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2013-08-15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定性造影剂螺旋

王 敏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放疗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7)

CT检查以其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密度分辨率高,解剖关系清楚,病变显示良好,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较高,并可进行定量分析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的差别,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和性质,明确诊断,在CT检查中常使用增强扫描方法[1]。本文旨在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及跟踪随访50例肝肿瘤,男31例,女19例,年龄4-76岁。其中肝血管瘤19例,原发性肝癌14例,肝转移瘤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2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1例。

1.2 诊断标准:采用标准的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条件对50例肝肿瘤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1.3 器械:使用德国欢悦双排螺旋螺旋CT机和国产高射器。

1.4 方法: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用量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向注射,速率2.5ml/s或3ml/s,经肘静脉注射25-30秒后扫肝动脉期,60-70秒后扫门静脉期,3分钟后扫延迟期。扫描条件:120k V,100m A,pitch:1.0。

2 结果

19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18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1例;14例肝癌误诊2例;12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单发转移瘤误诊l例;2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

3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化,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脑屏障破坏,含碘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而强化。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2]。

研究显示,应用CT增强检查可显示普通CT检查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还有助于对非增强CT(简称平扫)检查出的病变作更为细致的观察,如显示多发病变,根据增强的时间、程度、形式,判断病变性质,作出鉴别诊断等[3]。尤其对怀疑有肿瘤病变的患者,增强CT对早期发现小肿瘤,鉴别肿瘤良恶性,确定肿瘤侵犯的范围和程度,术前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划定肿瘤放射治疗的射野及判断肿瘤有无复发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怀疑有肿瘤病变的患者,一般均应作增强检查[4]。应用CT增强可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通过增强扫描,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较大,可以借此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平扫时这些病灶呈等密度或密度差异很小,或与血管断面影不能区分。实践证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也是不可取的。CT增强检查可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CT平扫不仅检出率低,而且对病灶的定性和鉴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程度和增强方式或类型,可以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对典型病例不难作出定性诊断。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CT增强检查可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小的淋巴结的鉴别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肺门、颈部、盆腔等部位的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在图像上常常遇到困难,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5]。

CT增强扫描常用的造影剂有两种:一种是水溶性离子造影剂,如:60%-76%的泛影葡胺或碘酞葡胺;另一种是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碘必乐、尤维显等[6]。前者价廉、副作用多;后者副作用少,但价格较贵。我院所用造影剂是碘海醇,为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剂增强时CT图象上血管增强最明显,肿块或淋巴结可轻度增强或不增强,但有时因血管丰富明显增强而与临近血管结构不易区分。CT增强扫描适应于肝癌、肝血管瘤、局限性脂肪肝、肝门癌栓、胆管及胆总管病变、胰脾占位性病变及腹腔肿块等。通过腹部CT增强扫描,可发现平扫时未发现的等密度病变,有助于明确占位病变的性质、范围,了解病变血供及邻近关系,为术前提供较全面的信息,还可进行泌尿系统三维成像。肝脏增强的目的在于增加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可疑的病灶,根据增强鉴别病灶的性质,显示肝内外血管结构,区别囊性病变和实质性病变[7]。CT增强无绝对禁忌症,对急性脑外伤、脑卒中、药物过敏、哮喘、肾衰、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增强要慎重。

[1] 刘文亚,蒋黛蒂,洪润环,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0(1):8-10

[2] 段承祥,吕桃珍,陶文勇,等.肝血管瘤CT表现的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24(5),263-265

[3] 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46-47

[4] 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05-122

[5] 朱锡旭,陈君坤,卢光明,等,复发性肝癌的电子束c T增强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0(3):176-178

[6] 钱骏译.肝转移癌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0-99

[7] 张铎,孟恒.肝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9(2):203-205

猜你喜欢

定性造影剂螺旋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旋风“螺旋丸”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奇妙的螺旋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