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民间俗语研究——以蚌埠地区为例

2013-08-15

关键词:淮河流域俗语蚌埠

王 蕊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00)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包括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①。对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进行搜集整理,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考察当地百姓对于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见解和认识,为研究当地民俗和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没有得以进入普通话的民间俗语,正在逐渐地消亡和散佚,因此,对民间俗语进行搜集整理,对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区域文化研究的日益重视,多位研究者对一些地区的民间俗语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针对淮河流域民间俗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淮河流域的蚌埠地区为例,搜集整理了在蚌埠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二百余条以及盛行于蚌埠地区的民间艺术花鼓灯唱词一百余段,经过整理分析,以求从语言角度反映淮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一、蚌埠地区民间俗语分类

(一)民间俗语反映的自然现象

民间俗语中,有大量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总结,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季节时令的摹状,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以及对淮河风貌的记述。

1.俗语中的季节时令

季节更替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民间俗语中流传着许多描写季节和时令的语句。例如“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高挂起”描写立秋雨后,天气彻底凉爽,夏衣不再需要的场景。“交了十月节,下雨就下雪”说明了农历十月之后雨雪纷至沓来的景象。“三九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反映了腊月正中,天寒地冻的景象。除了客观描写季节现象之外,劳动人民还通过俗语的方式记录了季节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清明不见穗,土地老爷都有罪”说明了清明前后是麦子结穗的时节,否则会影响一年的收成。“清明六十天,场上麦堆尖”表明清明之后的两个月,便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说明绿豆种植的最佳时节是小暑和大暑之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四伏挑着卖”说明了不同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节。“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石榴乱赶集”则描写了当季水果成熟上市的情形。这些俗语,用百姓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形式记录了淮河流域气候状况以及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对于当时依赖祖辈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的群众而言,这些俗语起到了重要的知识传递作用。

2.民间俗语里的天气预测

在旧时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及时了解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民间天气预报体系,而这些天气预测的经验智慧,很多反映在民间俗语中。例如“春东风,雨祖宗”说明如果春季刮东风,便会有大量降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转眼就来到”说明燕子和蛇的反常行为预示着大雨的到来。“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北,一阵黑;云往南,大雨飘几团”表明了云的动向和雨量大小的关系。当然,天气预测的作用最主要还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表明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四月一日、四月十二日如果下雨的话,会影响到作物的收成。“正月打雷人骨堆,二月打雷草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说明正月有雨水,庄稼会绝收,二月有雨水,庄稼会歉收,三月有雨水,庄稼才会丰收。俗语中的天气预测,虽然并非科学准确,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民间俗语里的淮河风貌

蚌埠地区位于淮河中游,是典型的淮河哺育的区域,该地区流行的俗语,很多反映了淮河两岸的水文地理和风土人情。例如“东山高,西山陂,马头城对着天河梢,小街子对着凤凰桥”描写了淮河岸边东山西山脚下,一些标志性地理位置的坐落。“太山石稀烂又挺硬,涡淮水翻开又冰凉”用矛盾修辞法描写了淮河独特的风貌,淮河岸边的山石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石上布满了青苔和烂泥,看上去稀烂,实则坚硬;涡河和淮河在蚌埠地区汇合之时,激流荡漾,仿佛沸水翻腾,实则河水冰凉。“三年收了大河湾,黄狗都做裤子穿,一年淹了大河湾,单被改成裤子穿”描述了淮河流域土地肥沃,但又饱受洪灾侵害的无奈现实。“淮河两岸好地方,河南吃大米,河北吃杂粮”说明了淮河两岸物产丰饶,利于多种作物生长,同时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俗语,记录了淮河两岸人民对于母亲河的观察和解读,为研究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另外,也可以从与淮河有关的俗语中看出,在淮河得到有效治理之前,即使饱受洪灾之苦,人们依然对淮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二)民间俗语反映的生活状况

除了记录和总结自然界现象,民间俗语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对家庭成员的描述中,俗语“周半周半,掏坛摸罐”记录了半周的幼儿顽皮活泼的情形;“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反映了当地年长者对于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岁数的重视,会在度过这两个岁数时格外小心,以期平安跨过这两道门坎继续长寿。在对家庭关系的记述中,俗语“老太太活到九十九,刀把子还在娘家手”展示了当地的家族传统,即使女子嫁入夫家很长时间,娘家的父兄依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搁了好邻居,喝酒又带花;搁不到好邻居,挨板子又带枷”则表达了人际交往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在生活常识方面,俗语“三顿饭不饿,三件衣服不破”表达了简朴又实用的家务料理知识;“冬吃鲶鱼夏吃幺,二八月里吃苗刀”传诵了当地的养生知识,鲶鱼、幺鱼、苗刀都是当地人对淮河盛产的水产的称呼,不同的节令吃不同的鱼类有养生的讲究。反映民间社会的俗语,用通俗易懂,简洁传神的语言描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社会风貌,为研究当地社会民俗提供了参考。

