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满庭芳》词调研究

2013-11-06张云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满庭芳双调词调

张云蕊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满庭芳》,又名《满庭霜》、《江南好》、《话桐乡》、《满庭花》、《锁阳台》、《潇湘夜雨》、《潇湘雨》。笔者首先对宋代词人创作的《满庭芳》数量及其题材内容进行考察,再从词调的体式和平仄加以探讨,力图揭示《满庭芳》的体式特征。最后着重对《满庭芳》的用韵,包括韵脚疏密、韵字分布、用韵宽严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以探究其用韵特点及与声情之关系,并由此透视词调创作中的某些重要现象和规律性因素。

一、宋代《满庭芳》词调创作与内容考察

据统计,《全宋词》中《满庭芳》词调正名凡348首,其中存目17首,实录331首;同调异名凡17首,其中包括《满庭芳慢》1首、《满庭霜》10首、《潇湘夜雨》5首、《潇湘雨》1首;另有2首《转调满庭芳》。三部分创作相加,共计350首。除无名氏创作的40首外,其余310首词作是由有姓氏可考的161位词人创作的,平均每人创作2首。其中创作在3首以上(包括3首)的词人共计33位,创作较多的词人有:史浩(12首)、洪适(12首)、王之道(8首)、葛立方(7首)、苏轼(6首)、赵长卿(7首)、黄庭坚(6首)、秦观(6首)。而从题材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祝寿庆生

据统计,在350首《满庭芳》中,这一题材所占比重最大,“寿”、“生辰”等字眼出现的频率高达百余次。其中,在词题中即已点明祝寿庆生之旨的词作就达47首。值得一提的是,《全宋词》中著者姓氏已不可考的《满庭芳》词作共计40首,仅这一题材的词作就达到了21首之多,足可见宋代词人在寿词贺词的写作中,对《满庭芳》一调的青睐。

2.咏物状景

咏物状景亦是该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1)咏茶。如黄庭坚的《满庭芳·茶》、秦观的《满庭芳·茶词》、陈师道的《满庭芳·咏茶》、王之望的《满庭芳·赐茶》。

(2)咏花卉。这一类词作多以梅花为吟咏对象,如王庭珪的《满庭芳·梅》、王千秋的《满庭芳·二色梅》、虞俦的《满庭芳·腊梅》、周密的《满庭芳·赋湘梅》等。牡丹也为宋代文士所爱,吟咏之作有曾觌的《满庭芳·赏牡丹》、汪莘的《满庭芳·再赋牡丹》、无名氏的《满庭芳·牡丹》等。另有咏荷之作如赵长卿的《满庭芳·荷花》。此外还有两首咏木犀(桂花的别名)之作:如李洪的《满庭芳·木犀》和刘子翚的《满庭芳·和明仲木犀花词》。

(3)咏时令节气。颂春惜春之作有吴则礼的《满庭芳·立春》、史浩的《满庭芳·立春词·时方狱空》等;歌夏咏夏之作则有毛滂的《满庭芳·夏曲》、何梦桂的《满庭芳·初夏》等;悲秋叹秋之作亦有程垓的《满庭芳·时在临安晚秋登临》;还有写冬咏雪之作如赵长卿的《满庭芳·冬景》等。

3.酬唱应和

宋代文人在觥筹交错、风花雪月之际,多喜歌乐相佐,酬唱咏怀,留下了诸多名篇。在《满庭芳》中,此类酬唱应和之作不在少数。创作3首以上(包括3首)的即有叶梦得、王之道、洪适、辛弃疾。此外,李之仪、黄庭坚、晁补之、张继先、赵佶、史浩、葛立方、毛幵、廖行之、葛长庚、程正同等十多位词人亦有类似作品。其中,史浩尤爱以《满庭芳》一调填词劝酒助兴,其作全方位地展示了筵席上的轻歌曼舞、玉壶美酒。

