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介入治疗探讨

2013-08-27张云涛金敬琳郭立新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邢台054000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科北京00037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三尖瓣主动脉瓣导丝

张云涛,金敬琳,郭立新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 心脏外科,邢台 054000;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介入科,北京 00037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VSD中30%~60%伴膜部瘤形成,其诊断及分型依赖彩超和造影检查。膜部瘤形态变异较多致介入操作困难。本文通过22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探讨介入治疗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治疗VSD膜部瘤22例,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4.0~38(12.0±4.0)岁,体质量13.5~59.0(14.5±9.0) kg。

1.2 方法 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明确膜部瘤位置、形态、大小及分流口数目,与主动脉瓣关系。猪尾导管改良处理,在轨道导丝指引下送入左心室,用长泥鳅导丝经膜部瘤分流口至肺动脉或上、下腔静脉,用抓捕器拉出,建立轨道。沿轨道置入输送鞘至左心室,释放封堵器。18例用国产细腰大边VSD封堵器,4例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1.3 设备 PHILIPS炫-20C型臂造影机,PHILIPS iE33型彩超,探头型号S5-1,频率1~5 MHz。

2 结果 22例均成功封堵,封堵15 min后造影,分流消失。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传导阻滞。

3 讨论 VSD膜部瘤可分为:菜花形、漏斗型、瘤形、管形。彩超可初步评估膜部瘤形态、大小,封堵器在心脏内位置、稳定性,有无残余分流,指导封堵器释放。多体位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对确定膜部瘤形态与大小、分流口数目与大小,膜部瘤与主动脉瓣关系方面更直观、准确。

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是VSD膜部瘤介入治疗关键,膜部瘤由三尖瓣隔瓣、前瓣或腱索组成,分流口常不止一个,瘤内通道走行迂曲,建轨道时泥鳅导丝难以通过分流口;或导丝通过分流口,导管难以跟进; 或导丝穿过腱索,虽建成轨道,输送鞘管难以沿轨道送入。通过左心室膜部瘤处高选择性造影,可清楚显示膜部瘤位置、大小、分流口数目、分流束方向(图1)。猪尾导管头端部分切除,使导管头端恰好可钩于膜部瘤内,若导丝仍难以通过分流口,可以旋转导管改变导丝方向或选用更细的导丝。导丝穿过分流口后,尽量使导丝漂入上、下腔静脉,从腔静脉抓捕导丝可避免三尖瓣缠绕导丝。膜部瘤多孔,导丝穿越最大孔,避免经小孔释放封堵器,封堵器伸展不良,封堵效果不佳(图2)。

视膜部瘤形态、距主动脉瓣距离、分流口数目与大小选择封堵器。距主动脉瓣<2 mm,首选偏心VSD封堵器;距主动脉瓣距离>2 mm选对称型VSD封堵器。多出口膜部瘤,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大的左室盘片能完全覆盖缺损入口,达到阻隔血流目的,右室盘片较小,减少对三尖瓣瓣膜及其腱索损伤。有学者采用特制类柱状封堵器避免三尖瓣损伤。本组患者使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也可成功封堵,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腰部直径大,分流口较小者易造成封堵器扭曲变形,易有残余分流。膜部瘤形态多样,备好各种类型封堵器材,以便更换。

封堵VSD膜部瘤后,除左心室造影证实封堵器形态良好,室水平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受累,无房室传导阻滞外,尚需对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进行判断,心脏彩超提示右室面回声弱、推拉试验活动范围大,往往提示膜部瘤薄弱,释放后易致封堵器脱落、移位。这些患者宜行外科手术。

猜你喜欢

三尖瓣主动脉瓣导丝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二叶式主动脉瓣与退行性三叶式主动脉瓣的超声及临床特点
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疗效评价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12例二叶式主动脉瓣超声心动图的回顾性分析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管腔内介入导丝制作技术与临床现状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三尖瓣返流的手术治疗
二尖瓣外科术后晚期三尖瓣反流发病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