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班级凝聚力

2013-08-15姚莹徐燕

文教资料 2013年11期
关键词:班委会凝聚力宿舍

姚莹徐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班级凝聚力是形成优良班风、学风、校风的前提。目前高校班级内部普遍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学生对班集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班级的存在流于形式化。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管理班级数目多,学生人数多,成长背景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不能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而是要根据具体班级的情况,因班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断完善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处理好班级事务,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降低班级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个人因素如沉溺恋爱、网络游戏等;家庭因素如单亲家庭,沟通不良等;社会因素如高校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等;班级因素如年龄、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的差异。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目标缺失。

大学校园的学习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在这里可以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学到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到一些学习角、知识沙龙或社团组织里汲取知识提高能力。步入大学,学习方式、考试方式与以前完全不同,学习更多地依靠自律。班级里学习情况往往形成了两种极端,一部分学生很快确立目标,认真学习,而很多学生不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上迷茫,就业有困惑,管理不好学习和生活,受外界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恋爱等)而沉沦,大学期间甚至一次都没进过图书馆的大门。这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目标,变得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在哪里,碌碌无为,缺乏上进心。

(二)过多参与社会活动,注意力转移。

社会活动增加是现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们纷纷投入社会兼职的大军,有的为经济所迫,做家教,打零工;有的为就业做准备,当业余记者,做业余编辑;有的不愿意花父母的钱,当商贩,到超市做导购员,去饭馆当服务生、帮厨。这些的确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独立自主的优良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值得鼓励,但是这些活动大多占用课外时间,有的甚至占用周日点评时间、晚自习时间、上课时间。频繁的社会活动,占用了他们本来为数不多的班级活动时间,使得他们减少了对班级的注意力,而导致班级进一步松散。

(三)形成班级外的小集体,渐行渐远。

进入大学,宿舍成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交流思想、培养综合素质的平台。据统计,高校学生每天几乎有2/3的时间在宿舍度过。良好的宿舍环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宿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生以宿舍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相互影响。学校或班级举办活动时学生更倾向于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或不参加,班级影响力减弱。

大学生活中,除班级和学校社团等正式组织外,还存在一些非正式的群体,如某地区的老乡会。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联系紧密,对班级的归属感逐渐削弱。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目标、活动与班级发生冲突时,可能会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与班集体发生对抗。

由于以下原因,班级凝聚力面临着严峻挑战,而出现松散的状态,难以管理。为此,在大学班级建设中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班级凝聚力就变得异常紧急而迫切。

目前大学班级里采用的是院系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的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的模式。学生工作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达到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完善,我总结出一套适合班情、校情的班级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则。

1.班级以自然班为基本单位,是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各班均成立学生班委会。班委会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受学院党总支和团总支领导。

2.班级管理具体由班委会负责,实行班委会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3.班委会由班委和团支部组成,一般8~10名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即班委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团支部负责班级同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4.班委设立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纪律委员等职位。经过团总支培训后,设置心理委员一职。各职位由民主选举产生,考察期一个月,受辅导员、班级全体成员监督,通过考察正式担任班委,任期一年。班委会主要成员原则上不推荐担任学生会干部。

(二)班委会的职责。

1.组织班级同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学院有关学生管理的文件、决议、政策等;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班级。

3.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做好“学帮带”工作,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搞好班级班风建设,认真总结,做好评优、推优工作。

4.做好班级考勤工作,督促学生按时参加各项活动。

5.组织策划好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以安全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6.制订每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及时总结,交团总支审核,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委会或班会,研究部署班级工作,要有会议记录。

7.关心身边的贫困生、待优生。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尤其关注心理不健康的同学,在生活、学习上主动关心、帮助,共同进步。

将个人作为基本管理对象,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委会,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组织和协调班级事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和班级骨干分子模范榜样发挥作用,带动和凝聚班级同学力量,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当前,宿舍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除教室和图书馆之外聚居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宿舍的作用,构建以宿舍为平台的班级管理服务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宿舍为平台,建设标兵宿舍,辐射影响力。

以宿舍为平台的班级管理新模式是指以宿舍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的众多宿舍中,选拔和建设几个在学习、生活、宿舍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相对比较先进,同时宿舍成员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强。把先进宿舍作为班级其他宿舍的楷模,赋予标兵宿舍班级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引导和服务其他宿舍同学,将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宿舍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方法传递给其他宿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宿舍成员的来源作对接,因为来自相同的地域,具有相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彼此便于交流与沟通,更容易发挥标兵宿舍成员对其他宿舍成员的影响。相比辅导员的说教,广大同学更容易认可和接受同学的帮助指导。对于标兵宿舍的同学,这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锻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集体意识。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生活上互谅互让,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强大的集体凝聚力。通过宿舍这个小集体的力量,发挥辐射影响力带动班级这个大集体,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增强班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以宿舍为单位,构建宿舍社区,寻找突破口。

根据学生宿舍的特点,辅导员可以在班级的基础上,划分小“班级”,成立所谓宿舍社区,将班级管理工作细化。即将相邻的几个宿舍或以相对集中为原则进行划片,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组成集体进行管理。根据社区特点,运用社区政治、文化、管理功能,并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组织开展各项问题活动,维护宿舍社区的团结稳定,提高成员的政治素养。培养构建起一个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素质培养为主题,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构建大学生宿舍社区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班级管理上的作用,通过小集体的建设,形成共同的目标、优良的风气,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对班级的归宿感,对班级的荣誉感。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总之,高校班级凝聚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更不能期待一劳永逸。加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一切从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以促进全体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1]谭晓芳.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探索[J].教育艺术,2006(2).

[2]陈沛然.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实践[M].教育理论研究,2010.

[3]张梅.如何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

猜你喜欢

班委会凝聚力宿舍
班级自主管理视域下轮流班委会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热得快炸了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电子版委会表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