺栓,塔身9.7 m处有缺少螺栓的现场,其中131号塔在9 m处包脚钢和连扳缺少φ20螺栓31颗。2月11日,为了搞清舞动对杆塔结构产生的影响,对全线发生舞动跳闸区段前后的6个耐张段杆塔进行登塔检查,共计检查耐张杆塔9基(75号、86号、92号、115号、122号、131号、138号、147号、157号)、直线塔3基(114号、130号、149号),发现直线塔螺栓均无明显松动、缺少现象;耐张塔有5基存在螺栓缺少和松动现象,131号下相跳线间隔棒导电橡胶脱落、存在跳线间隔棒位移现象(间隔棒型号为JT4-45630),随后,又将检查范围扩大至全线,发现其他区段无螺栓松动和缺少现象。根据登塔检查情况,制作了66号至169号区段螺栓缺少及松动分布表(表1)。

表1 耐张塔螺栓缺少及松动分布表

由表1可以看出,舞动区段主要集中在92~138号之间,最严重的在131号塔,而且131号下相跳线间隔棒出现位移现象,也说明了92~131号区段舞动较为严重。根据缺少及松动螺栓在杆塔上的分布位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螺栓缺少及松动在杆塔上的位置分布统计表

通过耐张杆塔缺少螺栓和脱落螺栓在杆塔上的位置分布可以看出,在10 m以下的占到80%以上。对于双回路杆塔,由于两个回路舞动力量不可能完全平衡,所以会对杆塔产生扭转作用力。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这个作用力会集中表现在杆塔相对较低的部位。

3 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目前公认的形成导线舞动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气象条件,不均匀覆冰;二是线路的走向、地形与地势;三是线路的结构和参数。三个因素同时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发导线舞动。对于防范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运行单位应高度关注气候对超高压线路的影响,不断积累运行经验,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舞动跳闸的线路应详细记录舞动时的气象条件并存档,如遇类似气候应增加特巡,查看导线舞动情况并做好记录。

(2)如确定发生输电线路舞动,运行单位应立即对舞动线路全线进行登塔检查。重点检查耐张塔螺栓有无松动、连接金具螺栓紧固情况是否完好、导线与金具连接处是否有磨损断股、杆塔基础是否异常等现象。对舞动线路应立即进行红外普测,重点检查舞动区段耐张塔连接金具温度有无异常,并在高温大负荷时期,加强红外检测。

(3)输电线路的防舞动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综合应用。防线路舞动工作应贯穿于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的全过程,如对于重要断面的重要联络线路,应在设计中考虑全线加装防舞动装置。在设计时,应从气象条件考虑,避开易于形成舞动的覆冰区域与线路走向;从机械与电气的角度考虑,提高线路系统抵抗舞动的能力,舞动区段横担及易受力杆段螺栓应使用双帽加防风片。

(4)对于已运行线路,应采取各种防舞动装置或融冰措施,达到抑制舞动发生或降低舞动强度的目的。目前,比较通用的措施有安装防振器,目的是抑制舞动的激发;安装防振锤、阻尼线、阻尼器等防振装置,增大导线的阻尼性能,达到吸收和减弱振动能量的目的。对于已发生覆冰的线路,可采取融冰措施。在覆冰时,将导线在适当位置进行短路,利用电流的热量融化覆冰。

4 结束语

导线舞动对杆塔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耐张杆塔,直线塔影响很小。因为直线杆塔受到导线舞动后,由于绝缘子本身可以随着舞动前后或者上下稍微摆动,这样就可以减少舞动对直线杆塔的冲击;而耐张塔和直线塔之间是通过耐张串和横担连接在一起,舞动的大部分能量将在耐张杆塔横担上得以消减,导致杆塔横担部位部分螺栓松动和缺少。

在输电线路防舞动治理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实践和科学依据,目前的各种防舞装置都不是万能的和一劳永逸的。例如,失谐摆在单导线上取得了一定的防舞效果和成功经验,但是否适用于分裂导线,还尚无定论;绝缘间隔棒虽然取得了不错的防舞效果,但其存在劣化、放电,以及弯曲等问题。因此,应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防舞动措施, 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防舞动治理工作的水平[2]。

参考文献:

[1]郭应龙,李国兴,尤传永.输电线路舞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朱宽军.输电线路舞动研究与治理[J].电力建设,2004,25(12):18-21

猜你喜欢

舞动区段杆塔
基于北斗的高压输电杆塔智能实时监测技术与应用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指尖上舞动的“根”
站内特殊区段电码化设计
站内轨道区段最小长度的探讨
用智慧舞动光能
浅析分路不良区段解锁的特殊操作
基于粗糙模糊集的输电杆塔塔材实际强度精确计算
舞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