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放台湾”“和平统一”到“和平发展”

2013-11-04陈国启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7期
关键词:和平统一

陈国启

摘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和目标。1949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一国一制”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原则”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对台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常识。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依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台方针政策上相应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的嬗变过程。

一、“解放台湾,一国一制”

从1949年建国前夕至1978年这段时期,中共对台湾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为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并存,并强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谋求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后台湾和大陆一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即“一国一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中国共产党,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任务提出来,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大陆不可能集中全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加之与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军事力量相差悬殊,所以武力解放台湾难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排斥和平方式,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为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实行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新的战争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军事企图有所限制,以避免更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1955年4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开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解决台湾问题。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对台的工作方针,以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因毛泽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智慧以及蒋介石毫不含糊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曹聚仁先生从1956年7月起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在国共两党高层之间牵线搭桥,不断沟通。曹聚仁将中共方面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千金之诺向台湾方面作了如实的通报。蒋介石囿于狭隘的利益,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造成了历史极大的憾事、恨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听到大陆方面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对中共的疑虑更深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在国际上,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正在蒋介石感到十分孤立,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之时,章士钊受毛泽东委托为两岸统一奔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章先生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遗憾的是,章先生由于年事已高(时年92岁)加之劳累,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壮志未酬身先死。国共两党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的毛泽东计划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以期两岸以此为契机,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正当陈立夫十分高兴地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中期盼国共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之时,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国共两党的沟通再一次中断了。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对台方针政策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开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近30年的时间里,台湾民众在国民党的误导下对祖国大陆心存芥蒂,这种隔阂不可能用强制手段来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再提“解放台湾”,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国庆节“叶九条”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在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的建议下,致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公开信,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1983年6月,邓小平阐述“邓六条”时指出,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提出两党平等会谈,也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台湾一方面,视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统战阴谋”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派密使沈诚与大陆沟通等缓和措施。

沈诚在国共两党高层的沟通让蒋经国感受到中共的诚意并判断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三不政策”已实际被突破。同年年底,蒋经国已开始计划次年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而撒手人寰,这次曙光初现的国共高层接触又一次中断。邓小平得知昔日前苏联中山大学同学蒋经国去世,想起未竟的统一大业,感叹“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李登辉、陈水扁先后粉墨登场上演“台独”分裂活动,使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大大受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江泽民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八项主张和胡锦涛四点意见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愿望,又体现了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既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又有面对复杂情况的明确底线。

三、“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原则”

2005年春,在两岸关系极度紧张之际,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主动积极作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两党首次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次年春第二次“胡连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8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9次会谈(即8次“陈江会”和首次“陈林会”),签署19项协议,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突破。2008年以来吴伯雄分别以国民党主席及荣誉主席身份6访大陆并表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论述。大陆也有近20位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鲜明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以及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非常有包容性和创意的原则,体现出中共对台工作的务实思维。

2012年11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的新论断,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清晰地阐明了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作出了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贯穿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考虑和务实思路,指明了今后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大方向。

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无论不同背景下对台方针政策怎样演变,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不变,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变,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不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真!

参考文献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1996:273.

[2]梁柱.道是无情却有情: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1):68.

[3]唐为首.《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J].文史月刊,2006(2):51-52.

[4]陶涵.邓小平: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了[J].共产党员,2008(2):47.

[5]刘大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2):20.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猜你喜欢

和平统一
和平条件下朝鲜半岛统一的路径选择
从“胡连会”看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之推进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 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浅析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