4.赠别怀旧

在《满庭芳》中,亦有离绪别愁的情态万殊。如苏轼的《满庭芳·归去来兮》,以悲愁为底色,慨叹“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晁补之的《满庭芳·赴信日舟中别次膺十二叔》,于别时的江景联想到阮籍等隐士,抒发“弃官终隐,钓叟苔矶”的心愿;王之道的《满庭芳·和富宪公权饯别》,以一片乐景叙写满腔离愁,感叹“奈长亭饮散,无计淹留”,只能寄希望于与友人频传尺素,慰藉愁思;李洤的《满庭芳·送张守汉卿赴召》并未一味戚戚于离别,而是劝勉友人报效朝廷、忠君建勋,感伤色彩为之冲淡,代之以振奋向上的力量。

二、宋代《满庭芳》词调体式与平仄考察

据统计,宋代《满庭芳》中有15首缺文严重,存4-50字不等。笔者以剩下的335首作为考察对象,标示其平仄及韵字。其中,字数为95字者有301首,约占总数的90%。关于《满庭芳》的格律体式,前人已做过颇为细致的分析。万树的《词律》载《满庭芳》一调三体,分别以黄公度的《满庭芳》(一径叉分)、程垓的《满庭芳》(南月惊乌)、黄庭坚的《满庭芳》(修水浓青)为范式;他还列《潇湘夜雨》为另一体,以赵长卿的《潇湘夜雨》(斜点银缸)为范式[1](P312~314)。《钦定词谱》在《词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定为七体[2](P1067~1973),兹整理如下 :

(1)双调95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后片第四、五句为三字、六字句:

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凭阑秋思,闲记旧相逢。几处歌云梦雨,可怜便、流水西东。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年光还少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风。此恨谁堪共说,清愁付、绿酒杯中。佳期在,归时带把,香袖看啼红。

上片:⊙●○○,⊙○⊙●,◎○⊙●○○。⊙○⊙●,⊙●●○○。◎●⊙○◎●,⊙⊙●、⊙●○○。⊙○●,⊙○⊙●,⊙●●○○。下片:⊙○○●●,⊙○⊙●,⊙●○○。●⊙⊙,⊙○⊙●○○。⊙●⊙○⊙●,⊙⊙●、⊙●○○。○○●,⊙○⊙●,⊙●●○○。

(2)双调95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且后片第五、六句为五字、四字句: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

上片:○●○○,●○○●,●○○●○○。●○○●,○●●○○。○●○○●●,●○●、○●○○。○○●,○○●●,●●●○○。下片:○○。○●●,○○●●,○●○○。●●○○●,○●○○。○●○○●●,●○●、●●○○。○○●,○○●●,○●●○○。

(3)双调93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例:黄公度《满庭芳》(一径叉分)

(4)双调96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前片第三句添一衬字。例:程垓《满庭芳》(南月惊乌)

(5)双调96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前后片第六句各添一字作七字句,后片第四、五句减一字作四字两句。例:赵长卿《满庭芳》(斜点银缸)

(6)双调95字,前片四仄韵,后片四仄韵。例:刘焘《转调满庭芳》(风急霜浓)

据统计分析,基本符合上述(1)(2)体(即《钦定词谱》所认为的正体)范式(包括句读、韵数)的词作共计241首,约占总数的72%。但并非每字的平仄均与正格相同,兹举二例如下:

例1、舒覃《满庭芳》下片:丰年时节好,玉香田舍,酒满渔家。算浮世劳生,事事输他。便恁从今酩酊,休更问、白雪笼纱。还须仗,神仙妙手,传向画图夸。

按:“酊”是平声,据《钦定词谱》此处当为仄声。

例2、赵长卿《满庭芳》下片: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按:“他”是平声,据《钦定词谱》此处当为仄声。

这些词作格律与正格虽有出入,但差别极微。而通观宋代《满庭芳》,该词的正、变体远超过以上六种。据笔者考察,另有变体十例,补充如下:

(1)双调95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后片第四、五句为五字、四字句。例:辛弃疾《满庭芳》(急管哀弦)。

(2)双调95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且后片第五、六句为三字、六字句。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3)双调95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且后片第五、六句分别为四字、五字。例:李曾伯《满庭芳》(山接平芜)。

