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海散记

2013-09-19林晖

地球 2013年6期
关键词:府城州府临海

文/林晖

临海散记

文/林晖

府城是一个历史名词。

浙江临海是一座府城。这“府城”两字沉甸甸、重万钧、千金难买,是历史、是文化,是千百年来临海百姓在梦中都会笑出声来的骄傲所在。

自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二月设临海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台州,临海从此成为一座千年不老的台州府城。至今,府城原有的大格局基本完整,府、县两级的政治、文教设施的遗存,仍处原位,迄今可寻。简朴房舍与精致宅院亲密比邻,和谐相处。平面看府城,街巷几纵几横,状如棋盘,是一个近似方形、形如龟背的地理单元;立体看府城,山、江、城、湖,凹凸有致,相互呼应。

朱自清先生1922年在府城内的省立六中教书,离开数年后,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坦率而坚定地表白:“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同样,府城也从此铭记朱先生。

正因为是府城,临海才有如此相应的格局、建制、人文、建筑、气派;才有如此规模的府衙、府城隍庙;才有如此规格的文庙、府学、客轮码头、车站;才有如此规范的里坊、街区、塔群、老宅;才有如此厚重、铜墙铁壁似的城墙——“跨山临江、清雄壮险”(罗哲文),抵御着滔滔洪水、群群兵寇,以至于在北宋初年吴越国统一拆城,元初“尽堕天下城郭,以示无外”(元周润祖)的历史年代,以防洪护民之需而避免被毁灾祸;才有如此众多的本籍历史名人、客籍高官、墨客骚人;才有如此广大的重教好学、秉直守信、闲适散淡、淳朴谨慎的府民;才有如此不绝的古韵悠悠、古风依依、古味浓浓、古制绵绵的民俗;才有如此并存的文庙、龙兴寺、紫阳宫、基督教堂,中西交融、多元和合的文化;才有如此普遍的中庸谦和、清灵淡定、踏实厚重的府气……

府城的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给、流连忘返。但殊胜者,我一向认为是一墙(府城墙)、一山(巾子山)、一湖(东湖)、一街(紫阳街)。并誉此为府城的四张烫金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正因为此,府城居民才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乐,身居闹市也有造化之趣。

首屈一指者,当推台州府城墙。“形胜蟠龙顾,雄哉此一州”(清齐召南)。城墙最初是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它最早的一段为东晋隆安(公元397-401年)末年,临海郡刺史辛景为抵御孙恩起义军所筑。唐初进行了扩建。传说主持扩建工程的大将尉迟恭在梦中得到神鹿指点,遂命军民沿梅花鹿足迹而筑,一举成功,故台州府城又名“鹿城”。同时,为感恩梅花鹿而演绎了名点“羊脚蹄”;因筑城而衍生出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吃糟羹的风俗。

在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九月,府城遭遇“亘古未有”之洪水——“自西门奔迸而入,其势如河崩川决,而其声甚于浙江之潮,澎湃滔天,猝然而至”,死二万余人。翌年,时任秘书省秘书郎的陈耆卿怀着拳拳故乡之心奋笔疾书《上丞相论台州城筑事》,提出要像筑海塘一样,修筑加固台州府城墙,尤其是兴善门至朝天门一段,以杜绝水患,保护全城生灵。此后,府城墙又一次得到整修:外增捍城,内加护城,塞闭二门,并创新了马面形制,修建了至今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墙迎水面半方半弧或半方半斜的马面,采用了“露龈造”建筑格式,大大加强了与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防洪功能。

元以后,子城被拆,今仅存东门的鼓楼。明洪武中期,为防御倭寇侵扰,在临海下辖的桃渚设立了千户所,修建了城池;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台金严参将戚继光、台州知府王可大全面整修台州府城墙,创造性地建了13座骑墙双层空心敌台,有效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在城墙之上,这位抗倭名将“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韬钤深处》)。随着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台州府城墙的营造法,尤其是空心敌台,也自然而然地应用到北方长城的修建中。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府城墙的功能也完全转移到防洪上。如今,其防洪功能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要大大高于军事防御价值。1958年,因建设需要,府城东面城墙被拆,而成今东湖路、大桥路。1995年8月,临海市委、市政府发动全社会修复府城墙。1997年8月,台州府城墙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耗资4000余万元的府城墙修复工程全线完工,修复和新建了揽胜门、顾景楼、白云楼、北固门、府城隍庙、望天台、烟霞阁、梅园、平海楼等。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府城隍庙始与府治同时设立,与府城墙同时建造。所在的大固山这一区域故又称城隍山。府城隍爷是三国孙吴时尚书仆射屈晃的儿子屈坦,为府城军民做了许多好事,是府城的保护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府民的顶礼膜拜。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城同时公布)。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5项,由辽宁兴城、江苏南京、浙江临海、安徽寿县、凤阳、湖北荆州、襄阳、陕西西安联合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位列第十项,名列前三甲的台州府城墙引起了世人瞩目。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用身体可以抚摩的府城墙,总长近十里。它随势变形,顺龙脉,下北固,绕灵江,开七门,耸五楼,设四瓮城,有十七座平台,八座双层空心敌台,围城大半,前呼后应,但又神龙不见首尾。罗哲文先生誉之“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

