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对联乃诗中之诗】

2013-11-14谭全刚

对联 2013年19期
关键词:对偶对联文体

●谭全刚

【对联乃诗中之诗】。 这一说法早已在诗词楹联界和社会上议论、流传。这一说法既是对中国楹联地位和作用的认知, 也是视对联文化为民族血脉的价值升华。 为什么说对联是诗中之诗呢? 笔者多觉得有如下几点理由:

第一,从对联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对联具有久远的诗联鼻祖。 对联文体形成将近两千年时间。在对联文体形成之前,早期历史的典藉中就有对偶诗词的刍形。 例如《易经》中便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老子》中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等等。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三百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 这些诗的内容中许多都是对偶诗句。 这些对偶诗句就是对联文体的鼻祖。 到唐代以后, 对偶句式逐步发展成熟,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在所有的七言和五言律诗中都必须有颔联和颈联二联,而且在许多情况下, 一些文人墨客先作对偶联句,然后加以补充、润色形成律诗,这就为对联文体的成形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到宋元明清直至近现当代, 对联文体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类, 显现在中华文学的百花园中,长盛不衰。

第二,从对联文体的文学品性来看,对联具有古典诗词的品格。 如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以及意境、诗味和写景、言情、寓意、托物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过程中都能运用和体现。所以,往往是诗中有联、联中有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古典诗词中,就有许多诗作既有诗的声韵、章法,也有联的对偶、字句。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上下两副很好的对联。 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也是两副合符格律的奇妙对联。又如,杜甫在他的五律《春望》中就有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和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联。唐代诗人崔颢在七律《黄鹤楼》中也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联。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二联。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都是诗联合一、联诗一体的千古绝唱,都是熔思想性、 艺术性于一炉的完美统一的诗联艺术珍品。 对联与诗词艺术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不同只是文体。

第三,从对联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对联具有诗词文化的特殊效应, 并且具有迎春喜庆、传家警世、激励喻世、教育启智、修身养性、 传神励志、 妆饰美化的作用和功能。特别是在装点美化方面,对联还有其独特的联墨合一的境况。这种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品类所不能比拟的。文字两行,字数相等,短小精焊,功能全面。 只有对联能够与书法结缘,造成一种大美于中国、大美于天下的新型艺术,成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的维娜斯。

【对联乃诗中之诗】。 这是中华诗联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 也是诗联文体发展的艺术升华, 还是对联文学社会功能的独特表现。

猜你喜欢

对偶对联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品味对称之美
巧出对联
贴对联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解缙二改对联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