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甘州素质教育“基因密码”——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2013-09-20

中国西部 2013年3期
关键词:甘州甘州区素质教育

文/本刊特约通讯员 田 明

没有关注“人”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没有关注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把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探索,书写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德育为主导,课堂教学改革为主体,教育文化为主线,阅读活动为主渠道,特色课程为主阵地“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2012年11月,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探寻、解读甘州区素质教育的“基因密码”。

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由

一天,张掖四中政教处收到马神庙街社区的一份表扬信:称赞孟子莹等同学是雷锋式的好少年。原来,孟子莹听在社区工作的妈妈说,小区有三位“空巢”老人,挺可怜的。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星期天,孟子莹和同学们组成了“空巢老人牵手行”志愿者小分队,到三位老人家收拾房间,帮老热梳头、剪指甲……价值多元时代,甘州学子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好的道德教育,贴近孩子们的‘地面’,关注人性、关注幸福,达到情、意、行的统一。”基于此,甘州区整合资源,用爱心构筑了学生温馨的成长空间,努力使德育“成为一种常态,像呼吸一样自由”。党寨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墙上的一幅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十几个孩子挤在老师们周围,笑眯眯地吃着蛋糕。马老师告诉记者,每学期,学校都会集中给留守孩子过生日,孩子们称之为“永远的生日”。

针对探索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等问题,甘州区制定了加强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等实施意见,安排党员教师做留守生的“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老师们的教化入微,使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有了阳光和微笑。

“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甘州区不仅教给学生理解爱,重要的是用心培植学生爱的根基——“感恩”。张掖一中的三八妇女节过得很特别,他们叫做母亲节,这一天,学生一早都问母亲好;这一天,每一位学生给妈妈端一杯茶、做一顿饭、洗一次脚;在第一幼儿园,芦院长告诉记者,园里有一个葡萄长廊,果实成熟时,没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葡萄”。张掖四中李倩同学是张掖市社会福利院的“老熟人”。每到周末,她与伙伴们会准时到福利院做好事。

“当第一次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亲人,第一次关注苦难的同伴,第一次放眼饱受灾难的人们,我感受到了‘予人玫瑰,留有余香’的幸福。”李倩在日记中写道。

在爱的引领下,许多家长用成熟的“童心”,找到了自己的教育质感,自觉加入爱心传递的队伍,使得社区、家庭和学校德育浑然天成,无缝隙对接,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由。

教育文化打造不一样的品质

在采访中,每到一个学校,都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庄严和厚重,但是却又不同?询问随行的副局长刘文,他笑了:我们的学校本来就这样。怎样解释“本来”?那就是文化。

甘州有怎样的文化,文化如何影响着甘州。不论是百年历史的觻得书院,还是正在改建的甘州国学书院,文脉绵延,赋予甘州追求素质教育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

“当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需要,学校基础设施基本就位,办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如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追问,不断激活了甘州改革的“基因”。

以阅读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图为学生们在朗诵中华经典。

2007年,甘州开始探索构建学校文化“软实力”,推进教育向特色发展转轨。一方面制定出台《甘州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作为指导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实施示范带动战略,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示范校”和“标准化学校”评选活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上墙了。询问师生,师生还都很模糊……不言而喻,文化建设脱离了“正轨”。“学校文化不是符号化的贴图,是发展中积淀,是人的行为和精神‘外露’。”甘州人知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一场教育文化建设大讨论开始了,讨论的结果是:文化要滋润心灵,影响行为,养成品格。此后,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修订校训,立足本土,挖掘自身优势,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引领教育文化重建。

在走访的学校中,我们发现,甘州校校有校训、校歌、校树;班班有班训、班规、班标。如今,学校文化成了甘州教育金名片,产生了巨大磁场效应,学生沉淀和积累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张掖四中开展“孝德”教育活动,形成了“孝德”文化系列课程,“孝”从强制走向了自觉,师生尊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教育文化为甘州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师生在学校文化的润泽下,静悄悄地成长

多方支援,多方筹措,从创建书香校园入手,建设高标准图书室,加强学校建设。

绿色阅读点染成长激情

到了甘州,对素质教育的生态有了新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无中生有”到“从有变优”,落实到素质教育上,前者如各种创新,后者是让每一个生命自由成长;第二个理解就是“变口号为行动”。在甘州,每一个口号都跟着一个行动:如推进均衡发展,跟着最美丽学校建设;推升生命质量,后面跟着开展阅读活动;推动阅读活动的背后,则是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学生作业检测办法、缩短学生家庭作业时间等等一系列配套改革。

