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有奇峰 巍巍天柱山

2013-09-19赵洪山

地球 2013年6期
关键词:天柱山天柱

文/图 赵洪山

天下有奇峰 巍巍天柱山

文/图 赵洪山

10 多年来,我走遍中国的27家世界地质公园,拍摄了数万张地质图片。不少朋友问我:你看哪个世界公园风光最美?我莞尔一笑,答道:“各有特色。”话虽这么说,我心里却更加偏爱一个地方。那里奇特的地形地貌总能在我心中激起无尽涟漪。无论是高山大川、茫茫沙海,还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让我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那里就是天柱山。

第一次知道天柱山,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寂寞天柱山》。余秋雨在文中说:“我曾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许多大文豪、大诗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潜山)安家。他们走过很多地方,面对佳山佳水一时激动,说一些过头话是不奇怪的。但是,声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声言非要在那里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处不同的时代竟不谋而合,这无论如何都是罕见的。”余秋雨在文章里讲,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柱山的存在,但在古代知道的人很多。而且,古代有些大文豪、大诗人,如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王庭坚等,都在天柱山读过书,甚至在岩石上题过诗。古人对天柱山的钟爱,越发激起我对它的向往。

2012年8月仲秋,我有幸在好友安排下来到天柱山。当天,吃过午饭,短暂休息后,天柱山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的余国盛主任和程小青说:“走,我带你们去三祖寺感受一下。”下午的时光不知道怎样打发,去感受一下天柱山的文化历史底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祖寺位于天柱山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三祖寺由此得名。这是一处历尽沧桑的古老寺院。山道经过一代代人虔诚登攀后,被踩踏得通畅、密实,流转得潇洒自如。青青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走过竹林,跨过小桥,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可以看到铭刻在悬崖上的诗句。天阴阴的,不时有几滴小雨飘来,淅淅沥沥。通往三祖寺的小路边的崖壁,已被岁月的泪水冲刷得锈迹斑斑,模糊的文字依稀诉说着过去。

一边走,一边听余主任讲天柱山的故事: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后来,隋文帝为拓展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但天柱山至今仍以“古南岳”而受人仰慕。天柱山流传着众多如歌如泣的美妙传说和历史掌故。《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主人公在这里演绎了一曲至诚相爱的男女誓死抗争的悲歌。三国英雄孙策、周瑜在此迎娶天柱佳丽大、小乔,上演了一段英雄美女的佳话。

天柱山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着世界独有的地质条件,备受地质学家关注。经鉴定,天柱山区已有20亿年的地质史。198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许志琴院士在天柱山西边的碧溪岭榴辉岩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矿物——柯石英。这在世界上属第三例,在亚洲为首例。1992年,安徽地质科学研究所徐树桐教授,在天柱山南麓水吼新店榴辉岩中发现微粒金刚石。在世界范围内,这是变质岩中的第二例,榴辉岩中的首例,是反映超高压变质条件标志性矿物,相当于地球深部80至120公里处温压条件的产物。它们如同来自地壳深部的信使,也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通往地球深处科学宝库的大门。令科学家惊奇的是,含这些矿物的岩石的原岩都是地表附近的沉积岩和岩浆岩。为何地表轻浮的岩石能够深沉到高密度的地幔深处?造就“入地上天”的力量来源何处?慕名到园区考察的地质学家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引发了持续20余年的国际地学前沿的竞争和角逐,神奇的奥秘渐渐揭晓……天柱山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丰富了大陆动力学理论,揭示了陆壳物质深俯冲和快速折返的动力学过程,成为全球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动力学研究的经典,至今已发表上千篇学术论文。

余国盛主任的叙述,大大丰富了我对天柱山的认识。天柱山不仅有深沉的人文文化,同时也给我们揭开地质奥秘提供了科普基地。

将尽黄昏,我坚持不住在县城,立即上山,以便第二天一早登山。余主任看出我急于登山的心情,便决定陪我乘索道上山。盘山公路向上曲折延伸,山凹之间偶尔有一些梯田,那金黄色的稻穗格外美丽。梯田很快不见了,再见到时,却已落在山脚下。一路上,我又看了几处地质构造。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索道站。上山后,余主任又给我介绍了一个导游,名叫王春明。这位三四十岁的汉子是天柱山的“老交通”,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吃过晚饭,我独自在山坳间行走,心里感觉无比舒坦和平静。无意间,我登上了宾馆西边不远的一处景点:天蛙峰。

