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新闻思想研究

2013-08-15刘国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江泽民新闻宣传舆论

刘国云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笔者认为可以把胡锦涛的新闻思想归纳为:前沿论、能力论、利误论、党性论、公信力论、以人为本论、改革创新论、规律论、新兴媒体论、队伍论、两个大局论等。

一、前沿论

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提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并且用“三个关系”来指出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胡锦涛在党的新闻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舆论的“前沿论”。

胡锦涛的新闻舆论“前沿论”,是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的继承和发扬。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了人民日报社并作出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

当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十分活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社会上还实际存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老左派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还有宪政社会主义思潮、幸福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这些非主流的社会思潮千方百计想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我们党争夺人民群众,新闻舆论处在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针对这一现状,胡锦涛敏锐地提出了新闻舆论的“前沿论”。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前沿作用,以及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自觉、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论

2002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3]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1]胡锦涛在讲话中还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五点措施:第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第五,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把胡锦涛的这些论述归纳为“能力论”。

“能力论”是继“喉舌论”之后,我们党在新闻宣传战线提出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喉舌论”充分说明了我国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又说明了新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曾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报纸的功能和作用。1849年2月,他在驳斥反动势力对《新莱茵报》的控告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4](P275)刘少奇最早将“耳目”和“喉舌”两个概念结合起来,1948年10月2日,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说:“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5](P404)1989年11月,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6](P767)

“能力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新闻宣传战线提出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能力论”的提出至少有两点背景:

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在新闻领域的展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早是 2001年5月江泽民在《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提出的:“中央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着深刻内涵。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7](P483)胡锦涛主持中央工作后,在党的建设领域,重点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5月胡锦涛在吉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从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任务。”[8]2004年9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9]

二是当前国内外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胡锦涛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1]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说,在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我们发出的声音还不够分量。这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我国新闻传播业在国际上的舆论引导能力还不强大。就国内来说,当前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来,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我们的媒体如何引导;面对网络媒体、都市媒体等新兴媒体,我们的主流媒体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等等,这些我们都缺乏经验和能力。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胡锦涛提出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

三、利误论

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1]笔者把这句话归纳为“利误论”。

胡锦涛的“利误论”是在江泽民的“祸福论”基础上提出来的。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10]1996年9月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江泽民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明确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把舆论导向问题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江泽民之所以提出“祸福论”,是因为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讲话说,一些新闻单位“一段时间以来,散布了不少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在动乱期间更是愈走愈远。不但不宣传中央正确的声音,反而违背中央的正确方针和决策,公开唱反调;不但不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制止动乱,反而为动乱、暴乱的策划者和支持者提供舆论阵地,对动乱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群众中造成极大地思想混乱。影响很坏,教训深刻。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说明新闻宣传一旦出了大问题,舆论工具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6]

胡锦涛之所以提出舆论导向的“利误论”,是基于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两次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而提出的。2003年非典事件,我们的媒体一开始是瞒报、延报、漏报,由于情况不明,国内一时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国外禁止我们往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的媒体在第一事件同步播报,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好评。“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正是胡锦涛的有感而发。

四、党性论

2000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而重视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衡量讲不讲政治的重要方面。”“要认真执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一大批既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熟悉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工作业务的专门人才的指示,积极落实政治家办报、政治家管宣传、政治家管文化的要求。”[11]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2]2006年1月他在考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13]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更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1]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四个意识、三个服务的思想,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的最新阐释。

胡锦涛的“党性论”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新闻“党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59年6月毛泽东在与吴冷西的一次谈话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14](P215-216)毛泽东还希望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既是文人,更是政治家”。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党的新闻事业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党报党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15](P255)

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2]它以“党的生命”说法形象地表述了新闻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党中央领导一贯要求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提倡“要政治家办报”。在这一点上,胡锦涛也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支柱。

五、公信力论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在党的报告中,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了政府的公信力。

2008年6月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1]这是我党新闻史上第一次提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新闻学界最早于1999年由暨南大学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给“媒体公信力”下了定义:“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2013年4月在“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上联合发布了中国传媒公信力数据。调查数据显示,“总的媒体生态格局正处于结构性转变之中。一方面在覆盖率上虽然电视、报纸还有优势,但新媒介增长趋势明显,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手机六条媒介渠道受众分化特征明显,各渠道的变化方向不同。”“另外一方面在公信力上,传统渠道的电视、报纸公信力还具有优势,但新媒体公信力上升明显。在绝对公信力上面,电视、报纸明显居于前两位。在相对公信力上,显居于前三位的电视、报纸、网络占据主要份额。”胡锦涛同志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论述,为加强和改进媒体公信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六、以人为本论

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2]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我们把胡锦涛的这些论述归纳为“以人为本论”。

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直接促成了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并且逐步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新闻传媒事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新闻传媒事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提出,有个过程。2000年12月,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要求宣传教育工作“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16]2003年13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宣传思想。[12]“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遮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关于新闻传媒工作的“以人为本论”的思想,是在毛泽东的“全党办报”思想、邓小平“群众办报”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如何才能办好一张报时,曾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跑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1](P1320)这里明确指出办好一张报要依靠全党,要依靠人民群众。

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18](P146)可见,依靠和联系群众是办好一张报纸的重要条件。

1994年江泽民提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0]江泽民还指出:“新闻工作、党政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就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19](P566)因此,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群众观点的根底,坚持走群众路线。他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

