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馆藏个人赠书管理新尝试——虚拟“个人赠书室”建设实践

2013-12-10张丽静朱本军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赠书宝林捐赠者

●张丽静,朱本军(北京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馆”)为了更好地展示馆藏个人赠书和吸纳更多学者的捐赠,一直采取开辟独立实体空间的方式来存放个人赠书,将书刊分类整理出来供读者使用。但随着个人捐赠图书的增多,实体馆藏空间的有限,致使彼此间产生了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空间紧张问题,北大馆尝试着建设“个人赠书”数字特藏系统,以“虚拟赠书室”的方式来展示和宣传推广学者及其所捐赠的图书。

1 北大图书馆藏个人赠书的现状和问题

北大图书馆接收来自于海内外的个人捐赠,除了内容方面要符合高校研究和教学之用外,对于捐赠者所属地域没有任何限制。从北大馆目前已接收的捐赠赠书来看,来源主要包括: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知名人士及本校著名专家、教授等,其中大多数捐赠者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他们将自己的著述和珍藏捐赠给北大图书馆,借以为广大读者所利用。一旦赠书被北大馆所接收,北大图书馆会为每位捐赠者颁发印有“承赐所藏,曷胜感激。所赠图籍,已实馆藏。嘉惠学林,功莫大焉。盛德厚谊,载录铭膺”的捐赠证书,以此感谢捐赠者的慷慨捐赠。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展示、区分每位捐赠者所赠图书,在每本赠书的题名页上都会盖有捐赠者的姓名图章。

截至目前,北大图书馆接收的比较大型的个人赠书情况见表。

表 北大馆藏个人赠书表

本馆收藏的个人赠书大多来自于知名学者,由于捐赠者本身就是某一领域专家,其个人收藏的书刊资料也非常专深,从种类和内容上来讲,许多赠书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除此之外,部分赠书中还会留有捐赠者自己的珍贵笔迹,或书内有捐赠者的题跋批注,比如:侯仁之院士、段宝林教授和宿白教授等,所捐赠的图书中有关于书籍来源、购买时间、读书心得体会等相关信息,这使得所捐赠的书刊资料不同于图书馆的一般藏书,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一些已经逝世的著名学者的手迹,极有保留价值。

北大图书馆非常重视个人赠书,专门开辟了独立的实体“个人赠书”阅览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捐赠图书的知名学者越来越多,图书馆有限的实体馆藏空间越来越紧张,现已无力满足每位学者赠书的独立存放。

2 虚拟“个人赠书室”的建设实践

为了解决实际馆藏空间紧张问题,北大馆将逐步建设每位捐赠者的虚拟“个人赠书室”,最后构建成“个人赠书”特色数据库,采用网上虚拟赠书室的方式来展示赠书。

2.1 建设方法

“个人赠书室”不仅要展现赠书人的所赠图书,而且要展现捐赠书单之外的更多内容,以及凝结在赠书之中的精神价值,这些人文内涵的内容将通过特别设定的栏目来展现。因此,根据图书馆所藏每位捐赠者赠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及捐赠者的学科背景和所赠图书特点,采取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栏目内容,尽显各自特色。

北大馆“个人赠书”特色库以段宝林教授的赠书为样例开始尝试建设,此后陆续添加其他赠书人的赠书室。目前“段宝林赠书室”(http://dbook.lib.pku.edu.cn/duanbaolin/)已建设完成,并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2.1.1 “段宝林赠书室”的设计构思

段宝林先生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的民俗学民间文学专家,自2007年以来向北大图书馆捐赠个人藏书约9000多种,1万余册,并在陆续增加中。建库前,首先了解和掌握了段宝林教授藏书的来源以及所赠图书的特点,得知其藏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讲述的趣事。此外,发现其所藏图书中有大量段教授的题跋批注,并且段教授的这批赠书以民俗民间文学类图书为主。基于此,同时考虑到段宝林教授的个人学术特点,我们设定了赠书特色库的基本架构、风格和色调。另外,为了展现段教授收藏捐赠图书及其进行学术研究的环境,在段教授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段教授家中书房的拍摄和相关视频采访工作,并且通过网络收集和段宝林教授个人提供等途径,获得与其相关资料,这样确定了“段宝林赠书室”特色库的栏目设置及其内容。

2.1.2 “段宝林赠书室”的页面布局

根据“段宝林赠书室”的建设内容以及功能需要,特色库主页面从上至下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其中“段宝林赠书室”的题名由段宝林教授本人亲自书写。在情况允许下,一般我们会邀请捐赠者本人亲自题写,献上自己的墨宝,弥显珍贵,并且也各有特色,不单调统一。

赠书室主页面的第一部分是六大栏目的设置,主要展现段宝林教授捐赠书单之外包含的一些内容。每个栏目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构思,且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准备。