天蛙峰,一处酷似青蛙的大石头向着远方在鸣叫。我站在石台上,环顾四周,松林如一张绿毯铺满大小山川。一座白色的山头屹立在松林中,绿油油的植被烘托天柱山主峰。顿时,对面的山峰多了一些仙气和一些神秘。我幻想着:这次来天柱山,一定是不虚此行。

早晨起来,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我庆幸赶上了一个好天气。

王春明很守时,一大早就来到我的房间,帮我收拾好相机,再次乘索道来到天柱山的半山腰。他告诉我,这以后的路就要靠自己的腿来“量”了。我问他,走完全程需要多长时间?他说需要6个小时,一直步行下到我住的宾馆。为了不放过在每一个景点拍照的机会,我决定走完全程。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皖公像 ”。不远处的石壁,酷似一个人像。这是千万年石壁风化幻化成的杰作,天柱山一绝,“皖公”神像,惟妙惟肖啊!春秋时,潜邑为皖伯封地,更名“皖山”;民颂皖伯德政,又呼“皖公山”,“皖公像 ”便成了天柱山的“象征”。“公元589年,隋文帝封衡山为南岳,天柱山即称古南岳。然而岁月的变迁却让这座山逐渐冷落下来。有人曾说到天柱山是寻幽,我不大相信,然而这次的经历却让我对天柱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天柱山神秘谷被誉为“全国花岗岩第一秘府”。由峰巅坠下的巨石,无序叠置于峡谷之中,便形成了神秘的洞穴。景区的管理者把这座“洞府”分为逍遥宫、迷宫、龙宫三大部分。从狭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环绕,上下迂回,时而步道断了踪迹,时而又别开洞天。真是神秘莫测,其乐无穷。

我边走边拍,一路走来,层峦叠嶂,险峰峥嵘,山景雄奇,满目奇峰怪石,峭崖幽壑,美不胜收。天柱山中遍布巧石,或散或合,或立或卧。天柱松、飞来峰、天狮峰、天蛙峰与自然的山形脉势结合成一体,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景观,构成一幅幅立体的画卷。

不知不觉间,我们便登上了天柱山主峰:天柱峰。

一柱擎天,深藏群峰之中的天柱峰,一峰突起,高出众山,直托云霄,海拔高达1489.8米。这里是潜岳主峰,满身石骨,如锥似柱,耸立在诸峰之间。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竟然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绝称人意……”。宋朱熹也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清军都统李云麟、时任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官张淦,先后央请药农贺良谋及其后代镌刻“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刻于石柱上。登峰远眺,远近山恋,隐约缥缈,尽收眼底。

顺“青龙背”走下去,“古碓臼”、”不倒翁”、“步云桥”、“朝天阶”、“莲花峰”“石生蛋”,“鹰嘴崖”、“天元石”、“吮空石”等等,不可胜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天柱山的巧石,天然成趣。

再往下走,就来到炼丹湖。

炼丹湖位于主峰景区,海拔1100多米,是目前国内仅低于新疆天山天池的又一高山平湖,因建于左慈炼丹的地方而得名。这里湖水碧澄,微波粼粼,如同一片翡翠镶嵌在巍峨雄伟的山体上,呈现平湖映群峰的美妙奇观。

穿过炼丹湖,绕过仙桃石,行不多路,见路旁山冈上堆积着大量石英砂,在骄阳照射下,闪闪发亮。“天柱晴雪”奇观,天柱一绝。

下得山来,我们又马不停蹄,立即赶到了“天柱大峡谷”。峡谷内先由涓涓细水,后汇成滚滚巨流,若珠玉飞溅,如惊雷滚动,为天柱飞瀑。溅起水珠,五彩缤纷,犹如天女散花。确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之美。

巍巍天柱,中华热土。今天潜山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聚落遗址达40多处。距今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代表着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潜山安徽龟”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龟鳖类动物地史记录。“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的“啮齿类起源于北美”的论断。动物学家称潜山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

远古洪荒,地壳运动,大海消失,陆地抬升,地壳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层褶曲和断裂所形成的岩层空隙,在深处结成花岗岩岩株,进而在剧烈的地质构造压力下,发育成大量构造裂隙和原生冷凝裂隙。沧海桑田,岩体逐渐风化剥蚀,又经过地表溪涧流水的切割冲击亿万年,形成了今天天柱山的奇特壮观。

猜你喜欢

天柱山天柱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七 “摇天柱”“吕祖救疾法”导引法
秦天柱:艺术需要慢慢“养”
红旗招展天柱山
秦天柱
雨雾中登天柱山
七律·登天柱山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天柱山读石
唐末五代杭州天柱观与江南道教发展论考——以钱镠所撰《天柱观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