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针对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的教育策略

2013-08-15阮立华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场职业技能

阮立华

(莆田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 莆田351100)

高校毕业生初次进入职场环境,发现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职业要求有许多的差距: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心理、职业规划与职业目标不适应企业的需要,从而产生职业适应问题。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结果: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已逐年降低,由99年的80%左右降到现在的70%左右,即使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而且这种情况至今仍没有多少改变。麦可思发布《2010届大学毕业生职场问题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1月5日,98%的被调查2010届就业大学毕业生遭遇职场问题[1]。

为了大学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职场,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将这些问题纳入到职业适应的指导和培训上,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和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使之认识职场,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期望值

许多毕业生入职后会发现,工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工作,倍感失落和无助。原因很多,主要源于对职场、社会的认知不多,造成大学毕业生与职场之间有较大不匹配,所以,没有做好准备,此时的高校毕业生像航天飞船先要进入“黑障区”,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冲破它,才能遨游太空一样,需按照职业要求,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合职业、社会要求,才能适应职业要求。因此,高校要提供多种机会,帮助大学生认识职场的严格、严肃与严谨,社会的纷繁复杂,让大学生明白不管在学校呆多久,总有一天必须离开,走入社会,进入职场,从现在开始就要试着学会与职业亲密接触,减少陌生感,就会很快适应职场。

(一)进行人才市场供求特点分析,树立顺应社会的择业观念。高校大学生要了解人才市场供求特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兴趣需要有机结合,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找到自己想做且能做的职业。高校应尽可能整合有效的资源,广泛发布就业、职业、行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职业和行业供求信息及就业建议。

(二)要让大学生了解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各类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二是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浮气躁,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对自身认识不足,要求过高,盲目攀比心理较为严重。三是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反映业界发展的最新动态。

(三)要让毕业生预知职场潜规则和常见问题

许多高校毕业生对职场不甚了解,也没有多少体验,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引起职场麻烦和困扰,影响职业发展。例如,人际交往技能不佳;职场牢骚;有时会有不公平;要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被人穿小鞋、被人告黑状等都是常见问题,让大学生有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会习惯和适当处置。

大学生要根据职场和社会要求,确定个人职业角色定位,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根据职业角色要求,不断提高从业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较强的职业能力,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之研究职业,明确职业定位,探索合理的职业规划,并努力践行

有句老话叫“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句话告诉人们,在入职之前就要选择好将要从事的职业,作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一旦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方向定位,就可以确定实现目标的基层职位,努力去了解它,研究它,实践它,这样入职时对它已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甚至已经在进行中,也就不会出现盲目迷失的情况。

(一)帮助大学生合理择业,明确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理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理想”、“眼前得失与长期目标”、“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事业与家庭”、“机遇与挑战”、“名与利”、“得与失”等。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超的职业能力。电视剧《武林外传》职场新兵郭芙蓉是一个空有成为盖世女侠的远大理想却不大分得清是非的名门小姐,在经过一番职场历练后,转变成一个坚持信念、信守诺言的杂役。这个从抬头看天到低头看路的人生过程,或许正是年轻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吧。

(二)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路线。通过职业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然后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职业及工作环境,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人——职业匹配,也能因此缩短职业适应期。

(三)鼓励和督促大学生努力践行。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方向、蓝图规划之后不是束之高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去实现更为重要。

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使之形成从业素质,以实现就业目标

大学生在毕业时什么都不会做,即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成为普遍现象,是造成职场难于适应的直接原因,所以,在大学时代,明确职业目标方向后,就要着手相关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关键点。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为了将来容易就业,巴丁决定学电工。为了深入了解电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他主动到西方电器公司实习了一学期,为此推迟一年才毕业。我们大学生如果也能像巴丁一样,哪会有个职业适应的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激活职业生涯设计养成,打造适应社会要求的急需人才。

(一)教育理念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从事社会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多年了,大学教育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侧重知识型与理论型的教育,这恰与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实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远。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毕业生们还需要从技能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成功对接[2]。

(二)专业设置上,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培养社会、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专科教育则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岗位操作能力[3]。

(三)课程安排上,加大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在第一年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中,加入专业理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第二年开始根据专业方向分模块安排课程,在本专业方向上的课程尽量开足、开全,让大学生形成从业素质,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四)具体实施上,高校要重视实习环节,建立良好的实习机制。要求每个专业的实习都能像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那样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制度,要求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导师,让大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接触,平稳过渡到职场。第二,高校要加强管理,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安排专门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会相关的职业技能,基本学会某个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不能采用“放羊式”的态度,默认大学生实习中的“混(公)章”现象。第三,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避免安排假设的、空对空的活动,使大学生确实能收到成效,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大学生提供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训练;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中的区位优势,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起点就业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高校提供了加强、重视和管理大学生实习工作的很好例子。

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形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

前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给学生第七封信认为,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是: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三商兼高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福建之窗网有个调查:招聘单位最看重什么?结果表明,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看重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能力、礼貌与成熟、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才智等。类似调查很多,结论也很相似,从最受用人单位欢迎及最看重素质要求上看,对大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属于综合素质范畴,在大学是可以习得的;从职业角度看,都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大多可以由综合素质迁移为职业道德。所以,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形象,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向上,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角色转换的前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

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会爱惜岗位,尊重这个岗位的劳动成果,重视劳动效率和劳动荣誉;一个敬业的人,才会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好。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定期进行防灾逃生演练,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评价叶志平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是他长期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克己奉公优秀品德的集中反映。初入职场,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单位利益为重,具备团队意识,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切忌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及早进入角色,顺应职场规则,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有效缩短“心理断奶”期,成为真正成熟的职场人。

(二)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两条底线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规则,每个职业都有它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这里不仅包括全体公民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以外,还要遵守各自职业不同的道德要求,如教师的“师德”,医生的“医德”等。职场关系复杂,陷阱众多,高校要教育毕业生不要触及职业道德底线,更不能触犯法律底线,职业生涯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有波折,甚至毁于一旦。要保持充分的警觉,保持职场底线的敏感性,勿利用职权贪图利益,勿抱侥幸心理。

1.加强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履行岗位职责,不超越行业规则。上面提到的职场问题多是职业道德问题,职场新人要想迅速的在职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需要经历一段适应期,而诚信、踏实勤奋、责任心、吃苦耐劳、谦虚求问、沟通协作是成长过程中的修炼要诀。

2.提高法制修养,遵纪守法,不触犯法律。遵纪守法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由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而内化成的美德。要让毕业生做到学法纪、懂法纪、守法纪、护法纪,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养成法纪意识,坚守法纪底线;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抵挡各种诱惑,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交,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触犯“高压线”。

总之,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目前来说,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使毕业生积极了解职场要求,探索合理的职业规划,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做好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学会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发展,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使毕业生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养,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

[1]庄晓英.7月份入职新人,超9成遇职场问题[N].新闻晨报,2010-11-18.

[2]汪芮.大学毕业找工作:把握毕业实习 注意职前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30.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职场职业技能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