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土楼的保护和继承

2013-08-15何潇娴

关键词:土楼建筑

何潇娴

在诸多报道中,福建土楼往往被表述为从天而降的飞碟、崇山峻岭中的神秘城堡、雄伟的罗马圆形剧场等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意象。随着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的成功,与之相关的旅游产业也逐渐扩大,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土楼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已经不再像历史上那样适合当地的生活了。事实上,它如今的发展已经趋于停滞。现存的土楼正在以一种标本的方式被展示,其内在生命力已近乎枯竭。

一、原始生态建筑的优势

在当前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语境下,土楼这一原始生态建筑无疑在许多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土楼的建筑材料,从墙基、墙脚需要的卵石(沿海地区或用条石),到夯土墙的用料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黏土)、石灰、沙子、毛竹(用作墙筋及制成竹钉)、红糖、糯米粉汤、蛋清,以及柱、梁、龙骨等结构部分使用的杉木,都可以就地取材,从当地的河流、田间、山林中获得,经济实用。这不但在当时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而且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现在,也因其环保而受到推崇——不同于水泥,土楼的建筑材料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或者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其营建甚至废弃都不会产生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例如前文提到的瓦砾土,即旧土楼用过的泥土,可以掺入新土楼所用的红壤土中,能够减少墙体由于土质干燥收缩而造成的开裂。由这些材料组成的土楼既坚固又宜居,夏季隔热冬季防寒,而且在潮湿季节,可以通过厚实的土墙吸收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干燥的季节,墙体则释放水分,使楼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虽然土楼建造之时尚未有绿色建筑这一提法,但土楼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其标准:“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2土楼不但因其独特的建材而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优点,还真正做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土楼的选址有种种风水上的讲究,例如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来龙、水口等,可视为对建筑内部及周边小气候的营造。土楼的造型则因地制宜,并不局限在圆楼、方楼、五凤楼这样的基本类型上,而是结合山地地形设计出许多极富创造力的变体。比如,永定县的顺源楼,由于建在溪边一块陡峭的三角形坡地上,所以设计者一方面把沿溪的一面墙体建成弧形,使整个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结合地势的高低落差灵活布局,把顺源楼建成前半部三层,后半部两层,里面的院子则分为上下两个庭院。土楼聚落往往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农田、林木以及水源分布在土楼之间,使得外观浑厚优美的土楼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确实把“诗意地栖居”变成了现实。

二、令人担忧的现状

在土楼的诸多优势所形成的光环背后,是其令人担忧的现状:土楼的衰败。并非所有土楼都完好地保持着其原始形态,在许多地方,粗糙的砖混结构楼房在土楼周围崛起,破坏了聚落原有的风貌;相当一部分土楼逐渐被废弃,因为人去楼空而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还在使用的土楼也往往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2]74。曾经手建造几十座土楼的某个永定工匠,已多年未建造新的土楼[3]。既然土楼有前文所述的诸多优点,为什么很多当地人不选择继续居住在土楼里,而是搬进了后来兴建的砖混结构住宅之中?人口的增加可能是直接原因之一,但要弄清土楼衰败的更深层原因,就必须探究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给土楼造成的影响。正如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所言,“从本质上说来,设计以及建筑作品对我们诉说的正是那种最合适于在它们中间或者围绕它们展开的生活方式。”[4]69选择一种建筑并生活于其中本身就意味着对这种建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认同,而搬出土楼则是对土楼所代表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的放弃。

从结构上来看,福建土楼完全是为宗族社会的要求服务的:有着共同祖先的小家庭生活在一个屋顶之下,圆楼他们为提供了均等且无朝向差别的开间;各开间环绕形成完整的内部空间,向心性的布局把焦点集中在内院的祠堂上,强调了宗族血缘的凝聚力;坚固厚实的封闭式外墙以及内大外小的窗洞、枪眼等设计使土楼成为易守难攻的堡垒,在危机四伏的时代给里面的居民以切实的安全感——如今,这些实用的设计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宗族体系的衰落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当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取代了居族而居时,适合昔日群居生活的土楼在某些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家庭的需求了。比如说土楼外墙上开的窗洞内大外小,上层较大的窗户也只宽 40-50cm,高 70-90cm[5]207,有的还加上了条石制的窗框和竖棂,既便于土楼内的居民向外瞭望和射击,又使外敌无法通过窗户攻入楼内,但这种有利于防卫的设计不并适合采光,土楼内的各开间主要从内院间接采光,隔着一米多宽、通常还有护栏的木质回廊,再加上屋顶长出檐的遮挡,向内窗户的采光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隐私也是土楼的弱点之一,单元式土楼还好,回廊式土楼里则几乎谈不上隐私,隔音效果不佳,居民们彼此听得见邻居房间里的响动,小家庭的私密性难以维持,而且过于密集地聚居也容易产生纠纷。卫生有时也成问题,传统的土楼内缺乏垂直排水系统,不设厕所,尿桶放在回廊上;还有些土楼内院饲养着猪或鸡鸭,它们的排泄物也造成了污染。