在主页栏目下方展示的则是“珍贵收藏”,这部分内容是段宝林教授亲自推荐的所藏赠书中的珍贵图书,约20册。这些图书内容比较专业,有着特殊来历,所以单独列出展示,一屏显示5册图书封面并自动轮流播放。每个图片点击进入后可显示图书基本信息内容,图书全文内容的链接将在逐步建设和补充中。

主页面还设有检索查找功能,可以按照图书题名、著者、出版社等字段进行检索,能够查找到段宝林教授捐赠书单中的每本赠书。在检索框的右侧则显示赠书中最受欢迎的图书著者,以此了解最受读者喜欢的著者和图书情况。

此外,赠书室主页下方的大部分页面都用于显示段宝林教授所赠图书书目,展示段教授捐赠的所有图书清单,每屏显示50册,主要包括图书题名和著者信息,可以通过点击题名链接,进入北大图书馆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检索系统,查看图书题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馆藏位置等信息项,有关图书全文内容将在逐步建设和补充中。

2.1.3 “段宝林赠书室”的栏目设置

根据段宝林教授个人情况、藏书经历、所赠图书特点以及基于特色库页面布局和美观等考虑,“段宝林赠书室”共设有六大栏目。

(1)段宝林简介,其个人经历介绍和照片。(2)藏书心得,段教授的藏书来源、收藏图书的感想以及藏书过程中的趣话趣事等内容。(3)藏书和治学,所藏图书和治学研究的关系,以及所赠图书中所包含的值得推荐的好书和挑选出的有代表性的藏书题跋批注内容。(4)捐赠现场,段宝林教授捐赠图书仪式的过程及现场照片。(5)旧簃新轩,即书房照片,段宝林教授收藏赠书的实体书房照片。(6)采访视频,有关段宝林赠书及其治学研究等相关采访录像,主要包括民俗文化讲学、挥毫泼墨题字、潜心伏案治学、珍贵好书推荐以及藏书赠书采访五个视频内容。以上栏目内容可根据不同捐赠者及其赠书的实际情况而有所选择,不必千篇一律。

2.2 软件平台

“个人赠书”特色库系统平台主要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3.0以上版本) 的多用户平台,并使用了一些满足北大图书馆个性化需求的Word Press插件(Plugin) 和主题 (Theme)。[1]尽管使用的是开源软件,但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北大 图书馆还是做了一些综合的、个性化的考虑。一是系统要有很好的互操作性,既能从外部其他系统导入或摄取数据,又能将本系统的数据开放给其他系统,避免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二是系统要方便个性化设计,特别是功能和界面风格。三是尽量减少重复开发,采用适合多用户的软件平台。

在选好系统之后,北大图书馆的个性化设计和做法:一是基于Word Press分发构造“多用户”系统,比如,在“个人赠书”系统之下分发构造“段宝林赠书室”系统、“侯仁之赠书室”系统、“张芝联赠书室”系统等。二是对已经分发构造之后的单用户系统进行具体配置与设计。比如:对于已经正式发布的“段宝林赠书室”系统,首先,是对该系统的界面风格、栏目等进行全面设计与布局;其次,是将外部系统(Sirsi Dynix公司的Symphony系统) 的数据批量导入到“段宝林赠书室”系统,并使得“段宝林赠书室”系统的数据与外部Symphony系统的数据相关联,以避免在“段宝林赠书室”系统中进行重复著录。

2.3 运行效果

虚拟“个人赠书室”的建设陆续完成发布后,广受读者好评,深受捐赠者喜爱,运行效果不错。捐赠者或其家属都纷纷希望和期待各自的“个人赠书室”能早日建成、发布。北大图书馆开展的虚拟赠书室的建设不仅达到了对馆藏个人赠书的有效管理,解决了实体空间紧张问题,而且通过网络拥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可以使所有赠书在更广范围内得以利用和宣传,以及捐赠者也会被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2.4 存在问题

目前,北大馆“个人赠书室”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逐步完善和补充。在建设初期,我们设想每位捐赠者的每本赠书都将配有全文内容,并且主要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链接和部分图书扫描来实现,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由于捐赠图书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比较强,以及多为个人私有藏书,通过网络能够查找到的全文图书极少,加之上万册图书的扫描是个大工程,因此,现已发布的“段宝林赠书室”还无法提供全文内容阅览,这是“个人赠书”特色库在今后需要陆续解决的问题。

[1]Wordpress官方网站 [EB/OL].[2012-10-31].http://wordpress.org.

猜你喜欢

赠书宝林捐赠者
Rolling velocity and relative motion of particle detector in local granular flow
《力量》
The unusual gym man
严肃 热烈 履责 收获
“养路铁人”金宝林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观摩·启示·反思——从基层合唱排练看阎宝林教授教学体系的严谨与辩证
互动坊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