(三)民间俗语反映的价值体系

除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记述,民间俗语还用凝练的语言传达了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评价。例如“三年不抽烟,省个大老腱”号召大伙儿戒烟省钱;“一顿省几口,一年省几斗”说明财富日积月累的重要性,这两条俗语都朴素地体现了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意识。“骑驴不知道步辇的苦”说明富人无从了解穷人的艰辛;“饿了得一口,饱了得一斗”说明穷人容易满足而富人则需求更高,这两条俗语都反映了贫富差距的问题。“三个钱一斗谷,没有钱看着哭”描写穷人连最便宜的东西也买不起的情形;“富住深山有远亲,穷人对门无亲人”反映了金钱影响下的人情冷暖,这两条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三分利钱吃饱饭,十分利钱饿死人”说明只有适当获利才是生意兴旺之道,贪得无厌反而会得不偿失;“三三见九你嫌多,二五一十你不觉”说明不会算账的人以为三个三比两个五还要多,这两条都是从生意之经出发谈及处世之道的俗语。另外,人民群众还喜好用歇后语的方式对他们看不惯的一些行为进行暗讽。例如“麻包里头装菱角——里戳外捣”中“戳”和“捣”是当地人对背后使坏伎俩的蔑称,从而形象地讽刺了热衷挑拨离间的小人。“望乡台上打莲花落子——不知死的鬼”中“望乡台”是阴曹地府的入口,“莲花落子”是当地人对快板的称呼,讽刺了不知已有灾祸来临,依然得意忘形的人。这些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睿智而精悍的形式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人情世态的观察思考,对世间万象的褒贬评价。

二、民间俗语反映的区域文化

蚌埠地区坐落于淮河中游,是较为典型的淮河文化区域。对蚌埠地区民间俗语进行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淮河流域的语言文化特点。

(一)淮河流域语言特征

首先,从方言学角度看,“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②因此流传于这一地区的俗语,除了个别方言词汇外,在语言语法等层面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易于理解和传播。从修辞学角度看,民间俗语广泛使用了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对偶等修辞方法,使得民间俗语在“俗”的同时又增添了文学色彩,便于人们的传诵和记忆。

(二)淮河流域的地理气候特征

淮河流域处于东部平原地带,历史上居民农耕生活为主,民间俗语中也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俗语中记录的气候、季节、天气是典型的温带气候,人们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伴随一定的商业活动。更具研究价值的是,民间俗语中流传下了许多对淮河风貌的记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河道的治理,淮河两岸面貌已经和旧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地名在俗语中得以保存下来,旧时淮水的风貌也得以在俗语中一瞥容颜。因此,民间俗语对研究淮河流域的水文、地理、农业等方面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特征

淮河流域蚌埠地区最为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是花鼓灯这门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花鼓灯中的许多唱词,在街头巷尾传唱,很多已经家喻户晓的民谣,民间俗语中的一些语句,也正是从花鼓灯唱词而来。花鼓灯的唱词中记录了这门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流传以及淮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变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口头相传的当地历史,对花鼓灯唱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区域文化的艺术内涵和民俗意义。

(四)淮河流域的人文思想特征

虽然淮河流域民间俗语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就总体而言,淮河流域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思想浸淫,民间俗语中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难从当地流传的俗语看出,生产生活方面,百姓崇尚勤劳致富,简朴节约的美德;家庭关系方面,注重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人际交往方面,主张邻里和睦,诚信为人;尤其对于母亲河淮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即使在与洪灾不断地抗争中,依然表现出坚强乐观的情绪。

三、结语

特定区域的民间俗语,虽然绝大部分并没有能够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但是仍然是语言文字海洋中的一块块珍贝,在它们身上,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点和民俗特征,为区域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语料。因此,搜集整理这些正在逐渐消亡的民间语文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本研究仅以淮河流域的蚌埠地区流传的民间俗语为例,分析了当地俗语的类别以及俗语背后折射的当地文化特征。由于语料所限,不能以一概全,无法全面反映淮河流域的语言文化现象。下一步的工作,会对淮河流域更多区域的民间俗语进行更为详尽地搜集整理,对语料进行更为细致地分析研究,从而更为深入地考察淮河流域语言和文化特征。

注 释:

① 王勤:《汉语熟语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408-409页。

②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第5页。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蒲生华.青藏地区民间熟语的民俗价值——以谚语、谜语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史耀增.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唐艳红.彩调语言与民间俗语及小调[J].广西地方志,2009,(6).

[5]汪立星.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6]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

[7]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硏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俗语蚌埠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