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2013-09-20王荣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脂肪肝肝细胞

王荣娟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其起病缓慢、隐匿, 病程漫长, 是目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如能掌握脂肪肝的防治知识, 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防治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可有效的降低发病率;如能早发现、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可防治病情恶化, 多数脂肪肝患者可以痊愈。本文对影响脂肪肝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旨在探讨脂肪肝的预防对策和健康教育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吉林省延吉市延边肿瘤医院体检人群1063人, 其中男性624人, 女性439人 ;年龄 20~82 岁 , 平均(52.52 ±2.3)岁 , 其中 20~39 岁271人(男性158人, 女113人), 40~60岁620人(男性392人,女性238人), 61岁以上岁172人(男性92人, 女性80人)。

1. 2 调查内容 体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血尿生化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其他辅助检查, 包括X线、心电图、B超等。同时针对脂肪肝相关知识、致病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与主动实施预防措施等内容发放问卷调查, 全部检查结果汇总后由专人复核进行逻辑检查, 并录入计算机中进行整理保存。

1. 3 诊断标准 体质量≥20%标准体重为肥胖;血脂按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2007年公布的血脂测定参考标准[1];糖尿病、高血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脂肪肝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的诊断标准: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 g, 女性70 g。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④可有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⑤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 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过去俗称的“GPT”)升高为主。⑥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⑦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凡具备上述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1. 4 统计学方法 结合体检记录中的相关资料, 选择患有脂肪肝病的体检者作为观察组, 无脂肪肝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人群性别、年龄、体质量、不良生活方式、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差异,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 脂肪肝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引起脂肪肝病相关因素χ2/t检验结果, 1063例体检人群发生脂肪肝病439例, 发病率为31.89%。单因素检验显示6个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 1。

表1 与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分析(n,%)

2. 2 脂肪肝病与群体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体检人员中40~60岁人群患脂肪肝率高, 男性的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 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见表2。

2. 3 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对脂肪肝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较对照组人群低 , 见表 3。

表2 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体检人员脂肪肝的检出情况(n, %)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脂肪肝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n, %)

3 讨论

3. 1 脂肪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的复杂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脂饮食、长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高血脂症、高血糖、高血压等是脂肪肝病的独立因素。长期和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导致外源性脂肪大量增多, 结果从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增加, 肝脏从血液中摄取或合成甘油三酯相继增多, 尽管肝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亦相应增多, 但仍不足以将过多的甘油三酯转运入血, 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形成脂肪肝;大量饮酒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胺碘酮)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脂肪酸的氧化能力, 使得甘油三酯合成增加, 从而易于形成脂肪肝;肥胖、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酸释放入血明显增加, 血浆游离脂肪酸显著升高, 肝细胞从血液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加, 用于合成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相继增多。高血糖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 可促进周围脂肪分解, 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入血在肝内沉积;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正相关的, 多数研究证明高血压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2], 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一致。

3. 2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体检人群防治脂肪肝病的能力

3. 2. 1 控制和减少食物中脂肪供应 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饮食, 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糖类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 加重脂肪肝, 所以不吃或尽量少吃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粗粮、杂粮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食物, 如:谷类、薯类、豆类, 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饮食习惯, 不要吃零食, 避免进食煎、炸食品, 睡前不要加餐, 控制和减少食物中脂肪供应。

3. 2. 2 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促进肝细胞脂肪酸氧化利用 改变不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避免久坐少动、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焦虑等。体育锻炼可消耗热量, 减轻体质量,促进体内脂肪消耗, 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促进肝细胞脂肪酸氧化利用。让患者采用1~2种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法, 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等, 并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心率计算运动量是否适宜(心率+年龄=170), 是他们掌握适合本人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3]。

3. 2. 3 减少肝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解除排泄障碍 规劝患者戒酒、避免服用由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脂肪酸的氧化能力的药物, 对患有各种肝炎者, 应指导患者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降低肝细胞受损, 肝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解除排泄障碍。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严重者遵医嘱, 选用辛伐他汀或阿洛伐他汀等他汀类降脂药进行降脂治疗, 并积极治疗心血管等原发病。由于脂肪肝的病因复杂,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所谓降血脂药物的疗效不确切, 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应告诫患者市场上出售的减肥药不但价格昂贵, 而且效果不肯定, 使用不当反而加重肝脏损害, 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健康体检者加强健康教育, 使其掌握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监测自身健康状况,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1] 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7, 35(5):390-419.

[2] 张瑛.脂肪肝与性别、年龄、血脂的关系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10):151-153.

[3] 刘彬, 韩佳风, 黄酮娟, 等.社区老人健康促进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 .南方护理学报 , 2004, 11(12):4-5.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脂肪肝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高甘油三酯血症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