(4)双调95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且前片第四、五句均为五字句。例:王子容《满庭芳》(台衮筹边)。

(5)双调95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后片第四、五、六句均为五字句。例:黄判院《满庭芳》(桃浪翻花)。

(6)双调96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且前片第六、七句为七字、六字句。例:如愚居士《满庭芳》(吾乃当涂)。

(7)双调97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例:张耒《满庭芳》(裂楮裁筠)。

(8)双调98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例:无名氏《满庭芳》(若论风流)。

(9)双调101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例:无名氏《满庭芳》(共庆清朝)。

(10)双调108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例:无名氏《满庭芳》(诗礼传家)。

通观《满庭芳》的字声平仄,不难发现其基本符合以下规律:

奇字句:(⊙○)⊙●⊙;(⊙●)⊙○⊙

偶字句:(⊙○)⊙●⊙○;(⊙●)⊙○⊙●

无论是奇字句还是偶字句,句中第2、4、6个字的平仄较为固定,且呈现出交错相间的特点,而第1、3、5个字的平仄则较不讲究。这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作诗规范基本相符。

综上分析可见,宋人的《满庭芳》创作,以95字体、押平声韵为主,大多遵循相对固定的范式,其句式押韵、字声平仄均较为规整。小部分创作呈现细微的变化,丰富了《满庭芳》的体式,不一而足。

三、宋代《满庭芳》词调用韵与声情考察

词韵是整首词灵魂之所在。戈载《词林正韵》有云:“词之谐不谐,恃乎韵之合不合。韵各有其类,亦各有其音,用之不紊,始能融入本调,收足本音耳。”[3](《词林正韵》发凡P75),即强调借着韵脚的“同声”作用,给人以和谐之感,进而达到声情并茂之境,唤起听者的共鸣。

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指出:“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押韵,韵位排得均匀的,他所表达的情感都比较舒缓,宜于雍容愉乐场面的描写;句句押韵或不断转韵的,他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宜于紧张迫切场面的描写。”[4](P190)由第二节分析可知,《满庭芳》词调有8韵和9韵之别,前者韵脚落在第 3、5、7、10、13、15、17、20 句的末字上,后者韵脚则落在第3、5、7、10、11、14、16、18、21 句的末字上,均为隔句押韵,错落有致,情感抒发较为舒缓和悦。

王易在《词曲史》中指出“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5](P283),他还将十九个韵部所呈现的声情特色,作了一番详细的分析,从第一部至第十九部分别为:宽洪、爽朗、缜密、幽咽、开展、凝重、清新、漂洒、端庄、放纵、振厉、盘旋、沉静、萧瑟、突兀、活泼、急骤、跳脱、顿落。

为此,笔者以《词林正韵》为准,查明每个韵字所属的韵目和韵部,探究《满庭芳》用韵分布与声情的关系。若存在一字多音分属不同韵目的情况,则考察该字在词中的意思以确定其所属韵目。限于篇幅,仅将汇总所得的词韵分布及其频数制表如下:

第一部309 一东225、二冬335第三部423 四支275、五微77、八齐26、十灰(半)43[仄]五未1、八霁1第四部72 六鱼29、七虞43第五部95 九佳(半)23、十灰(半)72第六部181 十一真111、十二文37、十三元(半)33第七部520 十三元(半)17、十四寒75、十五删108、一先320第八部66 二萧43、三肴2、四豪21第九部69 五歌69第十部104 六麻103、[仄]二十一马1第十一部301 八庚232、九青58、十蒸11第十二部228 十一尤228第十三部35 十二侵35第十四部46 十三覃24、十四盐2、十五咸20第十七部1 [仄]十四缉1第十八部7 [仄]九屑784第二部359 三江23、七阳

结合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宋代《满庭芳》用韵及声情的几个特点:

