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竞合模式研究

2013-12-19永,陈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淮海皖北竞合

潘 永,陈 稳

宿州市土甬桥区委党校,安徽宿州,234000

竞合(co-opetition)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现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强调竞争双方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在合作的框架下竞争,变“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为“正和博弈”[1]。区域之间进行竞合,既能够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又能创造额外的价值,达到“1+1>2”的结果[2]。可以说,区域竞合是解决区域之间恶性竞争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欠发达省际边缘区经济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

1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发展现状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由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四大经济板块构成,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四大板块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表1),苏北、鲁南板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豫东、皖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总体上呈两强两弱的空间格局,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板块经济现象。经济板块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表1 2012年淮海经济区省域板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淮海经济区20市统计信息网整理计算而得。

2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竞合分析

按照刘玉亭等人的研究,省际边界区可分为强强毗邻地区、强弱毗邻地区、弱弱毗邻地区三种类型[3]。这三种类型在淮海经济区有完整体现,该区域板块之间的竞合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图1)。

2.1 强强竞争型:苏北与鲁南

2012年,淮海经济区四大板块共完成GDP 33 041.7亿元,苏北、鲁南、豫东、皖北所占区内比重分别为32.47%、43.50%、11.56%、12.47%,其中苏北和鲁南两大板块占75.97%,发展水平远高于皖北、豫东板块,二者属于强强毗邻区,经济关系表现为强强竞争的态势,产业同构的现象较为严重。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板材制造、建筑材料、煤炭开采、农用机械等既是苏北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也是鲁南城市的支柱产业,为壮大这些支柱产业的实力,双方都积极寻求板块外的市场,企图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对方区域,比如鲁南的食品、水泥、农业机械等在淮海经济区就占有相当的份额,同样苏北的板材、水泥等也打入对方市场,很显然,为占领淮海经济区这个大市场,苏北和鲁南不惜以产业同构为代价,展开激烈竞争。

图1 淮海经济区四大板块相互之间竞合模式图

在空间拓展上,苏北城市与鲁南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较激烈。为争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江苏的徐州市和山东的济宁市间的竞争由来已久;为争夺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位置和货源腹地,连云港和日照之间的竞争也从未间断。实际上,城市对弈的格局背后不仅是苏北和鲁南两大板块之间的竞争,更是江苏省与山东省之间区域发展战略的竞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东省就明确提出赶超江苏的战略安排与具体部署,江苏省提出三大都市圈和四个特大城市布局,山东也提出青岛、济南、济宁三大都市圈战略,并进一步提出青岛—苏州、济南—南京、烟台—无锡、济宁—徐州的城市竞争目标[4]。在淮海经济区内,还存在临沂—新沂、日照—连云港的竞争关系,采取的策略是:产品打过去,投资抢过来[5]。很显然,两省之间发展战略的竞争十分明显。而区域合作的发展则较弱,双方合作的领域主要局限在交通、旅游等对彼此均有利的方面。强强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淮海经济区的板块结构由单极向双极乃至多极发展。

2.2 强弱竞合型:苏北与皖北

实际上,淮海经济区内强弱板块组合共有四个:苏北与皖北、苏北与豫东、鲁南与皖北、鲁南与豫东。为行文方便和简洁,本文只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苏北与皖北两大板块之间的竞合领域状况。苏北板块是区内最强的区域之一,皖北板块则是区内最弱的区域。2012年,苏北五市GDP为10 728.3亿元,皖北五市GDP为 4 120.7亿元,二者相差达6 607.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人均GDP相差21 149元,前者是后者的2.5倍,地方财政收入差距更大,前者竟是后者的4倍以上。

强弱板块组合的最大特点就是板块之间发展的梯度差大,相互之间不存在激烈竞争的条件,经济上更多表现为弱板块依附于强板块发展的区域竞合关系。这点可从皖北城市的发展战略看出,安徽省总体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6]。对于皖北地区来说,“东向发展”的第一步是融入徐州都市圈,为此,皖北部分城市制定了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加强与苏北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旅游、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发展。作为强势板块的苏北地区也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周围腹地,也愿意加强同毗邻弱势板块的交通对接、产业合作、市场一体、资源共享。为此,苏北和皖北一些城市之间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发展的框架协议。双边既竞争又合作的发展态势良好,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尽管竞合发展的结果在主观上都是为了各自的板块利益最大化,但在客观上也最有可能逐渐缩小板块之间的梯度差,改变淮海经济区未来的板块结构。当然,由于行政区经济的作用,两板块在招商引资、商品市场、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

