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改造的系统思考

2013-09-03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刘文英林鼎鼎

中国商论 2013年17期
关键词:城中村开发商城市化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刘文英 林鼎鼎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中村”现象成为很多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改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很多方面,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少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加之各地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很多地区在“城中村”改造中困难重重。

所以,对“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政府、城中村村民以及学者等很多社会群体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对城中村改造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对这一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并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城中村改造。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国外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出现,在国际文献中缺乏对城中村现象及城中村改造的研究,但是国外关于贫民窟的研究以及美国的城市更新运动的历史经验,尽管与我国的城中村改造不同,但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层面,杨安(1996)、田莉(1998)、李培林(2002)[1-3]等人对“城中村”的定义、类型以及景观、经济、制度、人口、文化等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韩冉等(2003)[4]、张京祥等(2007)[5]等对城中村成因进行了研究。这两类研究大多是从“现象到文字”的描述性研究。对“城中村”治理、改造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研究方向较为集中、手段较为单一,大多是从“经验到文字”的政策性研究,并且不能一目了然看到问题的实质。虽然有些文献中也运用了博弈论、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等较为先进的数学方法,但是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城中村”的研究有待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对城中村的形成、现状以及什么是系统思考进行了简介,然后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视角和观点出发对城中村改造进行系统分析,绘制系统循环图,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并进行简要总结。

2 相关理论简介

2.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变迁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又名“都市里的村庄”,是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向郊区扩张的速度加快,城市边缘的农村被划入城区而形成的、仍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在“城中村”中,依然沿用之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城中村的情况与城区相比差别越来越大。总的来说,城中村有以下一些特点:(1)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布局零乱,建筑容积率高,人口拥挤;(2)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既缺少公共绿化面积,也缺少文化、体育、休闲等设施;(3)治安不好,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4)外来人口多,居民文化素质总体不高;(5)经营经商不规范;(6)周边环境差,环境脏乱不堪。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广大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调整城市规划,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的农村纳入城市发展的范围,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直接原因。

2.2 关于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首先要明确系统的概念。贝塔朗菲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复合体。有学者给系统下的定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若干个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总的来说,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实体组成,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是系统思考中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系统思考去研究处理事物,要把所处理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既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实体),还要看到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

系统思考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一套工具和技术辅助我们执行。系统循环图(也称因果回路图)是系统思考的基本工具之一,其有且仅有两种基本类型: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增强回路在作为良性循环的时候,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业务的成长发动机,然而同样的结构也可能成为恶性循环。调节回路可以导致系统向某一目标靠近。

3 城中村改造的系统思考及改进策略

3.1 城中村成因的系统思考

城中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从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随着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基础做支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繁荣的经济以及庞大的城市规模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这样不断循环,使得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中村随之出现。然而城中村的弊端没有立即显现出来,所以得不到重视,城市还在持续发展中,当意识到其危害时再进行改造就非常困难(图1)。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如受生产资料的供给量、交通状况、城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等因素制约,城市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下去,达到一定规模后如果继续发展,将超过承载能力,造成严重后果。加入“限制因素”变量,对城市的无限制扩张起到“刹车”作用。和永无停歇的指数增长相比,“成长上限”(图2)更接近于真实系统的实际行为。

图1 城中村成因

图2 成长上限

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从源头上防止城中村的出现,因此做好规划是极其重要的。

“城中村”改造是个系统工程,事关城市政府、城中村村民、租房者、房地产开发商等多个利益主体。下面分别从三大改造主体,即城市政府、开发商和村民的视角和观点出发绘制系统循环图。

3.2 城市政府视角

城市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以及城市的主要经营者,对城中村的态度与做法决定了城中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城中村之所以出现社会、经济、治安、环境等各种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管理的缺位,所以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角色应该是规划者、引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充分发挥其组织、规划、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对“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使其融入城市,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作为城市的主要经营者,跟企业经营者一样,都有“个人雄心”,政府被很强的“个人雄心”所驱使,必然想提升自己的形象,做到让公众满意,让社会满意,其中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其主要方法之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必然要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图3中有三条增强回路和四条调节回路,增强回路促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政府形象。然而由于用于改造的费用以及对城中村村民的补偿金额巨大,受到经济状况(其他因素忽略)的限制,改造力度不可能无限大,从而影响到城市化水平,阻止政府形象的提升。

城中村改造耗资巨大,要以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在我国除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其他地区,单纯依靠政府来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资金难以到位成了当地政府头疼的问题,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如果城市化水平阻碍政府形象的提升,那么政府肯定会想办法获得资金进行改造。所以城中村改造中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让开发商参与其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改造效率。

图3 政府视角下的系统循环图

3.3 开发商视角

城中村一般地段较好,在市中心城区土地日益稀缺的现状下,城中村改造项目蕴涵着极大的商业价值。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标的房地产开发商必然成为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其拥有改造所需资金,并且有施工设计能力。

开发商在“城中村”改造中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和品牌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图4可知,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程度却受到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激烈的竞争局面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必须拥有过硬的经济实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

图4 开发商视角下的系统循环图

开发商期望得到区位优越、地价低廉的土地,并对其进行高强度开发,同时还希望政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以降低其开发成本,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政府的补贴和法律政策的保障,以实现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开发商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与其他开发商合作。然而,有些开发商则与政府某些官员之间存在利益勾结以获取自身利益,所以相关单位要严格防范这种行为。

3.4 城中村村民视角

作为改造的对象,村民的利益与城中村改造最直接,是改造方式和改造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改造之前,村民大多是靠出租店铺或房屋获得的租金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如果进行城中村改造,地被收走,村民的收入来源被切断,这是大多村民不愿主动改造、不愿合作的主要原因。但是,村民属于权力较低的利益参与者,是城中村改造中的弱势群体,只能被动的接受改造的事实。

实际中,村民主动担任改造主体的情况很少见,一般都是被动接受改造。村民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的行为选择即村民的合作意愿直接关系到“城中村”改造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冲突风险的主要来源。如图5所示,如果补偿力度不足,或配套工作(包括城中村村民的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等没有做好,村民就会选择固守既得利益,给改造工作造成阻碍,然而政府的经济实力是有限的,制约着补偿和配套工作的完善。

图5 村民视角下的系统循环图

因此,改造必须尊重城中村村民的意见,要在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采取强行改造的方式,否则会严重挫伤村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增加改造成本。城中村改造还要做好补偿和相关配套工作,如果不兼顾村民的利益,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三大主要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系统分析,然而却忽略了外来暂住人群,他们往往没有购买商品房以及租住高昂住房的能力,只要这部分人群的居住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城中村问题就不能得以根治。

因此,城中村改造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其次,城中村改造不能只注重外在,而忽略对人的改造,应该进行包括村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现代文化素质等在内的综合改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最后,对城中村改造研究的根本在于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城中村”本身的改造,更重要的是止住源头,做好城市规划工作,避免城市边缘和郊区的村庄成为新的城中村,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进入良性循环。

[1] 杨安.“城中村”的防治[J].城乡建设,1996(8).

[2] 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与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1998(6).

[3]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4] 韩冉,李红.关于二元结构理论和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试析“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03(9).

猜你喜欢

城中村开发商城市化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开发商瞄上了长租公寓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那些年,行贿的开发商们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
还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