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生涯决策班级心理辅导设计与操作

2013-11-27张冬梅

职教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涯辅导决策

张冬梅

生涯决策的概念最初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的理论[1],他认为生涯决策是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选择使用一种使个人获得最高报酬,而将损失降至最低所用的方法。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个人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掌握决策的操作方法,拥有决策能力。对生涯决策,我国理论研究比较多,内容多是生涯决策的重要性、意义及影响因素研究等,具体的实践干预研究缺乏。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培养与发展高职生的生涯决策能力,辅导的目的不是帮助个体找到一个职业或生涯方向,而是希望通过手段与方法的学习,使个体学会自主决策。本文根据生涯决策的理论及团体辅导的理论设计出系列班级心理辅导方案,并对辅导活动做了操作解释,旨在探索高职生生涯决策培养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促进高职生的生涯决策能力。

一、高职生生涯决策班级团体辅导设计理论基础

1.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克朗伯兹提出影响一个人的生涯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环境的情况和事件、学习经验及工作取向的技能。克朗伯兹强调社会环境变化对个体生涯选择的影响,认为个体应该不断扩展新的学习经验,从事生涯探索活动,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2.建构主义理论。世界所有方面都相互联系,不能把人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在背景中人类行为才能得到理解。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环境、参与事件、定义自己及其环境。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主体性,重视个体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强调个体对于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

3.团体动力学理论。勒温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的特征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班级心理辅导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资源,营造积极的人际互动班级环境,促使学生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

二、高职生生涯决策班级心理辅导设计与操作

生涯决策班级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辅导活动,在班级团体情景下,辅导者依据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协助学生通过人际互动,探索、整合并运用生涯信息与资料,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学习生涯决策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方法,提高生涯决策能力的过程。辅导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8-10人的活动小组。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辅导活动完成,应采取系列辅导活动,每次活动一个主题。本文设计了四个相关的主题辅导活动:生涯角色,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平衡辅导;生命主题,个人特质及生涯发展经历辅导;生涯变化,社会变迁与生涯应变辅导;生涯选择,生涯决策技术辅导(见表1)。

(一)生涯角色

舒伯认为,生涯是生命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各种角色的组合,不仅是职业角色,还包括儿女、学生、公民、休闲者、配偶、父母和退休者等各种角色。[2]面对多种角色,个体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对这些角色进行取舍,确认自己所肩负的主要角色,做好规划。生涯角色的选择是生涯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成功的生涯发展,不是狭隘的专指工作上的成功,而是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何安排好各种角色,使各种生涯角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生命角色辅导旨在帮助学生识别生涯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在生涯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学会在不同的阶段突显重要角色,放弃不重要的角色,集中精力完成重要角色应该完成的任务。

表1 高职生生涯决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览

1.角色优化。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目前的五个角色,如学生、学生干部、恋人、女儿、工作者等,思考每个角色的重要性及自己在这些角色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目前自己在学生阶段对各种角色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放弃哪个次要的角色,以优先保证重要的角色。

2.生命角色图。每位学生写出自己毕业五年后的五个角色,如工作者、父亲、儿子、管理者、休闲者,思考每个角色的重要性及自己在这些角色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换生命角色图,在看完他人的生命角色图后小组讨论:未来的工作投入是否能够照顾家庭成员?如果一份工作可以赚钱很多,但是假期很少,是否可以接受?哪些角色的成功,可以带动其他角色的成功?为哪些角色付出太多可能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3]

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在不同的生涯阶段角色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战胜和解决角色冲突,完成角色适应。每个年龄段个体对角色的组合可以使我们看出工作、家事、休闲、学习及社会活动对个人的重要程度,以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角色的组合,除了受年龄增长和社会对个人发展任务的要求与期待外,主要受个体当时的价值观影响。因此,在进行角色取舍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及工作价值观,用价值等级排序的方法,对突显角色进行筛选。

(二)生命主题

生涯决策需要个体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等特质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对自我与情境的主动建构的过程。[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故事叙述,可以协助学生澄清与理解自我概念,理解过去的独特行为,解释现在的生涯困境,进而寻找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都隐藏在过去生涯传记的事件与情节当中,通过叙述的方式,能够形成意义的建构,将过去经验到的兴趣、能力与价值观这些有关自我的概念转化成生命主题。生命主题辅导旨在协助学生通过生涯发展经历的回顾,探索个人特质。

1.生涯传记。(1)小组成员撰写自己的生涯故事,并给故事命名。故事内容包括:自己的兴趣、动机、某方面的能力、价值观及未来设想是如何形成的,最成功的时刻、最失败的时刻。(2)在小组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解释自己的生命主题,谈谈有哪些特质可以帮助自己完成这个梦想。

2.改编故事。小组成员轮流讲述自己面临的生涯困境,“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小组成员一起续编未来故事,修改个体过去故事中的不合理部分,缩小差距,使故事中的生涯愿景更加符合现实,能够实现。