过去的岁月,台州府城军民以创新精神构筑的台州府城墙,凝结着那些年代人们的理想信念。不仅成为北京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而且为世界古代建筑史留下了特殊的历史见证和杰出范例,尤其是为中华民族后裔留下了祖先们真实可靠的抵御外敌、抗击洪水、与自然搏斗的完整过程,以及封建社会城市管理模式的现代版沙盘。

其次,要数巾山和东湖。这一刚一柔,一阳一阴,也似乎对应了相生相济之说,给府城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大气和浅斟低吟的婉约。用清代邑人的一首竹枝词来作一番形象思维,倒是很有意思的。诗云:“巾子山头塔两枝,准提门下水成池。侬心如水无波浪,郎情如塔有参差。”(清李敬新《东湖竹枝词》)

府城墙最重要的,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是抵御灵江洪水的入侵。尽管它最初是军事上的防御工事,但现在已成了天然防洪坝。而东湖,尽管曾作为造船场、水军营地、湖景公园,但它最早、最大,至今还在发挥的重要作用仍然是防内涝的蓄水库。两者珠联璧合,都是利益民生的水利工程。

至于紫阳街,这条府城最早、最长、最繁华的府街,是千年府城最完整、最真实的历史缩影。那依然竖立着的高大坊墙分明是唐代居住区遗风的标志,随着大批店肆在街面出现,她又成为宋代以后府城最热闹的商业区。

台州府城具有足够的历史长度、文化深度、城市厚度,承受得起我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授予的“北有平遥、南有临海”的美誉。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百年沧桑,但台州府城却从未寂寞、从未孤独,依然闲逸、依然典雅,风光如昔。假如时光能倒流、空间可穿越,尘封的记忆就会在最风雅处显现出来。那时,你会发现,一生为此追寻的理想家园就在府城深处。前几天,省城的友人询问临海在1994年评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理由,我也是如此回答。他不无感叹地说了句:假如有来世,我要做临海人,长住这台州府城……

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肤色血肉,也有思想性格。我们潜身其中,远望近观,都有不同的感受:或衣饰点缀,或宣传谈资,或心灵鸡汤。千年府城是临海的老根,是值得临海人永远记忆、珍藏、自豪的。由此产生的深厚、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府城历史文化悄悄地融入、渗透、并永远活在临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她既化物,又化人,同时给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潜移默化的提质,已成为临海的人文精髓、临海的个性特征和永恒魅力、临海的生命力所在。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有相当长时间是在处理人与水的关系。有堵有疏、和谐相处,这也许就是台州府城在国际视野下,有别于绝大多数古城,因而具有唯一、突出和普遍价值的根本原因。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四万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消失,其中一半以上毁于建设活动。在2005年还有五千座的古村落,今天只剩下一半。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在较量,金钱逻辑、政绩思维与文化传承、祖先遗产在博弈。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台州府城还基本故旧。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的主流保护策略是一种置换方法。但是,随着原住民大量搬迁,基于邻里关系长期发展之上的稳定的道德秩序被打乱和解体,旧城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厚度也不断被削薄,甚至永远消失。因此,我一向主张和赞同:城市及其活力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排列组合,她的魅力来自于原住民这个“灵魂”。即生活其中的居民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形成的固有生活秩序、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历史名城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要多赢: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新城与旧城,经济、社会、文化、民心都要多赢、都要和谐。保护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只是保存、维护、恢复、重建以前的表象,而是更多地研究、保护、吸取、弘扬千百年来凝聚的伟大精神和健康气息。不能以牺牲今天的生活现代化、尤其是交通便利为代价,恢复、重建台州府城的所有形式。换言之,要让当地居民“发声”,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愿望,请他们参与保护与改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我们知道,生活永远有未知,生活不断在发现。合适的就是滋润的,就是最好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所发的感怀深深引起我的共鸣。是的,今天,我们漫步府城,何不挥一挥手,目送那飘走的岁月烟云;何不品一品茶,珍藏这不变的家园情结;何不做一做事,光大这不老的人文精神。漫步府城,那无数远逝的灾难,那许多曾经的辉煌,我们都一页页读过、翻过,然后沉思、放下,静心努力于当下的自力践行、重振复兴。漫步府城,我们仰望星空,念千古悠悠、天地苍茫,府城旧事,荣枯盛衰俱往矣;漫步府城,我们俯察大地,喜新城巍巍、山海激荡,台州人物,风起云涌看今朝。

猜你喜欢

府城州府临海
从方志看明代广东地震的时期分布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剪纸作品
原汁原味“最济南”
临海变“大海”
婴儿的眼泪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