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仙传》佛教渊源探析

2013-08-15蕊,卢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佛经孔雀道教

秦 蕊,卢 云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列仙传》佛教渊源探析

秦 蕊,卢 云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列仙传》被后世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发展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道教经典中出现大量的佛教用语,《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用语。《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仙人奇相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是印度的舶来品;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列仙传》也有重要影响。

《列仙传》;佛教;道教

《列仙传》是我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记述了赤松子等七十二位仙家的事迹。《列仙传》后被收入《道藏》,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归之为道家类,被后世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

《世说新语·文学篇注》云:“刘子政《列仙传》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1]14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昔刘向校书,已见佛经,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2]上述资料表明,《列仙传》中记载的神仙本为146人,其中74人在佛经中出现,因此列举了剩余的72位得仙者。后代学者难辨其真伪。笔者通过对今本《列仙传》的研究,发现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认为《列仙传》成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发展对道教的影响

确定《列仙传》的成书作者与时代,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关于此,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业师陈洪先生在统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论证认为:《列仙传》成书过程漫长而复杂,大约写定于东汉末年(约 165-204)[3]。而佛教此时期在中土已经得到初步传播和发展。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出现了大量佛寺、高僧、译经等佛教元素。

著名的佛寺有洛阳白马寺。关于白马寺还有一个著名的“汉明帝夜梦金人”传说,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虽然传说的真实性多有争论,但是表明东汉时期佛教的影响已日益显著。出土的佛教文物更是东汉佛教在中国扎根的力证,如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传译开始大量出现。东汉时期的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译者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支曜、严佛调、安玄、康孟详、康居、孟福、张莲、昙果、竺大力等。据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记载,东汉译经192部395卷。梁启超把东汉至西晋作为中国的佛经翻译三期中的第一期[4]。说明佛经在东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大小乘佛经随着翻译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佛教既有宗教的信仰,又有思辨的哲学,还有相应的礼仪制度、僧伽组织、宗教伦理和修行方式等,对道教的产生发展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道教史》解释:“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成熟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教规,以及教团组织,自传入后,经过百年多的译经和传布,在汉代社会浓密的宗教氛围中,颇有兴发之势。这对当时的神仙方术创立道教不仅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且具相当的激发作用,从而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5]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也有相关的论述。随着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二者之间关系更为密切。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道:“佛教自西汉来华之后,自己有经典,未翻译甚少,又与道流牵合附益。”[1]61二者的经典中不难出现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道教的立教经典《太平经》中出现了不少的佛教用语,例如“本起”、“精进”、“三界”、“众生”、“善哉善哉”、“因缘”等等。这种情况表明《太平经》的编纂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初期佛教的某些影响。《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中的“六世”用语,这在下文有具体的阐述。因此,说《列仙传》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有一定的依据,并非空穴来风。

二、《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与佛教的渊源

《甯封子》篇:“甯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独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山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6]4封子积火自烧之法又颇似于佛教中涅槃之法。涅槃为四谛说中的灭说,是原始佛教追求的终极归宿。无余涅槃是小乘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所谓无余涅槃即是要烧尸毁骨,不留下任何与我有关的东西,并且认为这样可以永远地摆脱生死轮回之苦,永远涅槃寂静这里的情形与甯封子事迹颇为相像。文中“其骨”与佛教“舍利子”相似。“舍利子”,《实用佛学辞典》解释为:“(术语)释迦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7]

同时,道家一直强调形神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仙人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寻求生命体的永久结合。特别是早期的道教宣扬:学仙,得上等成就,可肉体飞升天界。《抱朴子内篇·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8]《列仙传》多讲求服食祈求长生不死。但是《甯封子》篇,正如上文所述,甯封子积火自焚,肉体随着消失,只剩遗骨,这与道家的追去相悖。相反,印度宗教,如印度教和佛教,都流行火葬的,这些宗教,把身体看作是一种用来让灵魂、神识攀附的工具。正如《薄伽梵歌》描绘的:就像脱去旧衣服,然后穿上新的;死后灵魂离开身体,然后获得一个新的。因此,死去的肉体并不神圣,因为神圣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肉体。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孝经·开宗明义章》里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9]由于此俗与儒家伦理道德及经书中的丧葬仪规相悖,中国一直盛行土葬,先秦至秦汉,只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火葬。东汉时佛教传入,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到民间,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

《列仙传》成书约于东汉末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载:“汉末……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10]《列仙传》多次出现入“火”,“自焚”受到小乘佛教肉身灭,灵魂不灭的思想影响。

三、《列仙传》中仙人具有的奇貌与佛的瑞相联系

《列仙传》中有多出对仙人的奇特相貌的描写。例如,《偓佺》篇中描写到“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变成方”[6]11,“务光者,夏时人也。耳长七寸”[7]633。《毛女》篇“女者……形体生毛”[6]132,《黄阮立》篇“黄阮立也有衣裘披发,耳长七寸”[6]155……这与佛经多次提到佛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有关系。《列仙传》与佛经中瑞相描写重合的部分就是发、耳朵长异于普通人。季羡林先生推论道:“印度别的宗教先不谈,只谈佛教一家。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不是常人,而是一个‘大人物’(mahapurusa),‘大人物’当然与平常人不同,他身上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第六十八‘好’为‘耳厚修长’。由此可见,刘备身上那两个特异之处,原来都来自印度佛典。”[11]季羡林先生早就关注到佛教对《三国志》中的影响,而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牟融着述《理惑论》中已经出现了“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的描写,因而佛经对《列仙传》的影响应该是存在的。

