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IV脑炎的影像表现(附21例报告)

2013-09-28史恒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脑萎缩片状脑炎

史恒瑞

(河南省尉氏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500)

艾滋病(AIDS)神经系统损害很常见,AIDS患者中40%~50%有神经系统症状,AIDS中75%有神经系统病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脑炎是AID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随着AIDS的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同时本病影像学特征不为临床所熟悉,且与一些常见疾病混淆,应引起重视。回顾性分析21例HIV脑炎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诊断该病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HIV脑炎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20例患者多年前均有多次有偿献血史,1例其父母均为AIDS患者。实验室检查:HIV初筛及确证实验均为阳性。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腹泻、发热、视物模糊3例;头晕、头痛伴偏瘫、语言障碍6例;偏瘫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4例。昏迷、面部痴呆4例;呼吸困难、头痛、肢体抽搐1例;语言不清,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表情淡漠3例。

1.2 CT扫描

应用西门子Esprit全身螺旋CT机,层厚10mm,层距10mm,行头颅CT平扫和部分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用碘海醇,用量60~70 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

1.3 MRI扫描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0.3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自旋回波(SE)扫描序列,层厚 5 mm,行 T1WI(TR/TE 443/11 ms)、T2WI(TR/TE 5 930/116 ms)轴位及矢状位扫描。

2 结果

21例HIV脑炎中14例行CT平扫,3例并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扫描。9例脑白质病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CT表现为脑白质内片状低密度、边缘不清、无占位效应,其中双侧基本对称病变4例,侵犯双侧半卵圆中心2例(图1),额顶叶白质区1例,顶叶白质区1例;双侧不对称病变3例(图2),单侧病灶2例。2例单纯脑白质病变,其中左侧半卵圆中心1例 (图3),左额叶白质区1例。3例单纯脑萎缩表现:脑室、脑池扩大,脑沟、脑裂增宽加深。3例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

7例行MRI扫描,2例单纯呈脑皮质萎缩表现 (图4);4例脑白质病变并脑萎缩,其中1例病变位于双侧半卵中心基本对称的大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无占位效应并脑萎缩。1例病变位于双侧半卵中心不对称的大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无占位效应并脑萎缩。1例MRI显示病灶位于右颞叶皮质下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无占位效应,有轻度脑萎缩(图5a,5b)。1例病灶位于左顶叶大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有轻度占位效应,双基底节区,半卵中心多个斑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并脑萎缩改变。1例单纯脑白质病变,病灶位于右侧半卵圆中心大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边缘清楚,有轻度占位效应,内见混杂信号(图6a,6b)。

3 讨论

3.1 临床和病理特点

HIV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的特点,HIV可随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越过血脑屏障直接感染脑实质,尤其是胶质细胞、星形细胞,从而引起脑炎或脑膜炎。HIV脑炎是HIV病毒原发性感染,又称AIDS脑病或AIDS痴呆症,是HIV病毒直接侵害大脑引起的。30%的AIDS尸检发现有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证据,80%的患者可显示HIV病毒在脑内有细胞免疫学证据[1]。其病理学特点是多支血管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浸润,并有炎症细胞和局灶性坏死,脑内弥散性脑白质病变,同时可见神经胶质增生结节,局灶性脱髓鞘,大片状白质疏松及脑萎缩[1-3]。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肢体活动及语言障碍、抽搐或癫痫,进行性痴呆、思维混乱、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等[4]。

3.2 HIV脑炎影像学特点以及MRI的优势

HIV脑炎的CT和MRI表现:①病变好发于半卵圆中心,额顶叶脑白质区,也可累及颞叶、枕叶白质区,较大病灶可累及脑皮质。②典型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脑白质病变,一般无占位效应,但较大病灶可有轻度占位效应,多伴脑萎缩,少数也可无脑萎缩,增强扫描无强化。③单侧脑白质病变,同时伴或不伴脑萎缩改变。④单纯脑萎缩改变,但是无脑萎缩的脑白质病变很见少。CT影像特点是脑白质内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或合并其他并发症,有占位效应。MRI影像学特点是T1加权像皮质下白质低信号,T2加权像脑皮质下白质高信号并半球脑萎缩。

HIV病毒引起的脑萎缩是深部髓质萎缩引起,较少累及皮质,常幕上幕下同时受累,一般脑室扩大为先,脑沟,脑裂增宽为次。本病追踪观察,病情及影像改变进展较快,以上两点有助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萎缩相鉴别。据Chrysikopoulos报道的24例尸解证实的HIV脑炎,71%显示中-重度脑萎缩,60%显示对称性无占位效应的脑白质病变,与本组病例基本一致。但是AIDS脑部混合性感染很常见,70%的HIV脑炎与其它AIDS有关并发症并存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真菌、原虫、细菌等微生物先后或同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混合性感染[5-8]。因此单靠影像学检查不易鉴别,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甚至是治疗性诊断,相互印证。

MRI具有分辨率高,与CT相比,MRI不需增强就能够发现较多的病灶及其内部结构和周围结构,对反映HIV脑炎的全貌和提高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CT检查,但实际工作与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很难鉴别。要想诊断本病,除了MRI检查和CT检查两者结合,还要密切结合临床。

3.3 鉴别诊断

①脑梗塞: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基本都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临床都有定位体征,CT和MRI显示病变部位与血管分布一致,CT平扫为低密度;MRI显示T1WI为长T1信号,T2WI为长T1信号,增强无强化。②胶质瘤:患者多有慢性头痛病史并进行性加重,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有脑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不规则环形强化并有壁结节;MRI平扫大多数表现T1WI为长或等T1信号,T2WI为长T2信号,瘤周多有轻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或花环强化。③脑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CT平扫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多种形态病灶并指样水肿和占位效应,结合病史,不难诊断。MRI显示单发或多发长T1信号、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若遇到中青年患者不明原因在CT、MRI检查中显示中-重度脑萎缩或两侧基本对称或不对称的脑白质病变,同时伴或不伴有脑萎缩改变,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进展较快,并有早年有偿献血史与输血、血液制品史,性乱史,静脉吸毒史等,应让患者尽快做血清HIV抗体初筛及确证实验,若均为阳性,本病诊断可以成立。不典型病例,有赖于病理学。

]

[1]费军,王茂强.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脑部影像诊断(编译)[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9,22(3):156-157.

[2]雅客.WAJ.里德,约翰.R.马西森.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M].柳学国,谢学彬,谈高,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40-41.

[3]赵建民,史恒瑞,江明.艾滋病并发脑部感染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170-1172.

[4]江明,聂鹏.HIV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9):1265-1266.

[5]史恒瑞,江明,赵建民.HIV脑炎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4):291-292.

[6]史大鹏,闫庆栋,陈四华,等.AIDS脑病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2):143-146.

[7]李宏军,程敬亮,唐光键.艾滋病临床与影像诊断[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7;43-47.

[8]赵建民,李稳,史恒瑞,等.艾滋病患者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7):883-884.

猜你喜欢

脑萎缩片状脑炎
如何预防脑萎缩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脑萎缩会变老年痴呆吗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脑萎缩预示老年性痴呆吗?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