学生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时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辅导教师可以采用生命线的方式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如在白纸上画出一条横线(生命线),最左边是生命的开始,最右边是现在。个体回忆自己的生涯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在横线上做标记,每一个标记代表一个生涯故事。横线上方写出成功的故事与积极的情绪体验,下方写出失败的故事及消极的情绪体验。教师请学生回顾所有的生命故事,找出影响自己生涯决策的生命主题。

(三)生涯变换

传统的职业指导理论认为,生涯决策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确定生涯发展方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处于一个固定不变的现实环境中,个人特质及工作信息被确定与预知,忽视了工作世界的不确定性及机遇变数。目前,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昔日热门的职业今日就可能被淘汰了。一些“机会因素”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如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工作岗位需求、各种职业与教育训练接触的可能性等。[5]社会在变,就业政策在变化,职业需求在变化,个体的兴趣及价值观也在变化。生涯变换辅导旨在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生涯的发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涯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培养生涯应变能力。

1.生涯幻想。(1)教师指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做呼吸放松,然后对毕业后的工作进行想象,想象自己期望的理想生活,包括工作环境、薪酬、休闲、家庭生活等。设计一张自己未来五年后的名片。内容包括工作头衔、公司名称、地点、公司性质、未来想过的生活。(2)在小组中解释自己的名片设计。

2.生涯变迁。教师指导语:请大家想象一下你刚才幻想的生涯愿景遭遇变故,如你毕业后的工作与现在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你学的专业不久就过时了,你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你需要重新学习以适应工作等,你该如何应对。请你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涯变故的应对观念及方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应变外界环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做决定时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如信息的不确定、情绪的不确定、认知判断的不确定,以及成功机率的不确定。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保持自信,克服焦虑,不断求证信息。某些学生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社会环境可能会放弃决策,听天由命,或等待家长的安排,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面临决策的困难与心理压力。生涯决策的辅导过程,也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习负责任的过程。

(四)生涯决策

在生涯决策过程中,个体会面对两个以上的选择机会,每一项选择对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价值。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分析与选择的过程,个体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估,对每一个选择的方案都必须考虑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及机会变量,考虑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个体掌握选择的技术。詹尼斯和曼(1977)的平衡单技术[2],可以协助我们具体地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选择方案,比较不同方案后果的得失,最后排定优先顺序,根据对后果的评估做出选择。生涯选择辅导旨在训练学生生涯决策的思维与操作技术。

1.生涯选择。每位学生选出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2个职业,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优先选择的第一个职业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第二个职业有哪些优点及缺点?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换意见,再次权衡两个职业的优缺点,做出最后决定,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职业。

2.平衡单练习。(1)每位学生将刚才选择的两个职业,按先后选择的顺序排列。对每一个选择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得失分析:自我物质方面、他人物质方面、自我精神方面、他人精神方面,然后选择出认为最有可能实现的职业。为了使各项的重要性有层次之分,成员可以对每个项目做加权计分,加权的分数可以采用五点量表(如最重要的×5,较重要的×4,一般重要×3,较不重要的×2,最不重要的×l)。根据各选择的最后加权总分,将这些选择依分数高低排列。(2)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选择的结果。

第一个生涯选择练习是比较直观、模糊的,主要训练成员思考任何选择都有优点与缺点,没有一个选择是完美的。个人需要在多项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达成最大价值的选择,而不是完美的选择。第二个生涯选择练习借助平衡单技术使成员更加细化的思考生涯选择所涉及到的因素。教师指导学生从“自我—他人”、“物质—精神”所构成的四个范围内来考虑,可以让学生参考一般人在设想他的生涯发展时所考虑的项目清单:个人物质方面的得失:收入、升迁的机会、工作环境、休闲时间、生活变化、健康、就业机会。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家庭经济与地位、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个人精神方面的得失:生活方式、价值观、兴趣的满足、成就感、归属感、挑战性、社会声望。(3)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孝敬父母、与朋友的关系。

生涯决策是将个人特质信息与职业信息、社会信息加以整理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实施选择和采取行动的准备过程。个人的价值观念、资料获得的程度以及策略的选择与应用,都关系到最后选择的结果。教师应该提醒学生目前的生涯决策不是永久的决策,而是暂时的决策,因为它是根据目前自己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及对自己了解的程度做出的决策。

生涯决策是一种相互的历程,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个人自主的选择结果,也反映社会所提供的生涯机会与要求。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个体必须不断学习,使自己有能力弹性的适应急剧变迁的现代社会。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3.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7,99.

[3]张冬梅.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30.

[4]吴明霞,张大均.两种世界观影响下的生涯咨询评估[J].心理科学,2005(3):652-653.

[5]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9):1503-1509.

猜你喜欢

生涯辅导决策
我的教书生涯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吐槽退役生涯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