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3-11-04于音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7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于音

摘要: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关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出发,找出低碳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优化对策,包括:以低碳化发展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应立足国情,开展制度创新,努力实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及高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机统一,推动高碳产业从高能耗向低能耗发展转型。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以低碳化发展为方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的根本变革;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间或产业内部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对产业结构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过程。一般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无疑已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危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最早于2003年由英国在其“为实现京都协议的承诺和确保长期的能源供应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当前,中国面临的已不再是需不需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迅速地并且以合理的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长期以经济增长数据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指标,忽视了环境承受能力和能源有限性,进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等现实问题。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是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碳减排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核心任务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标是能源节约、减少碳排放并实现经济增长。

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低碳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产业结构实现了进一步优化调整,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2011年的10.0%)、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由1978年的23.9%上升为2011年的43.4%)的状态。

然而,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压力较高,区域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态势依旧比较严重。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第三产业结构所占总产业比例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产业之间的协调性还比较差,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旧较高,第三产业发展较慢,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中国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加工深度不足,初级产品比重比较大,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

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同低碳化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以来,经济建设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由于清洁能源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煤炭等传统能源仍将是中国能源消耗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所依赖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国所面临的降低碳排放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低碳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

2.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约束

煤炭储藏丰富、天然气不多、石油不足的传统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基本格局。2011年中国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70%;原油,水电、核电、风电,天然气分别仅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1%,8.8%,4.3%。当前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3.8亿吨,比上年增长7.7%;原油消费量为6.5亿吨,比上年增长4.8%;天然气消费量为1.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偏离低碳化的问题,能源消费高碳化急需改变。在缺少重大技术革新的情况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的产业化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约束,短期内难以改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近年来,虽然中国的石油消费比重有所上升,但其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仍然难以对煤炭消费形成有效替代。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3.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对产业结构转变构成约束

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大幅增长,2006年超过50%,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能源消耗较多。重工业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此外,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资金、技术等条件,难以像发达国家一样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低碳发展。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中国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发生根本转变,低碳经济模式与重工业刚性发展需求间存在冲突。

4.能源利用率低下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约束

在中国,一吨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中国的4.6倍和15倍。同时,中国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中国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这对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了巨大挑战。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1.应立足国情,开展制度创新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通过颁布一系列低碳文件法案来推进全社会的低碳行动,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地运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就发布了旨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并保证实施的《地球变暖对策推进法》。此后日本政府陆续推出了多项草案,包括《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以及《立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等,以上草案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美国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义务令》《气候变化计划》《能源法》《低碳经济法案》和《低碳燃料标准》等法案。

中国政府应根据当前发展规划和碳排放量,设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门机构,并制定中长期减排总体目标、碳排放指标评价体系、节能减排的系列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各个省市甚至各个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任务。中国政府还应从战略高度规划未来应重点发展的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充分利用政府的信息优势,合理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应努力实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包括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煤在内的新型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主要发达国家已在研发清洁、高效、廉价的低碳能源技术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尽快加入到低碳技术研发的队伍中去,组织多方力量重点研发新型高效低碳技术。当前,中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将研发的重点放在能源利用技术、能源再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及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并保证低碳能源技术能充分发挥其节能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附加值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对中国而言,提升低碳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科研和人才资源,积极推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参与各类行业标准的创制,制定对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资助的激励机制;逐渐将知识产权纳入到政府资金支持项目的评价体系中,从土地、立项、研发经费等方面,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给予配套支持;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华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也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国家(地方)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3.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低能耗、低排放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调整高能耗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应偏重于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信息含量,减少中间制造环节的能耗、物耗及污染。

坚持产业发展的高端、高效、轻型、低耗的原则,对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坚持扶优扶强、集聚发展,重点应加快推进国际化高端要素集聚,集中力量优化提升一批产业园区功能与水平。强化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培育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产业关联、资源关联、技术关联和环保关联的园区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要求,实现产业集聚、优化组合,能源资源的循环使用。

4.应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耗发展向低能耗发展转型

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钢铁、船舶、建材、机械、石化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这些产业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这是中国现阶段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产业低碳化转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中国节能减排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提高各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然在不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建筑物用能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提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将成为实现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准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66-71.

[2]马艳,严金强.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1(1):38-42.

[3]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2(149):26-32.

[4]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2315):28-61.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