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歧义句式说略

2013-10-20梁炳磊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句式

梁炳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8)

歧义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理解。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目前对歧义最常见的定义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的语言片断。歧义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目的都对语言的歧义现象作了各自的研究,本文就从现代汉语出发,对歧义现象作一简单描述。

一、歧义句的分类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大概分三类: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修辞性歧义。

(一)词汇歧义

汉语中的词汇歧义主要体现在多义词和兼类词上。比如,“老”可以理解为“年龄大”,可以理解为“旧的”,也可以理解为“颜色深”,还可以理解为“事物烹煮时间过久,不易咀嚼”,还可以理解为“观念想法落后、过时”等等。再比如“我要热饭”一句中,“要”可以是能愿动词也可以是一般的实义动词,而相应的,“热”就是个动词或形容词。

(二)结构歧义

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结构切分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歧义。有时候施受关系不明、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也容易引起歧义,这些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普遍,也研究得比较清晰。在这里只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歧义结构。

1.V+的+是+N句式

V+的这种“的”字结构表示的语义是双向的,既是施事又是受事,由于语义施受关系不同,造成一部分套入此类句式的句子有歧义。比如:“关心的是我母亲”既可以理解为“母亲关心别人”,也可以理解为“母亲被人关心”。

2.N1+的+N2句式

这一类句子由于 N1、N2有“所属”、“关于”等不同语义关系制约,造成不同理解。如:“鲁迅的书”可以有“鲁迅写的书”、“鲁迅收藏的书”以及“写鲁迅的书”等几种理解。

3.在+Np+V+N 句式

介词短语“在+Np”的语义关系也是双向的,既可表示“处所”又可表示“位置”,不同的语义关系会使这类句子产生歧义。如:“在桌子上写字”。“在桌子上”表示处所,那么此句理解为“把字写在桌子上”;如果“在桌子上”表示位置,那么就表示“站在桌子上往别的什么东西上写字”。

(三)修辞性歧义

修辞性歧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使用词语的象征性意义引起的歧义;其二是使用比喻、借代、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段引起的歧义。但是,笔者认为修辞性歧义和其他两类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修辞性的歧义没有具体的消除办法,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是为了达到含蓄、凝练、曲折、生动等表达效果。而其他两类却都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或适当的变形消除歧义。

二、歧义句的产生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其原因也自然多种多样。本文试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对产生歧义的原因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音

这一方面同音词是最重要的原因。同音词是一组声音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又包括同形同音词和异形同音词两类,造成歧义的多是后者。在口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你 qī zhōng考试考得怎么样? (期中/期终)

岸边停着一艘 yóu chuán。(游船/油船/邮船)

另一类是轻重音造成的歧义。汉语中,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而产生在语流中的这种音变现象,可以区别词义,从而产生歧义。

如:小明要煎饼。(jīan bǐng 指“把饼煎一煎”/jīan bing 指“吃的一种食物”)

某个词的重读在汉语里有时可以表达某种含蓄之义,由此也能产生歧义。

如:我想起来了。(轻读指想起某件事了/重读指想起床了)

(二)词汇

由词汇引起的歧义现象在分类时已经提到,大多是多义词和兼类词造成的歧义。多义词是多个相关联义项的词,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

如:这几捆书送郑州大学图书馆

动词“送”既可以理解为“赠送”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 “运送”的意思。这就造成这一句子有歧义——当“赠送”理解时,“郑州大学图书馆”是书的接受者;当“运送”理解时,“郑州大学图书馆”是处所宾语。

而兼类词主要是指因词性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语法功能,这也会引起歧义。

如:他原来住在这里。

此处的“原来”当时间名词,此句理解为“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当副词,就可理解为”没想到他就住在这儿”。

(三)语法

短语结构关系不同会引起歧义。这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表层结构关系不同,如:出租汽车(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其二是表层结构关系相同,深层

结构关系不同,如:

另外就是语法结构层次本身的不同引起的歧义,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如:

还有一种是词义组合不同引起的歧义。

比如:报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可以有两种理解:

(a)报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1年的罪恶行径)

(b)报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16年的罪恶行径)

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也会引起歧义。

三、歧义句的消除

歧义现象有时会将听话人带入歧途,给交流带来障碍,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利用一定的条件,消除歧义。

首先,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如“鸡不吃了”一例,可以通过增添具体的情景语境。如:“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睡觉了”和“鸡不吃了,我实在吃不下了”,这样歧义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其次,使用句法分析的方法消除歧义。这又包括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三种。一般来说,在分化歧义句式上,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的能力最强,可以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不能分化的句式,其次是层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化能力最差。

最后,可以利用加标点、调换词序、添词或换词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老战友来拜访他十分激动”这个歧义句,既可理解为“老战友激动”,也可以理解为“他激动”,若表达第一种意思,就可以在原句中“他”的后面加上逗号,让“老战友”作整个句子的主语;若表达第二种意思,则可在“他”的前面加上逗号,句子就因为两个主语而消除了歧义性。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歧义句“报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就可以采取添加词语的办法:“报道讲述了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之前长达16年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这样,歧义不攻自破。

歧义是汉语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都可以产生歧义。而在我们的具体言语交际中,为了使意义表达得更为明确,可以利用语音、语境、句法分析等多种方法来消除歧义。但是,也有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故意为之的歧义,这在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中都有所应用,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是语言变异形式的表现。所以,在对歧义的具体运用中,我们可以趋利避害,为语言表达锦上添花。而对歧义研究的更加深入,也将指导我们的实际运用。

[1]聂鸿英,黄贞姬.几组歧义句式说略[J].东疆学刊,1997(4).

[2]曾剑,孟庆珍.现代汉语歧义句例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3]杨立琴.谈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7).

[4]姚晓红.歧义句式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歧义现代汉语句式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eUCP条款歧义剖析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特殊句式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