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坛经》偈语内容探析

2013-08-15吴有定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坛经自性本性

吴有定

(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坛经》偈语内容探析

吴有定

(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坛经》中的偈语既是《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坛经》思想内容精华的聚焦。这些偈语,一般都置于相对完整独立的篇章或段落末尾之处,或感悟,或括要,或释疑,或补遗,或寄望,或赠勉,或明志,或遗嘱,殊途而同归: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思想内容虽受统于佛理之魂,但博大精深,灵活丰富,勉为梳理,可以归整为感悟,释禅,教诲、勉励,自分和谶语五类。

《坛经》;偈语;六祖惠能

禅宗是形成于唐代的佛教的一个派别,其颇具鲜明个性特点的思想理论,主要集中在《坛经》一书里面。《坛经》虽历经改朝换代、长期辗转、相继传抄、不断增删,算不上完全如实地记录六祖惠能思想和事迹的信史,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惠能思想核心内容的同时,陆续增补了许多形成于惠能之后的禅学思想观点以及宗教神话,使其思想内容更为充实完善、惠能的宗教领袖形象更为丰满鲜活。《坛经》中的偈语既是《坛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坛经》思想内容精华的聚焦。如果把《坛经》视为一棵菩提树,那么其中的偈语就是装点于菩提树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为此,探讨《坛经》中的偈语,对于进一步解读《坛经》思想要义,裨益不言而喻。

偈语,就是佛经中的唱词,近似于现在的歌词。据统计,《坛经》中的偈语,共有30首。其中出自六祖惠能的偈语20首,神秀、五祖、卧轮、达摩大师以及惠能的弟子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诚、行昌(志彻)各1首。这些偈语,大多都围绕佛理而述作,一般都置于相对完整独立的篇章段落末尾之处,或感悟,或括要,或释疑,或补遗,或寄望,或赠勉,或明志,或遗嘱,殊途而同归: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虽多受统于佛理之魂,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灵活丰富,依其侧重,勉为梳理,可以归整为若干类别。

第一类:感悟。这里的感悟,是指修行和尚(包括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或者是师父的点化,有所感触和领悟而谈个人对禅理的理解、感想或心得。最为著名的是神秀和惠能在黄梅县东禅寺时解释菩提所作的偈语。当时五祖弘忍大师为了物色禅宗接班人——第六代祖师,有一天,召集寺内所有弟子,对大家一番点化之后,要求大家回去以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智慧本性,每人都作一首偈颂,作为考核选拔的重要依据,偈颂优者为六祖。神秀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作成偈颂,在历经四天十三次的踌躇犹豫、欲呈却止的纠结折腾之后,终于鼓足勇气,打定主意,在半夜三更无人知觉的情况下,自己提着灯,静悄悄地在禅寺南廊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该偈颂直抒神秀本人对禅的理解和观点:“人的身体如同菩提树,人的心灵如同明镜,应该时时刻刻勤加拂拭,别让它沾染上世俗凡间尘埃。”按照神秀的观点来看,明镜要经常揩拭才能保持洁净,同理,世人那寄寓于躯体的心灵,只有不断地陶冶和洗涤,不断地修炼和净化,才能保持纯洁,最终修成正果。这一观点一直被视为反映了北宗禅法的基本特点,其核心实质就是“渐悟”。正是这一偈颂,为惠能提供了可资发挥的话题,更重要的是顿时拨动了当时未曾入道修行的惠能彻底悟禅的灵机,开启了惠能超人智慧的闸门,激发了惠能诠释禅学的灵感,很大程度上为孕育和造就禅学一代宗师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跳板效应。