区域内其他强弱板块之间(苏北与豫东、鲁南与皖北、鲁南与豫东)的经济关系也是以竞合为主,彼此之间合作发展的积极性较高,极大地推动了四大板块共同发展。很显然,强弱板块之间的竞合发展将成为淮海经济区板块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弱弱竞争型:豫东与皖北

作为同属于中部省份的两大板块,豫东与皖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12年,豫东和皖北完成的GDP为3 818.5亿元和4 120.7亿元,分别占区内GDP总量的11.56%、12.47%,在淮海经济区内二者都是弱势板块,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梯度差。区域经济发展表明,发展水平相当的毗邻区域间的竞争作用大于合作。因此,作为弱势板块的豫东和皖北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但这种竞争与强势板块之间的竞争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一种低水平的相互封闭式竞争,豫东和皖北之间在农产品加工、争夺中部发展优惠政策、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竞争激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市场开拓的实力,但又不愿意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流向对方,都想从对方获取好处而又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是十分紧密。豫东三城市向郑州、武汉经济圈靠拢,谋求发展,而皖北五城市东向发展,与长三角、徐州都市圈接轨,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豫东和皖北很少相互考虑,更多考虑的是与高梯度区域的合作发展,因此豫东和皖北之间行政分割、市场封锁的现象较为严重。双方合作领域表现在交通、旅游、环保、资源开发等方面,仅是浅层次的合作,这种现象加剧了淮海经济区板块结构的复杂性。

3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竞合路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淮海经济区本应该是一个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板块间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省际边缘区,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羁绊,不管是强势板块之间还是弱势板块之间甚至强弱板块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竞争。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竞合机制,规范结合秩序,是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走向优化的重要举措。

3.1 通过多极联动,优化空间结构

目前,影响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最大障碍是四大板块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板块经济,修补破碎的空间结构是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培育增长极,构建完整网络系统。徐州被认为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极核,但并没有对区内其他板块形成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可考虑多极发展战略,每一板块至少确立一个增长极,形成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以京沪线和陇海线为“十字形”开发轴线,连接边缘区的广大腹地,实现点、线、面联动发展,把四大板块整合成一个经济板块。

(2)明确区域分工,充分发挥板块间比较优势。四大板块可参照长三角城市间的竞合模式,采取错位发展的战略[7],依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布局各自的生产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强化淮海经济区整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促进区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实行一体化建设,跨区域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交易成本[8]。这是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

3.2 通过强化分工,规范竞争秩序

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欠发达区域,区域之间的竞争受行政力量影响较大,其竞争秩序也是无序和混乱的。淮海经济区各板块由于发展水平差异,相互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尽一样,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表2)分别加以规范,以达到板块间竞合关系更加优化的目的。

表2 淮海经济区板块竞争秩序规范一览表

3.3 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板块整合

制度变迁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结构优化,除了加强内部板块间的整合和规范竞争秩序外,还要从制度层面上来提升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层次水平和地位。目前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鉴于淮海经济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可考虑把它作为中国省际边缘区的一个试验区,赋予特殊的行政审批权和招商引资权利及其他特殊发展政策,促进淮海经济区的迅速崛起;二是成立具有省级权限的经济协调组织。现行的协调组织是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它只是徐州市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负责联系区内20个城市的办公机构,根本不具有解决板块之间发展矛盾和冲突的权限,因此,可考虑成立省级协调机构,建立由苏鲁豫皖四省领导和区内20个城市市长共同参加的定期会晤制度,解决阻碍区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使淮海经济区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区而不是一个行政拼凑区。淮海经济区的崛起不但有利于区内空间结构的优化,对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空间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清,朱文晖,张玉斌.从竞合角度看两大三角洲的区域经济整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64-68

[2]祝小宁,刘畅.地方政府间竞合的利益关系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6):46-47

[3]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45-49

[4]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6(1):1-5

[5]刘必成,汪应宏.浅析淮海经济区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2):57-62

[6]程必定.东向发展战略[J].江淮,2005(5):6-8

[7]张钢,徐贤春,刘蕾.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政府能力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8):25-26

[8]李文兴,张勇,胡庆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竞争效应分析[J].商场时代,2012(18):135-136

猜你喜欢

淮海皖北竞合
摄影·美好安徽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竞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