种种生活细节的不便让很多当地人更愿意选择现代的砖混结构建筑物,虽然这些由水泥和瓷砖构成的建筑从外观上看缺乏美感,甚至破坏了传统的土楼群落景观,但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对现代舒适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局限,便捷的材料运输意味着就地取材必要性的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修建土楼所需的大型木料(杉木)也不像当年那样容易得到,甚至连现有的土楼的维修和养护也成了问题。

兴旺的土楼旅游观光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减少了无知和忽视所造成的拆除与破坏,但超过景区承载量的游客会给土楼——尤其是其中年代久远的木结构材料——带来损害,此外还有虚浮造作的宣传及浓厚的商业气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破坏。最令人担忧也许是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路和大巴都进了村,到处是贴着瓷砖的厕所,仿照土

楼建的宾馆不伦不类,这些都破坏了土楼作为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6]52在旅游业产生的利润的冲击下,应有的保护工作很容易被忽视。

三、出路

对于土楼的未来,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保护,二是继承。根据黄汉民先生的看法,对待土楼这样的住宅建筑,迁出所有居民的保护方式并不适合,“与宫殿、佛塔等文物建筑不同,土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它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冻结式保护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才是未来发展之道。”[7]对于土楼来说,没有人居住的结果往往是没有及时修复而变得更为严重的破损,以及缺乏清扫造成的潮湿和脏污。除了被改装为博物馆或旅馆,应该有意识地使一部分土楼保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让土楼里的生活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不破坏土楼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把传统土楼的短板补齐,例如寻找原木结构的代替品以及建设合理的卫浴设施等等,切实提高土楼居民的生活质量。

继承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历史不能倒退,传统土楼的黄金时代无法被复制,但我们不能坐视这种原始生态建筑消亡。事实上,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城市绝非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追求传统以及地域性的呼声在不断增加,土楼这样别具特色的建筑自然也有了一批模仿者,但其中简单拷贝者居多,像福建省图书馆入口那样建一个圆或半圆形平面的现代建筑是否真正继承了土楼的精髓?在建筑设计中,盲目地为复古而复古其实意义不大,与其说是真的发掘出了土楼值得借鉴的部分,不如说许多建筑仅仅是采用了可以被辨识出的土楼符号以便于增加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果有的话),这与在钢筋水泥大厦顶上加个古典屋顶并无本质区别。真正的继承不应是流于表面的模仿,关键在于对内涵的领悟,正所谓“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像日本埼玉县森林科学馆对木结构和圆楼屋顶的应用就很好地借鉴了土楼的优点。广东南海的万汇楼(土楼公社)则成功化用了土楼的环形布局模式,为城市新移民提供具有社区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廉租房。设计师从土楼厨房里的鲎叶窗提炼出了阳台上的木质格栅,土楼的回廊、开间被转化为楼道和配备齐全的公寓单元,更可贵的是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土楼的平等性、集体性以及适应性在现代居住环境之中得到了保留。由此可见继承是建立在透彻领悟土楼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替换掉不适合当下环境的部分,把土楼的精髓转移到现代建筑中,才能使土楼在当今社会和建筑史上有真正的未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年6月1日施行.

[2]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J].城市建筑,2005(2).

[3]赵子云.解密土楼“风水”与建造[N].新京报,2008-07-30(A5).

[4]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屈运栩.客家土楼在叹息 [J].共产党员,2011(17).

[7]马子雷.谁来保护非“世遗”土楼[N].中国文化报,2011-08-15(A4).

猜你喜欢

土楼建筑
“美味”的土楼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