就在神秀写完偈语后的第三天,经寺内童子的一番介绍和引领,惠能从碓坊径直来到书写偈语现场,在场的江州别驾张日用应惠能请求为其朗读偈颂。读音刚歇,惠能随即作成令“徒众总惊,无不嗟讶”的偈语,江州别驾应声帮忙写上廊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语就神秀所谈话题充分表达了惠能本人对禅的别样感悟:“人的觉悟本性本来就没有什么菩提树可言,先天纯洁清净的心灵也并非如同镜子,既然原本就没有一种有形体的东西存在,尘埃还能沾染哪里呢?”在惠能看来,自心具足一切,先天赋予人的本性和心灵都是“真如”的,是尽善尽美的,人的本心具备了一切,传统佛教的所有崇拜对象无不存在于人的心间,成佛不过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显现,解决个人解脱和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唯在于自我心理调节,一切修行活动完全可以归结为毫无执着而随缘任运地生活[1]。在这种思想理念下,虽然同样是对禅的感悟,并且在短短的20个字里面就有9个字重合,但惠能却表达了与神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先天所赋自我本性和心灵无形且高尚;二是因其无形非物而不会沾染尘埃,因其高尚而无须不断地修炼和净化;三是人自心具足一切,传统佛教的所有崇拜对象无不存在于人的心间,成佛不过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显现,解决个人解脱和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唯在于自我心理调节,一旦自我本心或本性得到显现,自我心理调节得到践行,成佛也就在其中了——其核心内容正好契合惠能后来的“顿悟”说,甚至可以视之为惠能“顿悟”说的渊源。惠能的这一处女作偈颂,得到了五祖的默许,为五祖物色第六代祖师提供了重要的、决定性的依据。五祖再也不做别的选择,决意选定惠能为继承人,并为惠能传授顿教教义,授以衣钵——从此惠能一跃成为禅宗真正的第六代祖师。因此既可以说,惠能的这一处女作偈颂的问世,使惠能的历史以及命运得到了改写并一举成名,揭开了惠能人生轨迹的新的里程碑;又可以说,惠能的这一处女作偈颂的问世,揭开了南派禅学的序幕,使南派禅宗及第六代祖师由此而诞生。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与身边工作人员林克谈话时高度评价惠能:“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单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2]正所谓人以名偈成佛祖,偈因圣祖扬天下,就连神秀偈语也由此而声名大噪。

《坛经·机缘第七》中法海的偈语,内容也属感悟之列。其偈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法海的这一偈语是他初次参见惠能,在倾听惠能应其请教而为之诠释“即心即佛”之后所作的,表达了他对惠能所讲内容的彻底领悟:“心原来就是佛,不认识本心是自我委屈。我终于明白了定慧的真正含义,只有定慧双修才能脱离一切虚妄的事物和现象。”经大师的点化,法海充分认识到了禅之精髓、佛之要义:要无念,要离相,并且要两者并重兼修。

僧人法达在见到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一副狂妄傲慢态,叩头而头不着地,经惠能大师的斥责、教诲,以及有关《法华经》的启发点化之后,法达在悔过谢罪——悲泣——欢喜的同时,作了一偈,抒发内心的感悟: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之前我不厌其烦地把 《法华经》反复吟诵了三千遍,经过曹溪惠能大师三言两语的点化,才恍然大悟那都是白费工夫。原来我却不明白 《法华经》那‘诸佛的出世皆缘于一件大事,就是佛的智慧和思想’的宗旨,这样怎能消除我一世世沉沦于生死之中的狂妄无知而得以超脱呢?所谓羊车、鹿车和牛车都是权宜教法,所谓初善、中善、后善,都是逐步宣讲教法,分阶段地修行上进。谁会料想到:在这如同着火房舍般的三界之中,人转瞬间就能完成从凡至圣的巨大转变?”偈语内容或感悟过去,或感悟《法华经》大义,或感悟瞬间的巨大收获和受益。

智通和尚虽然曾经反复阅读过《楞伽经》约有一千多遍,但是对其中的“三身”和“四智”还是迷惑不解,经请教惠能大师,即刻就领悟了,并通过偈语表达出来: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三身原本就在我的体内,四智原本就在我自己心中。三身与四智水乳交融无所阻碍,犹如静水映月随物现形。起心刻意修持三身与四智都是妄念涌动,完全执著于身和智也不是最好的。如今有了大师的指点,我明白了身与智精妙的真谛,从今而后再也不会有有悖于身智真谛的被染污诸假名。”偈语同样是表达了在惠能大师的指点迷津之下,对所感迷惑要义的顿悟。

其他僧人的偈语,内容涉及感悟的诸如智常偈语:“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还有志诚偈语:“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再有行昌(志彻)偈语:“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它们共同之处就是表达了茅塞顿开、迷惑冰释、对禅的真谛心领神会的感受,以及对为自己指点迷津的恩师惠能大师的感激之情。

第二类:释禅。这里的释禅,指的是佛界师者为其弟子阐释佛法禅理,解惑释疑。在《坛经》里,这类内容主要分布在惠能大师的偈语里。惠能在黄梅县东禅寺接受五祖所传授顿教教义以及衣钵而成为第六代祖师之后,弘法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他的身上,为弟子阐释佛法、解惑释疑就成为他日常要务之一。因此,《坛经》里惠能大师的偈语,大都涉及这类内容。根据差异,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

