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海西建设战略与广东省梅州市的发展路径

2013-11-04曹伟华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7期
关键词:梅州机遇

曹伟华

摘要:自海西战略实施以来,如何利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成为海西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广东省梅州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就梅州市如何利用这一重大机遇提出了若干看法。

关键词:海西建设;梅州;机遇

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梅州被纳入海西经济区,这是我们梅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契机。

一、融入海西是梅州的最后机遇吗

1.纳入海西区的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对台战略中的重要部署。海西区合作对象主要是台湾,是一个特殊的政治敏感区域,这给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往来带来很多困难。比如两岸之间的贸易协定,既不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与台湾签约,也难以福建、广东等省份的名义进行签约。而有了海西经济区这个框架,未来就可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名义与台湾签订合约,从而避开政治障碍,为两岸合作开辟更大空间,同时对促进国家统一亦具重大意义。这就是国家积极推动海西发展战略的原因。

这样,如果一个城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员,届时便可望获得制度性安排的诸多好处。如海西地区和台湾地区签订的所有互惠的制度性安排的条款,都会适用于这些城市。同样,如果中央给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对台方面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同样适用于海西地区。海西就能成长为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新兴经济区。源于此,同被纳入海西区的粤东四市正在争抢海西大蛋糕!正是瞄准了这一重大战略利益,其他被纳入海西区的地市近年来一直围绕着融入海西,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的部署,梅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2.山区不是穷和欠发达的代名词

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不仅在沿海,而且有许多是在山区。世界上几个最富裕的国家都集中在阿尔卑斯山脉附近,如卢森堡、瑞士、比利时。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优良的人才,这才是发达的现代象征,一味的以为只有沿海才发达,这是简单思维。

德国最强的地区不是沿海的汉堡,而是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也是山区。事实证明,发展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和环境优势。

二、梅州:融入珠三角还是海西区

1.从台商观点比较珠三角与海西区发展

目前,以累计投资金额看,珠三角对台商的吸引力仍优于海西区。如广东省2009年台商投资比重仍占全国的25%左右。但这种情况在改变中:

台湾电电公会(TEEMA)每年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2009年评估的城市有93个,有效问卷达2,588份。研究发现有两大投资趋势与珠三角和海西区直接相关。

趋势一,台商投资区域依旧是长三角优于环渤海及珠三角。台商极力推荐的城市有22个,其中位于长三角有14个(63.64%),环渤海有4个(18.18%),珠三角则没有。

趋势二,海西区首次受到台商关注。海西区所涵盖调查城市的评价有显著提升,并有2个城市(福建漳州和泉州)首次进入极力推荐名单。原因在于海西区吸引台商的优势在不断加强,地缘接近、语言与文化相通、其规划已提升到中央对台经济战略层次。

2.梅州应成为对接珠三角经济圈和连接海西经济区的新节点

一个地区的发展,仅靠自身的原始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梅州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广东省的七分之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唯有大开放,才能有大投入;只有大投入,才能有大产出和强大的带动效应。因此,梅州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梅州有6条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原有的广梅汕铁路和正在修建的梅坎铁路已经并入全国铁路网,梅县机场已经陆续开通至广州、香港、深圳、珠海、台湾航线,内河水运可直达潮汕沿海,梅州到各县实现了“1小时交通圈”,梅州被纳入珠三角“4小时经济圈”和潮汕“2小时经济圈”。梅州把自己从传统观念上的偏远山区重新定位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在大粤东的范畴规划新发展,成为对接珠三角经济圈和连接海西经济区的新节点。

三、推动“三大”崛起,融入珠三角与海西区

目前,梅州正逐步摸索出一套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不足陷阱的模式。通过选择反传统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生态和文化崛起从而推进科学发展。具体地讲,就是做好三件大事。

1.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2012年,梅州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扎实推进了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动工建设了汕湛高速五华段、济广高速平兴段,畲华、大潮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梅惠高铁已开展了前期工作;全市72.2%的森林覆盖率和4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公益林,为梅州营造了一道亮丽而独特的生态保障线。方便快捷的梅州对外交通网络正在完善,使梅州与外界的联通更为便利。

2.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专业人才,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梅州是“文化之乡”,历来崇文重教,劳动者素质普遍较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梅州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如大学本科生,每年考上的学生有15000人左右,但回来的还不足500人。目前,梅州尤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工人才、营销人才等,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为此,梅州制定了人才兴市战略。一是重视人力资源素质提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委托大学培养一批本地懂生产开发、产品营销、农业产品改良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三是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引、用、留”的政策和环境。形成人员的合理流动机制,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架起桥梁。

3.建设美丽城乡和幸福家园

梅州市按“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规划理念。按照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要求,推进中心城区扩容,致力抓好江南新城、梅县新城、畲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雁洋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等规划建设。按建设精致慢城的内在要求,梅州市不断强化城市的精细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城市亲和力和人情味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梅州还加快“大百汇品牌发展创新园”规划建设,打造区域总部经济基地。抓好丰顺新区、兴宁新城、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另外,梅州还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幸福村居建设。建立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实施以封管为重点的“森林安保”行动。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和“万村绿”创建活动,清理垃圾、疏浚河道、清洁城乡。动员全市力量,共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梅州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注意引入新要素,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并在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产业,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梅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不足陷阱正露出希望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谢弦.基于产业集群的海西集群品牌问题探讨[J].三明学院学报,2010(1).

[2]蔡秀玲.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林子波,等.海西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2008(1).

[4]俞海宏,等.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因素分析[J].中国水运,2006(8).

[5]赵熠.加快“海西”建设需要提高政府执行力[J].发展研究,2006(8).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梅州机遇
梅州天悦湾复式住宅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机遇
梅州,“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