1.平声韵的使用占绝对优势。仅有11个仄声韵掺杂在2805个平声韵之中,几乎可略去不计,总体呈现出“和畅”的声情特色。

2.从韵部上看,除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九部的韵字未采用外,其用韵遍及其余十五部,且集中在韵字丰富的第七部、第三部、第二部、第一部,各占总韵数的18.5%、15.0%、12.7%、11.0%。另据王易所总结的各部词韵的声情特色,可推知其风格多为“清新”“缜密”“爽朗”“宽洪”,而鲜有“突兀”“活泼”“跳脱”之作。再结合上文所述——词作内容多为庆生祝寿、咏物抒怀、酬唱应和,印证了此推论基本属实。

3.在这些韵字中,第一、二、六、七、十一、十三、十四部中韵字均为阳声韵,约占总数的62%;其余几部韵字均为阴声韵和极少量的入声韵,约占38%。这些词作多呈现悠扬和畅的特点,亦与阳声韵的大量使用相关。

此外,为了解宋代《满庭芳》用韵宽严情况,笔者以平水韵及《词林正韵》为据,对其进行考察。统计结果显示,335首《满庭芳》中,所用韵字均属于同一韵目的词作为130首,仅占总数的38.8%。分属2、3、4、5个韵目的词作所占比例则分别为 42.7%、14.3%、3.9%、0.3%;另外,这 335首词作中有289首均为同部用韵,约占总数的86%,剩下的46首词作跨部用韵,约占总数的14%。

唐人填词,通常以诗韵为范式,但较少拘束。五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实际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词人亦因时而变,在参照诗韵的同时,根据实际语音加以变通,所填之词尽量做到易懂易唱。但由于词人声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生活时代和地域的差别,造成其填词用韵的宽严不一。结合《满庭芳》词作及统计数据,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严格遵循诗韵的词作不多,仅占总数的五分之二。为之者多为兼通诗词的名家,如苏轼(5/6)、晁端礼(5/5)、周邦彦(3/3)、叶梦得(3/3)、毛幵(3/3)等 。大多数人不严拘于诗韵,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词调创作中来。

其二,阳声韵跨部相押共24例:第六部与第十一部(11),第七部与第十四部(6),第十一部与第十三部(3),第七部与第十一部(1),第二部与第七部(1),第六部与第七部(1),第六部、第十一部与第十三部(1)。阴声韵跨部相押共18例:第三部与第五部(13),第九部与第十部(2),第八部与第十二部(2),第八部与第九部(1)。不同属性声韵跨部相押的仅有3例:第四部与第七部中的阴阳相押,第二部、第三部与第五部的阴阳相押,第七部与第十七部阳入相押。可见,词韵虽不如诗韵严格,跨部用韵时而有之,但其跨部用韵多为同属性声韵相押,因而不妨碍音韵的流畅和谐。

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有云:“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始合。”[6](P4060)。每个词调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面貌,词作所要抒发的情感,必须与词调的声律相配合。由以上对宋代《满庭芳》词调创作统计分析可知,宋人对《满庭芳》一调颇为青睐,或祝寿庆生,或咏物状景,或酬唱应和,或送别怀旧,叙写的多是对亲朋好友的拳拳祝福,对自然造物的款款热爱,对世事聚散的深深感怀,字里行间流淌着细腻绵邈之深情。在以这一词调创作的350首宋词中,我们几乎读不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般豪放慷慨、似《满江红·怒发冲冠》般壮怀激烈的作品。这和《满庭芳》词调的体式格律,尤其是用韵情况,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考察分析可见,《满庭芳》体式格律较为稳定,而另有一部分作品于正体之外呈现了细微的变化。在用韵上,隔句入韵、押平声韵、用韵较宽等特点与创作内容相得益彰,词作总体呈现出悠扬柔美的声情特征。

[1](清)万树.词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清)王奕清 等编著,孙通海,王景桐校点.钦定词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清)戈载 等编著,田松青编校.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龙榆生.词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王易.词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6](清)沈祥龙.论词随笔[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3.

猜你喜欢

满庭芳双调词调
广州满庭芳香料有限公司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同心掬得满庭芳
双调词篇法例谈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双调 水仙子 天源豪生度假酒店(外四首)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满庭芳 十九大(外三首)
【双调·沉醉东风】舞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