一是阐释禅理,解决的是理论概念的问题,主要回答的是“是什么”、“是怎样”。《坛经·机缘第七》中法海和尚在向惠能大师请教“即心即佛”时,惠能既用言语教导,又辅以偈语点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无念的心叫作慧,离相的佛就是定。对于原本一体的定和慧,不加区别地予以同等对待和修习,思想自然纯洁清净而无尘俗污染。要想理解我所讲的教义,全赖你通过修行而真正自己获得。定和慧都是无生无灭的,定和慧双修才是正确的。”偈的内容涉及二个层面:一是什么是定、什么是慧、定慧的性质;二是如何对待定和慧,即如何在定慧方面修成正果。其中第一个层面解答的正是“是什么”。

智通和尚阅读过《楞伽经》,但是对其中的“三身”和“四智”不得其解。应所请求,惠能在为智通和尚诠释“三身”要义后,用偈语予以概括: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自我的本性包含着三身,由此衍变就生成四智。”简短的二句偈语,道明了“三身”本于自我本性,“四智”来自“三身”,换言之,“三身”是自我本性的一个部分,“四智”是“三身”衍变的结果。接着,惠能还进一步就智通所问的 “四智”予以解答: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就是本性纯洁清净;平等性智就是内心没有偏见弊病;妙观察智就是不假功成而明察秋毫;成所作智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兼容并包。前五识和第八识需要待到获得佛果时才能转成智,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尚处于只有成佛可能性的众生阶段就能转成智。转识成智其实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本体并没发生实质性改变。如果在转识成智时不为情所困而实现彻底的转变,哪怕身处于纷乱撩惹的尘世间,其心依然能够静如平湖、定如磐石。”偈语一方面简明扼要揭示了“四智”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诠释了有情众生八识之中的“果上转”和“因中转”。其中四智解答浅显而形象,八识诠释辩证而深刻。

二是点化如何修行,解决的是具体实践问题,回答的是“应怎样”、“不应怎样”。在惠能大师看来,“成佛不过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显现,解决个人解脱和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心理调节,一切修行活动完全可以归结为毫无执着而随缘任运的生活”,修行并非通过刻意坐禅念经就能实现。如在给法达和尚谈及修行时,惠能大师偈语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如果认识模糊不清,《法华经》反而变成修道的桎梏,如果认识了自我的本性,《法华经》就自然为我所活学活用。长期念诵经文却对经典的义理不明不白,等于与经典的义理结成生死冤家。没有偏执的心念便是正念,有偏执的心念就是邪念。不管是有偏执的心念还是无偏执的心念都不在乎,内心就自由自在,从而达到永远驾驭白牛车——获得了佛的智慧的境界。”

又如,在听了志诚和尚说其师父“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后,惠能大师当即直言不讳:“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并赋偈语: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生前执著于坐而不卧,只不过死后长卧不坐的回报罢了。长时间的坐禅习定于超脱生死轮回丝毫无补,这种人生前死后此身都不外乎一具臭骨头,何必还要把长时间打坐作为每天修行的必修课呢?”偈语尖锐指出离开真如自性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坐禅习定成佛,修与不修没有两样。而在与志诚谈及“戒”“定”“慧”的内容和方法时,惠能大师用偈语做进一步诠释: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心地毫无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毫无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毫无烦乱就是自性定。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自性就是坚不可摧的金刚体。不必约束身体去长久打坐,身体的自由活动本来就是定。”偈语强调身体的自由活动与定是吻合的,用约束身体的坐禅方式没有必要。关键是要做到自心没有是非、没有痴念、没有烦乱,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才能使自性成为坚不可摧的金刚体。

再如,惠能大师在弥留诀别之际,为了让“后代之人”“自见本心,自成佛道”,留下了 《自性真佛偈》。指出:“自我固有的真如本性才是真正的佛,贪婪、愤怒、愚昧三种邪迷乃是害人的魔王。人在错乱糊涂之时,魔王就与他如影随形,而当思想正确无邪时佛就如福星高照。人的本性中一旦产生了错误思想就必然诱发贪婪、愤怒、愚昧三种祸根,这就是被魔王占住了心中。而当正确的思想消除了贪婪、愤怒、愚昧之类的错误见解与不良情感,就如同魔王脱胎换骨成了真正的佛。所谓的法身、报身和化身,这三身本是同为一体。如果能从自己的本性中认识三身,这就是成佛的觉悟之因。清净本性原本是从化身中生出,而又总在化身之中,若能做到了利用清净本性使得化身保持正道,那么报身将来也就功德圆满无穷无尽。淫乱之念其实也是萌生于清净本性,如果除掉淫乱之念就是完完全全的法身。本性中一一远离五欲,尘缘不染而认识本性刹那间就成为真佛。人生如果有幸听到顿教教法,随之忽然彻悟自性自然就见到世尊。若想通过刻意修行于自身之外寻找佛,则不知到哪里能求见真佛。如果能于心中自见真实,这个真实就是成佛之因缘。不去认识自我的本性而追求身外的佛,心存这种想法的人必是愚昧至极者。”简而言之,自我固有的真如本性才是真正的佛,唯有消除了贪婪、愤怒、愚昧之类的错误见解与不良情感,明心见性,于心中自见真实,方能成佛。

