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娇惯子女: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2013-10-15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科普作家

中国西部 2013年3期
关键词:富翁巴菲特跑车

文 / 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科普作家 高 峰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有钱人比富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可是这两年来,中国有钱人的孩子们突然被推到了镁光灯之下,似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就冒出一群手持大把钞票,驾驶名牌跑车的“高富帅”和“白富美”。

很多人对这些“富二代”们有着高度脸谱化的认识:一方面觉得他们无知堕落,破坏交通;一方面又羡慕他们含着金钥匙出生,无比幸运。“富二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身份颇有认同感,相当“给力” 的每天占据着交通版的头条。然而,人均GDP为中国的十倍的美国,建国200年以来却几乎没有这个概念。当然,美国不缺少富裕之极烧名包跑车的孩子,但是这种事情完全不会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相反,那些有名的“富二代”个个都深居简出,低调老实。更有很多“富二代”完全名不副实,不叫他们“穷二代”就不错了。

世界第二大富豪——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当年从斯坦福退学,想转行去做音乐,开始准备和老爸借钱买一套贵一点的音响设备,没想到被老巴菲特一口回绝。理由是 “不想因为钱而破坏亲情关系”。这件事让小巴菲特难过了很久,可是不妨碍他日后成为一位相当成功的作曲家,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在老巴菲特把几乎全部财产捐献给慈善机构的时候,他还给老爸打电话表示祝贺。

比尔·盖茨的子女,过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盖茨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遗产。即便是“富二代”里最不上进的名媛帕丽斯·希尔顿,也是一个掌管多家时尚企业的女商人,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运营着一家摩托车队,设计了多种时尚产品,拍摄过十几部电影,出过唱片,出过书,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靠家里的一分钱。事实上,她的爷爷巴伦·希尔顿早在2007年就把整个家族97%的财产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富裕家庭里的孩子是比普通的孩子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和中国的“富二代”的无限风光相比,美国的“富二代”简直是太“失败”了。

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和消费品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这些赚钱的企业不靠创新,要么是靠低廉的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要么就是利用国有资产的灰色地带。在这种大潮之下,只要站对队,抓对时机,发财就像坐“神九”上天一样顺利。而反观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已经扎根两百年,任何一个有赚头领域都有无数精英前赴后继。能成为富翁的人,无一不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和积累,又有极好的运气。他们要么在行业内做出了前无古人的科技创新,要么就是发掘了崭新的盈利模式,更多的都是硬碰硬的阵地战。这些富翁多半都是白手起家,深知财富的来之不易。有调查表明,52%的美国富翁并没有完全和孩子透露自己的家底。有33%的富人压根没有告诉孩子自己有多少钱。这往往还不是一代人的习惯,甚至都是几代人的“祖训”。不像中国富翁们还在熟悉财富带来的新鲜感觉,美国的富翁们早已经明白金钱对下一代的负面作用:要么让自己的孩子丧失斗志,要么就会招惹到不怀好意的人,所以他们才会对此噤若寒蝉。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富一代们本身就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最起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而中国的富人们往往没怎么受过系统的训练,在教育孩子上他们就更加是个门外汉了。在美国,每次出远门旅游,总能看到六七岁的小孩儿自己拖个小行李箱,趔趄蹒跚地紧紧跟着父母的脚步。这是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景象。普通人都如此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别说那些望子成龙的富翁们了。

落后封闭的文化基因

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如果看到一辆外型极其拉风的跑车,里面八成是个老头。而在中国,不用说,驾车的铁定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孩子。美国有钱人都是老人,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常,年轻人都在奋斗,老了就可以用攒下的钱退休享受。

中国跑车里的年轻人,不读书、不思考,浑浑噩噩地浪费宝贵青春,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而这些都与国情、文化有关。美国的文化一直崇尚白手起家的个人奋斗。大学都没有钱念完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贫民窟出生的主持人奥普拉是整个美国精神的典型象征。美国名人出书,都会大肆渲染一下年轻时穷的叮当响的艰苦岁月。美国富翁们基本都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投资往往也是智力层面。他们不求孩子以后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毕竟,幸福的生活和富裕的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中国的文化重视光宗耀祖,比如,一旦出人头地后就会回乡,为家人、长辈大办筵宴,又是磕头又是作词唱歌,以及“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等恶俗观念。很多富人觉得外表的光鲜靓丽是人生头等大事,结果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炫富的牺牲品。中国的富翁爱用金钱来体现对孩子的关爱,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用物质建立起来的感情和自信是虚无和不堪一击的。随着国与国之间自由市场的壁垒越来越模糊,中国的富人们如果不更新自己的观念,无论是教育下一代还是管理企业,难免会捉襟见肘。

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

在美国的高中里,“有钱小孩”几乎是一句骂人的话,暗含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意思。反映美国校园生活的电影无一不把“富二代”塑造成又蠢又懒的类型,这和中国电视剧里塑造的“高富帅”“F4”的形象不可不谓大相径庭。中国的“富二代” 让人堪忧,这些孩子到了美国,是不是也一样飞扬跋扈呢?

截至2010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达到了15.8万人。和20世纪90 年代拿奖学金出国,省吃俭用的留学生相比,现在的孩子都是直接上本科,四年基本要支付100万人民币。美国有着最优秀的学习土壤,这是一个和国内“富二代”对比的完美的对照组。

这些孩子完全没有像国内“富二代”那样纸醉金迷酒池肉林。他们虽然也开着豪华跑车,可是每天也刻苦学习,彬彬有礼,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校外兼职打工。其原因也许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 理论来解释。如果一个人被外界舆论强行赋予一个身份,久而久之他会在潜意识里认同这个标签,这和他到底是不是这个身份没有关系。

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健康的竞争环境里,“富二代”呼吸到了最新鲜的舆论空气。美国没有中国那种专门为了吸引眼球的媒体渲染,也没有社会上对“富二代”的偏见,他们才得以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富翁巴菲特跑车
标致超级跑车9X8狮王咆哮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圈话
与富翁做邻居
我眼中的巴菲特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
2015款捷豹F型V8S敞篷跑车
比较出来的“富翁”
减字嘲富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