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对乡土人才培育的思考

2013-08-15李艳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城乡建设管理局0243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区农牧民种养

李艳丽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城乡建设管理局 024300

陈喜梅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 010051

朱雪峰 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162650

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关键在于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实用技术的普及,而科学技术的普及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通过研究乡土人才的特点和培育机制以及对其在农区现代农牧业建设中作用的分析,提出乡土人才培育的三点建议:一是土洋结合,多请乡土人才上讲台;二是加强培训,多帮庄稼汉变成领头雁;三是注重资金投入和政策指导,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

1 乡土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乡土人才又称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广泛地指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大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其评价尺度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拥有一技之长,富有创新精神,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中作出较大贡献,并得到社会认可。主要包括三类人:生产能手,如种植、养殖、捕捞和加工能手等;经营能人,如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能工巧匠,如技能带动型和文体艺术类人才等。

乡土人才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实践能力强、带动能力强。在农区发展的实践调研中发现,乡土人才在农村社会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土生土长决定了其意识和观念与当地人文背景的适配性和适用性。他们是农民中的普通分子,同样的区位条件,同样的资源环境,不一样的发展业绩,身边的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可以发挥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带出特色、带出产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

2 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

科学配置草食畜牧业生产资料,促进以草业为基础的草食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是农区畜牧业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在实现“科学配置”与“转变方式”的过程中,乡土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现状中,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2.1 建立农牧民合作组织

农区畜牧业中,以家庭为饲养单位,在饲料喂养、圈厩搭建、疫病防治、加工销售和信息获取等方面散户养殖模式存在劣势。农民承担的风险很大,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畜牧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难以与专业化生产相匹敌;在农牧产品营销方面,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基本上是分散经营,不少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脱节;在质量品牌方面,由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品牌,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大多数乡土人才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通过组织创新,改变畜牧业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建立农牧民自愿参加、自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新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农民和市场之间的问题。

2.2 形成种养大户带动模式

乡土人才大多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种养结合,培育家庭农(牧)场新型市场主体。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农民以土(林、草)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联户经营,种养基地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有效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能力、有魄力的一些种养大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作为示范给周围的农牧民看,让他们学着干、照着办,带动了周边农牧业的发展。

3 乡土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机制思考

在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其作用的发挥,以敖汉旗为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敖汉旗地处赤峰市科尔沁农牧交错区,主要以发展农业和农区畜牧业为主。近年来,敖汉旗在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的过程中,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探索出一条人才培育,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培养自己的“永久”牌乡土人才,在农牧民身边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库、智囊团,为农民开展零距离服务。

目前,全旗登记的乡土人才近3 万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创造的社会产值占全旗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以上,其人均收入是普通农民的10~15 倍。但是目前因队伍规模较小、管理松散、引导不到位,乡土人才一直处于自生自长自我发展的状态,较少得到社会的认同。

调查发现,目前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多数人才集中在一些发展起步较早的村落,有的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比较单一的领域,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占70%以上。乡(镇)、村级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多数时间参与行政工作,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一大批头脑灵活、有技术专长和等级证书的农村青年无用武之地,只能到外地经商或打工。

二是培训人才,留住人才。敖汉旗立足实际,以农业适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按照“农民点菜,政府埋单”的思路,实施“一户一技”按需培训模式。为此,全旗投资1000 多万元建立完善了以农民培训学校为龙头,乡镇技术学校为主体,农民学校为延伸的三级培训网络。为提升培训层次,从县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抽调100 余人组建了培训服务队,聘请30 余名区内外农林专家深入到全旗29 个乡镇举办知识讲座。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让农民有“位”有为,全旗按照“编制跟产业走,人跟编制走,经费跟人走”的原则,每年择优招聘一批县、乡、村级农技员,让他们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对于优秀乡土人才,优先列入村后备干部队伍,激发了乡土人才服务生产和发展经济的热情。

三是搭建载体完善机制。如何让乡土人才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领头雁”,敖汉旗的做法是找准一个突破口,即找准让农民“变身”人才的突破口,把种养专家、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等一起培养、一起开发,变“单打独斗”为“抱拳出击”,形成了人才集体效应。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以应用型、技艺型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聘请上级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和种养大户现身说法等形式,增强了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吸纳和推广能力。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完善用人机制,实现人才管理新的延伸。

4 建议

4.1 多请乡土人才上讲台

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开展的农技培训、科普咨询、科技讲座等活动大多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或解答问题,他们授课或解答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专业特点强、名词术语多,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农民文化层次低、理解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然而,乡土人才在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还积累了一定的实用科技知识,若请这些人走上讲台,或到实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他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可能农牧民更易于接受,把乡土人才的实践经验和科技人员的理论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土洋”并举,培训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4.2 多帮“庄稼汉”变成“领头雁”

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要完善培育和提升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远程教育等阵地,定期组织农村基层人才集中培训,系统学习产业政策,生态科技等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各级专家、学者对农村基层人才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交流,定期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是乡土人才的只是由“土”变“洋”,不断提高他们的实用技能水平。同时注重他们的视野开拓能力,让他们的智慧在农村发挥带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4.3 多投入,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

本着服务、保护、支持的原则,在信息、用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对乡土人才给予倾斜,为他们的发展打通绿色通道。在资金上倾斜,通过贴息等方式,积极协调区内资金,如金融单位在农业小额贷款方面,向农村乡土人才创业发展倾斜。除各级财政增加了用于乡土人才发展的投资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积极向乡土人才倾斜,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在乡土人才的带动下,进一步成为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体。在技术上支持,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技术,帮助解决乡土人才遇到的难题。

猜你喜欢

农区农牧民种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