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发展人工种草的思路

2013-08-15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01002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种草苜蓿牧草

姚 蒙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010020

陈喜梅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 010051

1 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人工种草面积比较大的省区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区人工种草面积达4382.67 万亩,占全国种草面积的24.73%。其中多年生牧草1657.41 万亩,占全区的37.82%;饲用灌木919.21 万亩,占全区的20.97%;一年生牧草1806.05 万亩(包括青贮玉米1355.51 万亩),占全区的41.25%。2005年以来,由于受农作物免税、实施良种和种植补贴的影响,人工种草受到冲击,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出现下滑的趋势。人工种草由2001年的5575.5 万亩回落到2009年的4522 万亩。全区青贮玉米始终保持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61.41 万公斤增长到2009年的278.27 万公斤。选育草品种29 个。

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工种草尚处于以户为主、自种自用或用于生态建设的松散保障阶段,满足不了畜牧业标准化规模饲养的发展需求,规模、档次、现代产业化水平难以令人满意。国有草种繁殖场转制转产,草种基地转为产草或种粮,草种生产体系处境艰难。

2 机遇与挑战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工种草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对草原保护和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工种草质量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草原生态保护问题、鲜牛奶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传统制约问题日益凸显。面对保障生产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人工种草困难和潜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2.1 人工种草发展机遇难得

2011年国家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每年安排4.522 亿元用于全区牧草良种补贴,种草首次像种粮一样列入国家补贴。为了落实好国家“要彻底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发展优质饲草生产抓起”的精神,2012 我年国又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项目,当年共投入1.6 亿元用于高产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为人工种草、发展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2 资源条件适宜,基础条件良好

(1)资源条件适宜。我区东西跨度大,横跨三北,土地资源丰富,在生物气候带、土壤种类、动植物种类、生态类型和水热条件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区域特点。不同的区域和条件,适宜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品种,特别是苜蓿等优质干草的最佳生产区。

(2)发展基础条件良好。30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人工种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坚持以户为主,以小型为主,以水为主,发展“水、草、林、机、料”五配套草库伦建设,成为牧区家庭经营的有效建设形式;通过贯彻“种植一点饲草料地,改良一块退化草地,合理利用一大片天然放牧场”的“种、改、保”的建设思路,探索出牧区草原建设的模式;“建一亩水浇地或旱作稳产田,退出二亩风蚀沙化耕地还林还草还牧”即“进一退二还三(进退还)”战略,成为生态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已在生产建设中广泛推广应用,为自治区发展草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牧草产业是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支撑产业,也是新兴的绿色经济产业。草捆、草颗粒及草种子等草产品已成为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主要位置,年交易量为1000 万吨左右。2010年美国苜蓿干草产值达75.2 亿美元,种子出口值为6456 万美元。我国从美国等地进口苜蓿22.72 万吨,进口值达6147.68 万美元。利用优质饲草解决牛奶安全问题,已引起国家的关注。2011年全区有荷斯坦奶牛210.76 万头,能繁母牛142.53 万头。如果能繁母牛每头每年供给1000kg 苜蓿干草,则需14.3 亿公斤。以呼和浩特市为例,现有荷斯坦奶牛能繁母牛26.05 万头,占全区的18.28%。2010年苜蓿面积30万亩,占全区的5.9%。较2004年减少50 万亩,每头能繁母牛平均拥有1.15 亩苜蓿。如果按每头奶牛每年供给1 吨苜蓿干草,每亩平均产干草400kg(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计,则需65 万亩苜蓿,目前还差35 万亩。内蒙古自治区是苜蓿的主产区和优生区,也是苜蓿利用大区,有巨大的优质苜蓿干草生产潜力,自产自用和外销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发展草产业的前景广阔。

2.4 需突破的制约瓶颈

(1)对草的认识不够。牧草是反刍家畜牛、羊的最好饲草,是通过家畜过腹转化为奶、肉产品的原料。虽然其直接效益不明显,但是如果缺少优质饲草,再优秀的牲畜品种也难以发挥出良好的生产性能。饲草不优质,家畜健康受损,奶、肉产品也不会优质。农牧民缺乏利用优质牧草的认识,只种不管,种子和草兼收,往往错过牧草营养高、品质好的最佳收获期,收获的牧草品质大大降低。

(2)水土条件差,产量不高。人工种草所用土地多为弃耕地、撂荒地、低产田及严重退化、沙化草地,以旱作为主,占90%以上。受水资源不足的限制,灌溉人工草地不到100 万亩,饲草灌溉用水不到农业用水的5%。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人工草地平均单产200kg/亩左右。水土条件差,耕作丰产技术跟不上,是人工种草产量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3)比较效益不高,机械化程度要求高。长期以来,因种草比较效益不高,农牧民不视其为经营收入的重点。种土豆、玉米等高价值作物有良种补贴和种植补贴,积极性高,肯下功力。虽说从2011年起,国家对牧草良种给予了每亩10 元的补贴,但比较种粮和育林的各种补贴仍有差距。尽管近几年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价格不断升高,但受水土条件限制,效益还是比不过粮食。