四、《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来自于佛经

《箫史》篇:“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6]80《祝鸡翁》篇:“祝鸡翁者,洛人也……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云。”[6]85这里提及的孔雀是印度本土常见的鸟类之一,佛经中对孔雀的运用很熟稔。如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朱髦孔雀咽,名为第三宝”[12]。刘宋译《杂阿含经》卷五十云:孔雀文绣身,处鞞提酰山,随时出妙声,觉乞食比丘。”[13]

中国古代典籍里早已经出现关于孔雀的记载。屈原《九歌》里出现“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中“孔盖”,王逸注:“言司命以孔雀之翅为车盖。”即是孔雀羽毛做的车盖[14]。《尔雅翼》里记载:“孔雀生南海概鸾凤之亚尾,凡五年而后成长为六七尺。”[15]记载中的孔雀是南方之鸟,中土却不多见,中土人士对孔雀的认识不深。陈寅恪先生认为,孔雀东南飞是受到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列仙传》成书时代与它几乎同时。这暂且不提,朱庆之在求证孔雀东南飞与佛典的关系时根据孔雀意象判定出,《孔雀东南飞》受到佛经的影响。吴海勇的《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转录此说,并指出:“孔雀东南飞首句以孔雀尾飞翔的意象,正透露出汉地作者对孔雀这种禽鸟缺乏了解,孔雀不善于飞翔,这在汉译佛典中略有记录,失译今附秦录《别译杂阿含经》卷一初诵第一”(二)有偈语曰:“孔雀虽以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16]同时,中古道经多有孔雀,如《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有关于凤凰、孔雀、金翅之鸟的描写。《太上洞玄宝业报因缘经》见有凤凰、孔雀,狮子、辟邪侍卫左右。上述的的例子中,孔雀或与金翅鸟、或与狮子同列,金翅鸟,狮子在佛经中之位常见,在此应是把孔雀定义为舶来品。《列仙传》中运用中土罕见的孔雀意象来反衬出仙家的神奇,孔雀的形象应该与佛教中的孔雀有一定的关系。

五、《列仙传》“六世”时空观受到佛教的影响

汉代的佛教最重视的之条为神灵不灭,轮转报应之说。后汉三国时期译出佛教经典,尽管佛教传播不久,但其善恶因果报应和轮回的佛教教义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列仙传》中多次饱含因果报应的例子,如《阴生》、《木羽》篇。但是其中因果报应思想显得简单浅陋,因此道教只有吸收因缘业报说,才能补己不足。而《玄俗》篇则更有佛教独有的六道轮回的时空观,《玄俗》篇:

玄俗者,自言河间人也。饵巴豆,卖药都市,七丸一钱,治百病。河间王病瘕,买药服之,下蛇十余头。问药意,俗云:“王瘕,乃六世余殃下堕,即非王所招也。王常放乳鹿,怜母也,仁心感天,故当遭俗耳。”[6]166

故事中,河间王肚子里长了肿瘤,买玄俗的药吃后,打下十多条蛇来。河间王问他用药的道理,玄俗说:“大王肚子里长肿瘤,是因为六世前余留的灾祸下降,并非大王本身所招致。大王曾因为怜悯母鹿而放跑一只幼鹿,仁爱之心感动了上天,所以才会遇到我玄俗。”[6]166佛教讲求六道轮回,与文中“六世”意思一样。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欲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这则故事已经独具佛教传统的因果报应论,与后来的佛教辅教小说中的故事很相近,比如《冥祥记》、《冥报记》记载的故事等。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2]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22.

[3]陈洪.列仙传成书时代考[J].北京:文献季刊,2007(1):45-53.

[4]梁启超.论文《佛典之翻译》[M]//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陈士强,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2.

[5]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4.

[6]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佛学书局编辑部.实用佛学辞典[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34:935.

[8] 葛洪.抱朴子内篇[M].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33-34.

[9]唐松波,耿葆贞.孝经二十四孝注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7.

[10]鲁迅.鲁迅全集:第 9 卷: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

[11]季羡林.季羡林全集:第5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81.

[12]长阿含经(全一册)[M].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对: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1.

[13]杂阿含经:下册[M].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对.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180.

[14]朱熹,王逸.诗集传:楚辞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89:70.

[15]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520.

[16]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19.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e Xian Biography and Buddhism

QIN Rui,LU Yun
(Humanities School,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

Lie Xian Biography is later regarded as early classics of Taoism,which is a Taoist book of assistance,and it is a book of Taoist Preaching,and meantime,Lie Xian Biography was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to some extent.The incom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is the catalyst for Taoists’occurrence.Taoist Classics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terminology,and Lie Xian Biography also appeared some Buddhist terms.In the book of Lie Xian Biography,Igniting and burning himself,and immortals’the strange appearances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Lie Xian Biography described the peacock images which may be from the Buddhist literature.Buddhist Karma theory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e Xian Biography.

Lie Xian;biography;Buddhism

I206.2

1007-5348(2013)09-0051-04

2013-07-03

江苏教育厅项目“汉代文学的文化阐释”(2010JDXM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秦蕊(1987-),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有定)

猜你喜欢

佛经孔雀道教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孔雀1
孔雀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