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鸽乳成分分析及乳鸽人工哺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3-08-15王萨仁图雅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16265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种鸽嗉囊乳鸽

王萨仁图雅 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 162650

宝 华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010010

徐桂杰 锡林浩特市职业学院 026000

随着我国养鸽业的迅速发展,人工哺育乳鸽的效果对养鸽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减轻种鸽负担,缩短繁殖周期,提高乳鸽产量和优良品系的繁殖速度,开展人工鸽乳及人工哺育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鸽乳概况

鸽乳(Crop mills)是指乳鸽刚孵出时取食的亲鸽嗉囊中分泌的一种物质。鸽乳是由含有大量脂类营养物质的亲鸽嗉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物与细胞碎片组成,外观上呈奶酪样、油性、乳白色、颗粒状或小块状。公母亲鸽均可分泌鸽乳,但赛鸽休产期嗉囊内不形成鸽乳。在孵化行为诱导下,嗉囊壁就产生鸽乳。哺乳期的第1~7天是产乳高峰期,随着日龄增加,鸽乳中开始混有种鸽未消化的日粮,到25~28天鸽乳停止分泌。由于刚出壳的乳鸽尚未充分发育,绒毛稀少,眼睛不能睁开,不能行走和觅食,需亲鸽吐出食物灌喂,因此1~7日龄乳鸽完全依靠亲鸽嗉囊分泌的鸽乳为食,7日龄以后方可进食饲料。

2 自然鸽乳成分的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对自然鸽乳成分开始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的并不多也不深入,并且所得出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完全一致。由于采样、乳鸽日龄、种鸽品种及所采食的饲料不同,所测定的鸽乳营养成分及含量有较大的差异。Carr等(1931)、Reed 等 (1932)、Davies等 (1939)、Hedge 等(1973)、Desmeth 等(1980)、Sim 等(1986)和吕丹梅(1999)、曾秋凤(2002)对鸽乳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其变化范围:水分为64%~82%、粗蛋白(CP)为11%~18.8%、 粗脂肪为 4.5%~12.7%、钙(Ca)为0.12%~0.13%、磷(P)为 0.14%~0.17%、粗灰分(Ash)为 0.8%~0.18%、粗脂肪(EE)为 4.5%~12.7%、无氮浸出物(NFE)为 0~6.4%、食盐(NaCI)为 0.11%~0.15%,其中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曾秋凤等(2003)分别对0~3日龄和4~6日龄乳鸽的自然鸽乳中的常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在风干物质的基础上,0~3日龄自然鸽乳含粗蛋白为52.6%、粗脂肪为38.16%;4~6日龄自然鸽乳中粗蛋白和粗脂肪比0~3日龄分别低8.0%和5.19%,碳水化合物为10.24%。在自然鸽乳中水分的含量相当高,钙磷比例有所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是从无到有。总的来说,自然鸽乳的主要成分为水分、粗蛋白、脂肪、灰分,基本上不含碳水化合物。在灰分中,含磷、钙、钠、钾,并含有少量维生素A和抗坏血酸。鸽乳中90%的蛋白质为含磷的酪蛋白,总氮中17%是游离氨基酸。Hedge(1972)从自然鸽乳中测出了14种氨基酸及其占CP的含量。

Hedge(1972)对鸽乳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发现,鸽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很丰富,具有大量母源抗体的鸽乳中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酶、酸性磷酸酶、乳糖酶的活性很高。Goudsward(1977)对乳鸽自然鸽乳进行分析,测定出自然鸽乳中有较高含量的免疫球蛋白。Desmeth等(1980)指出,鸽乳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与鸽蛋黄和种鸽所采食饲料中的脂肪酸的组成极为相似,即三酸甘油占81.2%,磷脂占12.2%,磷脂酸胆碱、磷脂酸胆胺和神经鞘磷脂分别占磷脂的52.8%、20.4%和 21.9%。Vandeputte-Poma(1980)测定自然鸽乳中氮的组成,总氮中19%是游离氨基酸,90%的蛋白质是含磷酪蛋白。