(4)牧草种源不足,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匮乏。由于企业主体不突出,尚未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草种生产体系,缺少品种遗传质量控制的良繁程序,导致品种混杂、退化;缺乏良种应用推广的机制和扶持政策,育、繁、推脱节,自主选育的适应优良草品种推广难度大,种子生产量有限,释放率和覆盖率低;进口草种大面积种植,存在越冬安全隐患,也冲击着我国草种业的发展。种子生产处在无序状态,经营不规范,质量差,年自供量不足70%,草种合格率为50%,良种化率为33%。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跟不上,科研创新力度不够,成果转化率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低 也在制约着人工种草的发展。

3 发展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为核心,以最大限度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苜蓿发展为突破,统筹规划,优化结构,集成技术,适地适种,良种良法,高产高效,着力加强人工种草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市场主体,注重科研创新。建立现代草业良繁体系、生产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实现草产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对畜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

3.2 区域划分与技术思路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气候特征和牧草生物生态学特性,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将全区人工种草划分为4 个核心区域和1 个保护带。

中西部黄河流域豆科牧草种植核心区,主要是建立以节水为主的优质苜蓿高产基地和青贮玉米基地,满足奶牛和肉牛的生产需求;对弃耕地、盐碱地和沙地推行旱作种植苜蓿、沙打旺等,对低产田推行草田轮作,形成西部苜蓿产业优势区。

中北部草原区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主要是建立节水灌溉优质多年生牧草混播草地,在降雨量300mm 以上的局部地区建立旱作人工草地,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东部西辽河至嫩江流域豆科牧草种植核心区,主要以苜蓿、沙打旺为主,兼顾其他优良草品种,在退耕地、沙地和低产田大力发展旱作单品种人工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适度发展节水灌溉苜蓿优质高产基地,推行草田轮作,为以肉牛、奶牛和肉羊为主的畜牧业和有机农业提供支撑,形成东部苜蓿产业优势区。

东部大兴安岭北麓禾本科牧草种植核心区,主要是在退耕地建立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人工草地、混播人工草地,适度发展节水人工草地,增加优质饲草供给,在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草产业。

北部草原保护恢复带,主要是坚持“种植一点饲草料地,改良一块退化草地,合理利用一大片天然草场”的“种、改、保”建设思路,以水为主,以综合配套建设为主体,着力发展牧区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提高饲草生产能力,做到为养而种,为禁牧、休牧和舍饲养畜提供物质保障,实现“禁牧不禁养”的目标。

4 政策建议

4.1 实施牧草良种繁育补贴政策

牧草良种是人工种草的核心基础。良种基础不强,草业发展的基础不厚实,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就弱。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条件特殊,引进种子适应性风险大,自主选育的适应品种种源匮乏。种源不足问题已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保护多年成果,发展乡土民族种业,促使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草品种繁育生产,挖掘品种在提高草业生产能力方面的潜力,建议自治区建立优质草品种繁育补贴奖励机制,像对待马铃薯等作物种子一样,实施草品种繁育补贴,对10 万亩原原种、原种繁育田每亩每年补贴300 元,40 万亩良种繁育田每亩每年补贴100 元。

4.2 加大牧草机械购置补贴力度

苜蓿等多年生牧草再生性好,刈割次数越多产草量越高。在不同物候期刈割,其营养成分差别很大,适时刈割、晾晒、打捆决定干草的质量、产量和收益。种植规模越大,时间性越强,机械化程度要求越高。目前,国内生产的牧草收获机械不适宜大规模作业,效率低,维护费用高。国外进口的大中型收获机械尚不在农机补贴名录。建议将大中型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用进口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名录,并加大补贴资金扶持力度。

4.3 设立人工种草科研与技术推广专项资金

人工种草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整个过程科研技术水平与种植业有较大的差距。牧草良种化程度仅有33%,良种更新慢,对增产增收的贡献不明显。建议自治区设立草业科研专项资金,以支持在抗寒抗旱、优质高产草种选育、增产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攻关,取得突破。依托各级草原站,加强对人工种草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提高人工种草的科技含量,各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设立人工种草技术推广专项,列入财政预算。

4.4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提倡配套整合资金,鼓励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人工种草建设,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建议自治区将上述基础性建设项目纳入发展计划,将政策性补贴和科技专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负担。对农牧民联户、生产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场、草业企业的种植和经营信贷资金予以贴息。

猜你喜欢

种草苜蓿牧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苜蓿的种植技术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
Cut off my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