甘州以“书香”催生了教育的整体改革,渲染了生命成长的底色。一大早,未到青西中学,就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信步校园,写满中华传统经典佳句的文化长廊呈现在眼前。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绿色阅读活动开展了六年。在现场,记者真切感受到阅读带给学生的变化:校园小讲解员,个个口齿伶俐;校园里,每一位学生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学校是成全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地方。好的教育是每一个心灵自由绽放的‘场’,这个‘场’就是阅读。”基于此,2007年新学期,甘州区确立了“阅读助推家长阅读,书香校园带动书香甘州”的“链条式”阅读策略,一场围绕提升人的基本素养的改革悄悄铺开。

广大教师把阅读当作一种“修炼”,开创了许多阅读方式:创立百家讲坛、读书会、读书沙龙等丰富多彩阅读形式……西街小学鼓励教师自己到书店选书,并记出处、价格等,然后在到财会处登记,学校集体购买。此措施一出台,教师们乐了。

与此同时,甘州区设立班级废品回收站,学生用废品换来许多新书;有的学校建立了手提袋式“书吧”,把图书柜的“死书”变成“活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把书“搬上”舞台,“演”了起来。

在甘州,学校最漂亮的要算“书吧”。学校书吧都布置的温馨和舒服,师生可以坐在软椅上一边看书,一边品茶。大家称之为“心灵栖息的港湾”。

走进经典,润泽心智,一脉书香,为甘州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的方式。

图为甘州区第一幼儿园的亲子健康活动现场

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素质教育“中场”

素质教育不只是课堂,但是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场”。废除“满堂灌”,把课堂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是甘州落实课堂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能否实现“交权”,最大的阻力就是教师陈旧的观念。

甘州全区各类专业人才418名,而大多集中在城区,作用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甘州区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构建了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共建模式,并围绕城区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团队和学科团队,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同时依托城区学校,分学科、分年级启动了教师教材培训,开启了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先河。互动式说课、上课、评课,参与式交流研讨,训后一对一交流等多形式的局本培训模式,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的卷入,横在教师观念的“冰山”融化了。

由此开始,甘州分阶段启动实施了“磨理念、磨目标、磨教材、磨教法、磨学法、磨学情、磨环节、磨细节”的“八磨”活动;尝试“导学案”教学;立足学生成长,开展“幸福课堂”实验……以“人本关爱”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动力,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以学评教,因材施教,基本构建关注身心健康、关注点滴进步、关注智慧启迪和人格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型高效课堂模式。

针对个别学校以牺牲学生时间、透支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质量的做法,当地教育主政者旗帜鲜明地指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应作为教育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下功夫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课堂。

为了切实“减负”,甘州先后出台四项措施,卡定在校时间,限制作业量,取消假期补课,取消初中晚自习。四项“铁规”把师生从机械式的教与学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走在了一条有自主、有尊严的成长道路上。

课堂教学改革深度推进,唤醒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解放了学生,给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快乐游戏打开了我童年的小窗口,五花八门的游戏,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这是马神庙街小学四一班张晓雪的真切感受,“我每天渴望回到学校,开心的扔沙包,踢毽子,抓杏核……”

郭蕊告诉记者,从前自己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女孩,就会跳绳,其他什么也不会,从来没有想过打篮球。自从参加了阳光体育篮球兴趣小组,渐渐地喜欢上了篮球。现在,一次能连续做五个篮球动作。这是甘州开发传统体育游戏,提供多元教育,促进了学生生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没有多元的校本课,就没有学生自主发展。”这是甘州教育人的共识,“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奔跑轨迹。课程越多样化,奔跑的轨迹越多。”顺着这个理念,甘州区本课程开发按照试点、研发、实践“三步走”方略,后开发校本课程15个系列90多种,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古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

碱滩镇中心小学把开发课程与碱滩当地流行的一种群众活动——“社火”联系起来,自主开发了《社火》校本课程。这,不但丰富学生了体育活动,还给当地“社火”传承和广泛开展、培养了许多小演员。一批乡土课程的问世和对课程的本土化处理,形成了鲜明的学校个性。

在甘州区少年综合活动基地学生宿舍,记者看得到,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外,还张贴着分选修课、拓展课和必修课三大类共32门课程。南关小学四年级学员赵小倩选修的是劳动实践,问及第一次劳动情形,小倩还记忆犹新:从没干农活,分不清小麦和草,结果弄得很狼狈,全身是汗,脏兮兮的。她的收获就是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这样的学校才像学校。”2012年,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来到甘州区青少年综合活动基考察时这样评价。甘州校本课程实践,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甘州素质教育还深藏着哪些“基因密码”?几天的采访,我们发现,除了甘州教育人奋发有为外,有两个密码在起作用:一是甘州区党委、政府的特别重视;二是丝绸文化的深层引领。前者是引擎,后者是推手,二者合一,形成了强大的推力。

对不足,甘州人毫不讳言。他们反复强调,甘州只是在奋力前行,实施素质教育的“短板”还有不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甘州甘州区素质教育
张掖市甘州区奶业肉牛产业联盟成立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合理运用监测结果推动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
第17站甘肃
八声甘州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型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