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源

2013-08-15王宜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

王宜胜

(山东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基础上的欧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开始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信仰,并成为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什么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呢?首先,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先后开展,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正是由于这个深刻的内因才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广泛传播、蓬勃发展。

一、“西学东渐”的先后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寻求一种适合中国的方法和理论。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但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也走到了尽头。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但是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宣告夭折。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让权,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窃取,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先后失败,使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本主义道路到底适合不适合中国,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能适合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沉浸在极度的彷徨和苦闷中。

当时的情形,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1]1513-1514当种种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学说都显得无能为力之时,中国仍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革命理论的匮乏,呼唤着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样适合中国

正当中国人迷茫和徘徊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虽然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之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形如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所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始于一八四三年(鸦片战争后三年),但由一八四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七十四年之久,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帝国主义,什么马克思主义。……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2]290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欧洲,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国情与欧洲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国情基本上与中国相同,都表现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导致经济、文化的极端落后。但是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启发,他们把向西方学习的目光转向社会主义俄国,意识到“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马克思主义强大的革命性、实践性同样符合与俄国国情相似的中国,可以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同时,由于封建军阀内外勾结,帝国主义剥削沉重,反帝反封建斗争势在必行,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并将它付诸于实践。

三、“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开展,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五四时期是一个主义丛生的年代,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学说在社会上流行。面对这些主义、思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排除各种干扰,通过学习、分析、比较和研究,逐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他们积极迎接其他思想流派的挑战,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既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又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理论本身的探索进入到把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社会实际的阶段。

与其他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具有其天然的优越性,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促使当时的中国人立足中国实际,正确分析和把握中国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相结合,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指明了方向,要以实现广大人民的解放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尽管马克思主义不能为中国无产阶级提供解决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它能够为无产阶级及广大劳苦群众提供认识和把握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其他社会学说,尽管在五四时期曾经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青睐”——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在全国各地都建立团体,出版刊物进行宣传;信仰新村主义和合作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和广州等地成立“工读互助团”进行实验;等等。但这些活动不是很快失败就是慢慢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说缺乏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些学说构建的改造社会的蓝图就像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对比所凸显出的优越性,使得其理所当然地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后来革命的成功,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的正确思想武器。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契合,利于国人接受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之所以能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这片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结合点。具体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3]137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99产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制社会的诸多弊病被克服,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以及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已不存在。中国自古就有追求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理想,“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它描绘了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这种理想状态即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状态,代表了最淳朴的大同观念。后人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对大同世界的追求,近代太平天国设计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方案,这是代表农民对美好平等生活的憧憬;康有为的《大同书》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他所希冀的是一种消除国界,人类全部均等,没有差别和压迫的大同社会;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依靠发展资本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共福利事业为公民共享,这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理想。这些思想代表了自古至今中国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但是,这些思想由于缺乏科学的实现依据,因此很难付诸实践。

近代中国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专制压迫的国家,人民特别渴望平等、自由和尊严。正是由于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契合,当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那种要求自由平等、反对两极分化的愿望立刻与之产生了共鸣,在观念上更容易去接受这种西方的新思想,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革命指导思想。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越性,使得它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迅速传播成为历史必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周义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之原因的理性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4).

[6]王付昌.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