胡锦涛还强调新闻媒体要同群众交流互动。他指出:“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1]这是胡锦涛在毛泽东的“全党办报”思想、邓小平“群众办报”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媒体“群众交流互动”论。

七、改革创新论

胡锦涛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指出:“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1]胡锦涛在这里用了五个“创新”概括了新闻媒体改革总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还就新闻媒体的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比如,首次提出了“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主张;提出了“新闻传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提出了“要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1]这就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提出了“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这也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新时期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新判断;提出了“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闻思想等等。[1]

在胡锦涛新闻传媒改革创新思想指导下,2004年以来,包含新闻传媒在内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9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成效显著。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1200家国有文艺院团、570余家国有出版社、1600多家报刊完成转企改制。这些新型市场主体在脱离了行政‘襁褓'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不但传统的图书、舞台、影视获得了大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网络视频、手机阅读等新型产业也迅猛崛起,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

中国新闻媒体的改革始于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初,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西方新闻理论也纷纷被引入,其中信息论广受关注。在新闻界还引发了“新闻媒体是以宣传为主还是以信息传递为主”的讨论。1984年,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写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关于新闻“信息论”的题词,充分肯定了新闻媒体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还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邓小平题词的鼓励下,一批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报纸、广播、电视开始出现,中国新闻界出现了新的活力。

八、规律论

在2003年的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12]2008年他在考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谈到“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1]胡锦涛的这些论述可归纳为“规律论”。

胡锦涛的新闻传播“规律论”主要内容有:

他提出“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1]“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他提出“两个统一”: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12]

他提出了“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在这一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2]

他提出宣传报道的内容要“三多”、宣传报道的形式要“三用”:“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同时,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1]

他提出要“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1]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这是第一次提出“受众”“主动设置议题”“媒体分众化”三个这么专业的新闻概念。

他提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事件后,胡锦涛总结工作时从四个“有利于”的角度强调了及时、准确报道的重要性,他说:“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做好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的开展。要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及时准确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引导舆论。”[12]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重视完善国家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于2004年5月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2006年1月公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胡锦涛还要求认真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宣传报道的成功经验,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2003年4月,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提出,“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长影响宣传效果的问题比较突出,干部群众意见较多”,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切实加以改进。”[21]传统媒体在报道中央领导活动和会议的消息中,常常出现模式化的结构和语言,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常常被模式化的结构和语言所埋没,读者一下很难读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很多人不看传统媒体新闻的重要原因。在胡锦涛新闻思想指导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整改意见。比如2003年4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3年8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和2005年4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等几个专门文件。中央希望新闻媒体能够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九、新兴媒体论

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12]

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7年1月2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22]

2008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管理,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主动引导网上舆论,有效防范和遏制有害信息传播,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23]

2008年6月,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1]

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26日电,据法新社报道,截止2011年,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突破20亿人。[24]2012年01月16日腾讯科技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25]面对这么庞大的网民,如何提高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显得特别紧要。

有学者提出了“网络执政”的概念。大意是说,通过互联网联系群众、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形成一种普遍现象,成为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网络执政”。胡锦涛于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期间专门来到人民网,并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有网友评论说,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通过互联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体现了中央乐于听取民意,尊重民意,重视对来自网络的声音,是亲民尊民的生动体现。还有网友说,总书记和网民交流开创了历史先河。

十、队伍论

2006年1月胡锦涛在解放军报考察工作时说,提高办报水平,关键在人,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13]2008年6月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说:“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1]

胡锦涛强调,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并且对宣传队伍的三个层次都突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在胡锦涛新闻思想的指导下,在积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宣传思想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十一、两个大局论

2003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对外工作方针,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12]

2008年1月胡锦涛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加强对外宣传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展示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3]

胡锦涛在2008年9月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改进对外宣传,繁荣文艺创作,努力展示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6]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于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举一动都被世人关注,对中国的评价既有“中国威胁论”又有“中国崩溃论”。如何把自己国家的形象树立起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让世界了解我们国家的主张和文化,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像目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购买美国等国家的国际新闻来转播)等等,有许多工作要做。所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就是要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去组织相关的新闻报道,实现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最佳效果。

关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也都有论述。1955年毛泽东针对当时新华社在发展国外工作方面思想保守、行动迟缓时作了如下批示:“新华社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为什么不派?没有干部?中国这么大,抽不出人?是不是中宣部过去没有管?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得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27](P182)

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宣传工作要“拿事实来说话”,他说:“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28](P16)

1999年2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宣传舆论力量,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29]

胡锦涛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外宣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新闻报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胡锦涛“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和好评。艾略特国际研究学院中国项目主任沈大伟就表示,胡锦涛强调新闻工作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是富有远见之举,表明他对世界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30](P85)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2]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09-27.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1-12.

[4]马克思.《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的发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A].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泽民.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A].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胡锦涛.在吉林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5-17.

[9]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20.

[10]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1-25.

[1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1-12.

[1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13]胡锦涛.在解放军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04.

[14]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12-21.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9]江泽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A].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文化体制改革造福文化民生[N].人民日报,2012-06-04.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的通知[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2]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1-24.

[2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3.

[24]联合国称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突破20亿[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1-26/2814387.shtml.

[25]CNNI报告前言[EB/OL].http://tech.qq.com/a/201201/06/000279.htm.

[26]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30.

[27]毛泽东.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A].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8]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9]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2-26.

[30]人民日报编辑组.让党放心让人们满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江泽民新闻宣传舆论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新闻宣传工作的“四个关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