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外阅读促进语文学习——以《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

2013-08-15夏韫华肖晓燕

文教资料 2013年11期
关键词:好书课外阅读读书

夏韫华 肖晓燕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是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拓宽视野,活跃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要想生存,我们就不能只依赖课本,而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文学、历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本书这么讲对不对?书中主人公做得正确吗?久而久之,我们就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明白了书中所讲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内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在课内的学习上,而应注重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成绩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无限的,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学习无法替代的。试想: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语文成绩又怎能提高?一个人必须阅读至少150万字,才能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而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的字数与这“底限”存在极大差距。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学习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

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多阅读课外书籍,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课外阅读中。如,在学习了《宝玉挨打》之后,我们可以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更好地体悟这本书的描写手法。这样,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三)陶冶性情,塑造健全人格。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书中那些有着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主人公可能会成为他们崇拜或学习模仿的对象。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向他们学习靠拢,无形中增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四)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会教给我们一些阅读的好方法,比如说做批注。我们在课堂上当然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是下课之后,由于有的学生根本不读课外书,这些方法就被搁置了。如果我们坚持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那么,“习惯”必定成“自然”,阅读能力和效率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促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现以南京市某老师的课外阅读课《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比较喜欢神秘、冒险、刺激的故事。所以,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等作品,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如《哈利·波特》等。这些文学作品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某老师在教学中选取了《今天我是升旗手》作为课外阅读课的介绍对象。这本书由一个个充满趣味、情节跌宕起伏的小故事构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能轻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小学生,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可能就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好地领会书中的内容与情感。

(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促进课外阅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一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一本书的内容很多,我们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细细品味,对于其他无关紧要的内容一带而过即可。二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告诉学生:对于从书中所讲的东西不能尽信,要有批判精神,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观点,这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运用“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做批注、多写心得,这样才能读有所得。

一般的“好书推荐课”注重“内在”,即着意向学生介绍书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这本书,却使得“外在”,也就是最基本的一点:“学生究竟知不知道如何读书?”被忽略了。没有掌握基本的方法,学生即使知道了书本内容与写作方法,也未必能读懂一本书,更不要提将之用于课内的学习了。

某老师在这节课里,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如何读书。首先,她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课外书,着重强调要讲清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这其实就告诉了学生读一本书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她要推荐的书《今天我是升旗手》,并针对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目录提了一些问题。在这一环节里,老师是想告诉学生要读一本好书究竟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再配合前面学生的自我介绍,更容易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配套课内读本的时候,多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及时迅速地掌握书本的大致内容。最后,某老师用一句“如果要深入了解书中内容,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地品读”轻松地将话题转移到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介绍具体的品读方法。

某老师的授课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她明确地告诉学生要按照“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的方法品读。第一节课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今天我是升旗手》的最后一段:她先让同学们读一读投影仪上显示的文字,再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接下来提出了“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细心品味感悟,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虽然这段话稍微有些难懂,但是老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段话让学生对“读、想、提、悟”四步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第二节课上,某老师选择了书中“名片风波”这一段作为授课重点。在讲解这一段时,老师首先给每个同学发了文字材料,方便学生们进入“读文字”这一环节;其次,老师要求同学们想一想主人公“做名片”的画面;再次,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名片是做什么用的?”“书中的孩子们都为自己做了怎样的名片?”“主人公给自己做了什么名片?”“你从中能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品味;最后,老师明确要求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在分析讲解这段材料的过程中,某老师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四步法”,时时予以强化。虽然一节课可能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若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不忘向学生强调这种阅读方法,时间久了,学生在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分析、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会提高。

(三)注重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好课外阅读,必须把它和语文课内学习结合起来。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简单地说,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若是课外阅读课太偏重于“活动”,就会把这种课上成单纯的“好书推荐会”,对语文课内学习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与之相对,如果仅仅把推荐的好书当做材料运用,按照平时的方法分析讲解,又会把这种新颖的课堂变成常态课,失去趣味性和独特性。

某老师在这节课上找到了一个课内外的绝佳结合点——写作。某老师带的是三年级的班,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文章,这些课文都是通过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特点的佳作。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老师自然会讲到“写人”的要求——抓住人物的形象、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绘,课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文种描写方法”的“练笔”作业。某老师在介绍《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时,也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把握主人公的特点。如,在分析“名片风波”这一部分时,老师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主人公制作名片那一部分的内容,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查找细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主人公是个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孩子”,“作者的描写非常精妙传神”这样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课外阅读就与课文的学习、写作联系起来了,老师就不会把这种全新的课堂变成“推荐会”或是“常态课”。

(四)尊重个性阅读,允许奇思妙想。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发散性思维就要求教师不轻易给出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一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往往因为赶进度或是其他原因,不愿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着力于“牵着学生走”,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在这节课里,某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这节课一开始,某老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怎样读好一本书?”“看看封面,猜猜看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目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整节课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分析“名片风波”一节,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看材料,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很多同学都说主人公“认真、仔细、坚持不懈”,但有一个学生蹦起来说:“他是个调皮的孩子。”老师显然是有些惊讶,但是她立刻饶有兴致地问:“为什么呢?”这位同学清晰大方地说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认为他说得有些道理,就表扬了他,还反问一句:“你平时调皮吗?”立刻惹得班上的同学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活跃,同学们更敢说了。如果老师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也能允许学生争论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语文学习成效也有一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轻易设置“标准答案”,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真正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应刻意追求阅读的质或量,只要能坚持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可。这样长时间积累,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必定会大大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注意事项

(一)阅读目的必须明确,带着“问题”读书。

对一本好书来说,值得学生阅读体味的东西很多。如,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感、文章结构、修辞等,如果学生不专注于某一点,那么必定是贪多嚼不烂,读到最后收获可能不大,对课内学习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某老师在下课之前对同学们说:“二十天后我们再来探讨这本书。”但是究竟要探讨些什么,某老师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难道还是像普通的“好书推荐会”那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吗?那样与课内学习岂不是没有什么关联?又怎能说得上是“以课外阅读来促进课内学习”呢?所以,我觉得某老师可以提出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如:这本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能否找出具体的例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伙伴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又把《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找出刻画人物运用的方法”与学生正在学习的“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相联系,巩固了写作学知识,真正做到了“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

(二)注意课外阅读的“长期效应”。

一本好书,学生读完了自然会受到某些方面的触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会逐渐减淡,如果不能用课内学习及时加以强化,那么课外阅读的作用会大大减弱。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注重“长期效应”。

某老师的这节课很精彩,但是“后继无力”。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上这节课了解了一本好书,但是这本好书却很难与之后的学习相结合。那么,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些调整?在教学重在向学生传授“坚持不懈”“顾全大局”“认真勤奋”等优秀品质的课文时,是否可以选取这本书中的一些片段作为实例?每当老师发现可以用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否该给学生“提个醒”?如果老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不断提到这本书,那么学生必定会自觉自愿地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对这本书的内容烂熟于心。相对而言,如果老师选取学生熟知的文段分析课内文章,就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得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能够真正相互促进。

某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想“以课外阅读促进语文学习成效”,希望通过教师的方法性指导,让学生学会更科学、更有兴趣地读书,在学生之间掀起读书风潮,最终促进语文学习。两节课下来,课堂反馈是非常好的:有的学生立刻借了老师介绍的书,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书中的内容。这充分证明通过老师的讲授,同学们读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如果每次“好书推荐会”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充分证明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能坚持把二者结合起来,则必定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较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好书课外阅读读书
推荐一本好书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书共享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