按照惠能大师观点,修行的一切活动还应当而且必须贯穿于日常方方面面的具体行为举止中,就是在修禅过程中应当如何为人处事。比如,在谈到怎样对待“是”与“非”时,惠能大师在《无相颂》(《坛经·般若第二》)中有言曰: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他指出:“世间的人如果要想修习佛道,一切法门都不会形成障碍。勤于自省并且多着眼于自己的过错,这样才与佛道相契合……如果真是修行佛道的人,不要总是瞪大眼睛对他人吹毛求疵。如果看到了别人的过错,实际上就是自己犯错更为严重。别人有了过错不要横加指责,如果责怪了就是自己犯有过错。只要自身消除了指责他人的心态,一切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等烦恼将烟消云散。”对于“过”、“短”以及别人的批评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惠能大师于《坛经·疑问第三》之《无相颂》中云: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他言简意赅,态度十分鲜明:“人要善于倾听不太顺耳但诚恳而用心良苦的劝说,纠正过失必然催生智慧,掩饰短处定是居心不善。”

在谈到如何处世为人、与人为善时,他的《无相颂》语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只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又何须劳神费力地信守所谓的戒律?只要行为正直哪里还用得着修习坐禅?知道报恩自然就能孝敬赡养父母,明白仁义自然就能上下相互怜爱。懂得谦让自然就能尊卑和睦共处,能够忍辱自然就能杜绝各种恶斗。”不难看出,惠能大师言下之意是要求人们在日常中做到“心平”“行直”,学会感恩、守义、谦让、容忍,无须刻意“持戒”“修禅”以实现“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众恶无喧”的愿景。

此外,惠能大师还告诫修习佛道务必要走出误区,以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出现。为此,在谈及修福和修道时,惠能大师偈语(《坛经·忏悔第六》)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毒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偈语批评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陷进了修行的误区——“只管做善事祈求福报,却不知道真正的修佛道,错误地认为修福就是修佛道”,同时劝告说:“做布施供养之类的善事固然也能博得诸多的善报,但是自己内心那些贪欲、愤怒、愚昧依旧还在造孽;今生虽想通过自己所做的功德来消除自己的罪孽,来世即使因此而获得善报可是原来的罪孽依然存在;只当根除自己内心深处的罪恶之源,各自在自我本性中进行真正的忏悔;一旦于瞬间领悟到真正的忏悔,消除了邪恶,践行着正道,也就自然没有任何罪孽了。”

有关释禅的偈语,《坛经》中还有《机缘第七》中的“无上大涅槃”、《付嘱第十》中的《真假动静偈》等。

第三类:教诲、勉励。这一类即是师父对徒弟情深意重的批评、教育、引导,以及鼓励和期望。如:惠能当年在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时被五祖弘忍大师选定为禅宗继承人——第六代祖师。临别时,五祖为惠能传授顿教教义,授以衣钵,同时赠给惠能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偈语勉励刚刚出道的惠能:“在有精神活动的芸芸众生心田中播下成佛的种子,这些成佛的种子自然会倚仗所在众生的心田照样萌芽、生长、结出佛果。没有精神活动的众生便没有成佛的种子,由于它们没有成佛的内在根据,也自然成不了佛。”言下之意就是:除非那些没有精神活动的众生,因没有成佛的秉性而成不了佛,其他凡有精神活动的芸芸众生,只要在其心田播下成佛的种子,就自然会萌芽、生长、结出佛果来。简短的偈语,寄予惠能以厚望:广泛拯救一切众生,同时使本门的教法广为流传、永久流传。

《坛经·付嘱第十》中,惠能大师在为众人讲解如何修行之后,也赠予一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他勉励大家:“在那众生本心的土地里埋藏着各种各样的佛的种子,它们只要遇到了教法的甘霖就一定都发芽生长。一旦顿悟获得了般若智慧,觉悟成佛的果实就自然会结出来。”

来自洪州的僧人法达,在向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叩头却头不着地。惠能对他一番严肃批评之后示以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行礼本是为了消除自己狂妄傲慢的心态,应当恭敬严肃,你怎能头不着地呢?狂妄自大则罪孽随之而生,忘却而不去追求功德才能洪福无量。”偈语可谓是批评一针见血,教诲以理服人,劝导循循善诱,言辞语重心长。