7日龄以后,鸽乳基本上是以饲料为主,随着乳鸽日龄的增加,自然鸽乳中便混有经过亲鸽嗉囊浸泡过的饲料。

3 人工哺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根据自然鸽乳的分泌特点,1~7日龄乳鸽全由鸽嗉囊中鸽乳喂养,其营养含量高。在1~7日龄乳鸽的人工哺育技术方面尚未形成较成熟的饲喂方法和乳鸽饲料配方,乳鸽死亡率高,生长速度缓慢。Wolter等(1970)以蛋白水平为12%~26%的日粮对1日龄乳鸽进行人工哺育试验,结果发现蛋白水平为18%时,对乳鸽生长最适宜。张牧等(1987)用奶粉、蛋黄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配置人工鸽乳,对1日龄乳鸽进行人工哺喂试验,乳鸽到2~3日龄全部死亡。陈益填等(1988)对乳鸽进行人工哺育,1~7日龄乳鸽人工哺喂完全可以成功,但增重效果差,发病和死亡率高。而且对育雏、保温、饲喂技术、人工鸽乳的配制要求高,在生产上难以推广。谢青梅等(2001)用奶粉、植物油和鱼粉作为原料配置1~10日龄人工鸽乳哺喂乳鸽,其成活率为100%。但乳鸽增重效果与自然哺喂乳鸽相比差异显著,身体瘦弱。

Mou(1987)、曾秋凤(2002)、李香鑫(2006)制定了人工鸽乳配方并通过人工哺育试验对其效果进行研究。Mou(1987)用大豆、葡萄糖和植物油为主要原料研制出1~7日龄人工鸽乳配方,其营养水平ME为15.37 MJ/kg,CP为 53.3%,使乳鸽体重达138.5g,平均日增重达20.25g,成活率为100%。曾秋凤(2002)用豆粕、鱼粉、植物油和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1~5日龄低蛋白人工鸽乳哺喂1日龄乳鸽,其ME为13.36 MJ/kg,CP为38%,乳鸽的体重达61.05g,平均日增重为10.5g,死亡率为10%。李香鑫(2006)以蛋白粉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研制了1~6日龄基础人工鸽乳,在次基础上添加了3.75%免疫球蛋白和1%益生素哺喂乳鸽,乳鸽平均日增重为8.79g,能够提高乳鸽的日增重,促进乳鸽的生长,但生长速度明显低于自然哺育的乳鸽。

从国内外科研人员的报道可以看出,1~7日龄人工鸽乳哺喂乳鸽比自然哺育组生长缓慢,体弱多病,死亡率高。原因可能是人工鸽乳中缺乏免疫促生长物质。曾秋凤(2002)和李香鑫(2006)在人工鸽乳中分别添加了抗生素和免疫球蛋白、益生素。董雅琴等(2006)在人工鸽乳中添加5×107个/mL和2.5×107个/mL乳酸菌饲喂1~15日龄乳鸽优于不含乳酸菌的饲喂效果。李洪龙等(2008)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乳酸菌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肉鸡增重【9】。大量事实证明,乳酸菌制剂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维生素代谢,增强免疫,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对自然鸽乳中所含成分的分析及对1~7日龄乳鸽的人工哺育技术的研究,提高种鸽产蛋量和优良品系的繁殖与推广,降低种鸽所承受的产蛋、孵化和哺育的压力,进而缩短种鸽繁殖周期,生产出健康、优质的乳鸽,降低养鸽业生产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快养鸽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1]苏立加.雏鸽人工喂养技术研究[J].浙江畜牧兽医,2007,4:24-25.

[2]Carr.R.H and C.M.James.Synthesis of adequate protein in the glandsofPigeon crop.Am.J.Physiol,1931(97):227-231.

[3]Desmeth.M.Lipid composition ofPigeon crop milk,2.Fatty acids.ComP.Biochem.Physiol,1980,66B:135-138.

[4]吕丹梅等.乳鸽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技术.饲料博览,1999,11(3):37-38.

[5]谢青梅,毕英佐,陈朝霞等.不同人工鸽乳对0-10日龄乳鸽的饲喂效果[J].中国畜牧杂志,2001,37(1):24-26.

[6]Mou-cheng yang,etc.Protein and metaboliable energy requirementsofhand-fed squabsfrom hatching to 28 days of age.Poulty seience,1987,66(12):2017-2023.

[7]曾秋凤.1~10日龄人工鸽乳的研制及其饲用价值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项云等.肉鸽人工育雏与亲鸽育雏的对比试验.中国家禽,2000,22(30):21-23.

[9]李香鑫,张彬,李丽立.免疫型人工鸽乳对1~6日龄乳鸽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6,27(4):55-58.

猜你喜欢

种鸽嗉囊乳鸽
不同带仔数对种鸽哺乳期采食偏好的影响
种鸽疫苗的免疫方法和注意事项
鸽嗉囊积食
草鸡硬胀嗉的治疗
种鸽产蛋异常原因与对策
草鸡硬胀嗉的治疗
草鸡硬胀嗉如何治疗
养好乳鸽五注意
提高肉鸽繁殖率的有效措施
养好乳鸽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