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昌吉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3-11-04王小琳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7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产业化

王小琳

摘要:随着昌吉州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也进一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了更好破解难题,结合州情、县情,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村;城乡二元结构;产业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在昌吉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目标、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

预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较2007年增长81.3%,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增长2.5倍。自治州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州”“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地州”。

2.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元,较2007年增加486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6元,增加41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保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3.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

各县市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如奇台县把城郊乡村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新区建设,完成了“新农苑”小区、西北湾新村一二三期、南湖村居民住宅等一批农民新居示范工程,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阜康市采取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模式,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26公顷,绿地率38.66%,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4.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近几年来,继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市及三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百亿元;县城基础设施投入17.8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1亿元;新修和改造道路618公里、18.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2%提高到46.9%。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

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村镇规划实施监管缺失。部门编制规划协调配合不够。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村镇规划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

一是工业体量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带动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5659元,差距仍然呈拉大趋势。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

3.城镇化建设推进相对滞后

中心城市和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小城镇缺乏活力与特色,在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集聚农村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等方面作用不够明显。资金和土地资源短缺。村镇建设投入不足,规划执行不力,沿公路建房乱占耕地严重,大量的空置房浪费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城中村”“空心村”改造任务艰巨。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

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对人口的吸纳力低、对生产要素的聚合力弱。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政策体制差异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均等。二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层次差异大,承担方式不同,保障体系不统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推进我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围绕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立足州情,突出重点,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在全疆率先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新时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1)加快《自治州推进“三个率先”行动计划与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进度,紧紧围绕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抢抓我州作为“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地州”的机遇,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城乡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要与《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突出区域特色,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专项规划,逐步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核心、各项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

(3)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发育,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中心村)。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示范村”的思路,抓紧进行调整,尽快与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2.围绕以工促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1)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突破,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城市工业带动能力。

(2)加速发展县域工业。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布局、协调联动、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3)加快发展城乡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凤还巢”工程实施,降低农民创业门槛,促进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之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宝贵资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3.突出以城带乡,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1)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一个中心,东西两翼,三大支点,若干个精品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壮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小城市和城镇进入门槛不高,就业和定居成本低,农民容易融入,能快速提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4.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三集中(有序推进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路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三集中”,加速农民向工人和居民的转化,提高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整合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农优惠奖补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向农村示范社区倾斜,以奖代补、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我州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积极采取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群众认可、政策优惠、信贷支持的办法,激励农民分阶段到社区建房,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抓手,下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

5.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新区学校和医院的配套建设,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合一等项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州推广。三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6.切实抓好示范引导,尽快启动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先行试点,分类指导,分批实施,逐步推开”的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议成立由州党委、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行政资源,设置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推进指导、督查考核,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二是组织社会帮扶。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采取包扶、包建、联建等形式,切实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地热能产业化开发PPP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