又如惠能大师在弥留诀别之际所留下的《自性真佛偈》有语云: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顿教法门现在已经给大家留下,要拯救普度世人自己必须修行在先。告诉你们以及将来学道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真是太悠谬了。”惠能大师殷切期望在他圆寂之后,弟子们以及将来学道的人都能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弘扬他留下的顿教法门,使之发扬光大。类似的诸如:“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四类:自分。即作者自己估量自己,做自我评价,或者说自我画像。如《坛经·机缘第七》中由一位僧人转述的未曾露面的卧轮禅师写的一首偈语: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卧轮我真有本事,能够断绝百般心念。面对一切现象而毫不动心,于是菩提就天天增长。”偈语既是卧轮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是一种修禅的经验之谈,用以与其他僧侣交流。而惠能大师听了这一偈语之后,认为这首偈语的作者尚“未明心地”,有自“加系缚”之嫌,当即也步其韵赋偈一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惠能我没啥本事,未能断绝百般心念。面对形形色色的现象心念不免常会随之油然而生,这样菩提又怎么能有所增长呢?”偈语固然是惠能对自己的修行所做的自我画像,但是与其说是这样,倒不如说是惠能对一种与卧轮截然相反的修行状态的伸张,因为在惠能看来,如果按照上面卧轮的偈语所言去修行,是自己束缚自己,“对境心不起”最终还是为了“菩提日日长”,这就是刻意,就是心念犹存,修行应当在悠然自在、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心念的状态下进行。

第五类:谶语。《坛经·付嘱第十》中谈到:当法海上座意识到惠能大师即将寿终,于是向惠能大师问及师父逝世之后袈裟及教法传给谁时,惠能大师直截了当地表明只传教法,不传袈裟的态度,并引述达摩大师当年初来中国时所作的偈语进一步说明缘由。其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我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原本是为了传播教法,转化救治愚迷情思。日后我所传的这一派将衍生出五个支派来,五个支派殊途同归,都终将发展壮大,业绩自然辉煌。”事实果真正如达摩大师当初的预言“一华开五叶”:至唐末五代时期,达摩大师所传佛教派生出曹洞、云门、法眼、沩仰和临济等五个宗派。既然已有五个宗派,袈裟也就不宜再传了。

而在惠能大师临终前夕要求把他送回新州时,在场曾有僧侣问及日后会有什么灾难,惠能大师说他逝世五六年后会有人来偷取他的头,并随口作了一偈: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将来偷我脑袋的人是迫于既要赡养长辈,又要自己糊口之无奈。制造这次劫难的是一个名字中带有“满”字的人,到时适逢姓杨和姓柳的正当着官处理此事。”偈语所说的后来果然一一应验。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两首偈语提及的相关事实固然有书为证,但不可否认,这二偈语本身当是后来在《坛经》历经长期辗转、相继传抄的过程中,由于传抄者有意拔高美化达摩、惠能二位大师的形象,使之神化、神秘化而刻意附会的。

以上仅就《坛经》偈语内容侧重所属层面对其类别略做探析和划分,细究其实,虽说可以分别归整成类,但类别之间并非判若鸿沟,其中不乏兼类现象。从研究视角来看,对《坛经》偈语的研讨,还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切入,限于篇幅,相关的课题留待继续深入探讨研究。

[1]魏道儒.白话坛经:译注后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219.

[2]林克.潇洒莫如毛泽东[EB/OL].[2013-06-17].http://book.wyzxsx.com/article.php?id=1554.

Content Analysis of Buddhist’s Hymns fromThe Mandala Sutra

WU You-ding
(Editor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Buddhist hymn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dala Sutra,but also the highlight of essence of The Mandala Sutra.These Buddhist’s hymns are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d of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hapters or paragraphs.They are mainly about inspiration,or conclusion,or resolving doubt,or supplementing,or best wish,or encouraging,or commitment,or last will.All Buddhist’s hymns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bringing out the crucial point.Although the content is bound by the Buddhist’s doctrine,it is profound and plentiful.Buddhist’s hymns can be sorted into five categories:inspiring,explaining deep meditation,teaching,encouraging and predicting.

The Mandala Sutra;Buddhist’s hymns;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B94

1007-5348(2013)09-0015-07

2013-07-06

2011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惠能韶州弘法行迹考”(SGSK20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有定(1956-),男,广东揭阳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和语言文字研究。

(责任编辑:陈景增)

猜你喜欢

坛经自性本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如何读《坛经》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敦煌坛经读本》出版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禅宗公案中的语言艺术探微
——以《坛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