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3-08-15周才云杨艳霞

文教资料 2013年11期
关键词: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

周才云 杨艳霞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可以说,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1年末,研究生总数(博士生和硕士生)高达164.58万人。如此庞大的受教育人群,其教育培养质量必然关乎我国科事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德国、英国及日本四个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的特色和经验,最后总结得到启示,力求对我国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创新及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1.美国。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追求多元化、灵活的教育培养目标。一方面,为大学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大量的教学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一定的智能服务。关于研究生的招生,美国注重全面考查,重视考生的全面素质、能力发展和研究水平。在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上,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区别,硕士生一般为1~2年,而博士生却依据本人的考察学习、科研能力和科研进展而定,平均为4~5年。并且,美国实行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高。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达30%~40%,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课程学习上,美国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生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培养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二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阶段。在课程学习中对研究生的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主修和辅修之分,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跨学科的教学训练。

2.德国。德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出现了学徒式的新型教育形式。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导师制”为核心,突出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与美国培养模式不同,德国不太注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不开设理论课程。德国对博士生的培养强调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开创精神。一些大学明确规定博士生通过培养,必须在博士论文中证明自己具有独立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的才能和相应的科研水平。博士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科研和撰写博士论文,从被录取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博士论文专题的科研工作。德国博士生招生不设入学考试,无组织化的录取程序,也无入学时间限制。在学制上,德国对于博士生没有规定具体的培养年限,主要因攻读学科专业和科研课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经费来源而定,一般介于2~6年之间。

3.英国。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入学制度较严,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一,从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来看,英国跟德国不一样,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学习,尤其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鼓励博士生跨系、跨校选课,以提高研究能力和专业的、社会的广泛兴趣。第二,从课程设置来看,英国在研究生培养中增设了一些高级课程,包括高度专业化的课程、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加深知识了解和新学科开发的课程,结合新实践的课程,等等。第三,从目前英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授课型和研究型。对于授课型的研究生,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多为硕士研究生);对于研究型的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培养方式(主要是博士研究生)。和美国相同,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宽进严出,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人数少于入学人数。

4.日本。日本的人力资本发展非常迅猛,对硕士生侧重于通过课程展开指导,对博士生侧重于通过科研来指导。不论硕士生还是博士,其研究工作都实行讲座制度,讲座由一名教授主持,一名助理教授和两名助教组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日本在2003年制订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计划》中提出从2004年至2008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据点,对被选中的据点重点资助。日本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对具有优秀研究素质的学生可以从大学三年级直接进入硕士课程。日本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两级,对课程的学习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研究生必须修满30个以上学分。同时,日本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从以上四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观念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对于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实力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单一学科领域知识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需要以多元化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基准,培养方案遵从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确定研究方向,拓宽培养口径,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从国外的培养模式不难看出,美国和日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是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科学研究的,并且注意到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意义。目前我国很多机构过于强调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忽视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通过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可以逐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研究生招生应注重综合能力。美国和德国、法国是资格式招生的代表国家,研究生入学资格主要是通过面试即可。而我们国家在研究生的招生中过于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很难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因此,今后应增强招生单位的自主权,逐步改革现有招生工作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片面模式,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是要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端人才。

4.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在国际化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分享国际教育资源,学有成就之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同时吸引国外优秀大学生来我国就读研究生,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进一步开阔我们办学的视野。其次,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海外的优秀导师,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这种做法在沿海发达地区及著名的高校已经实施了。

5.逐步增加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开展,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万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0.6万元。由于很多高校录取的研究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自筹经费生,其中博士生学费在1.2万左右,硕士生学费在0.8万左右,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比缴纳的学费更低,对于大多数自筹经费的学生来讲,经济困难仍然难以克服,所以笔者认为随着物价的上涨,国家应该逐步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

[1]袁锐锷,胡安娜.英、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9):42-45.

[2]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8-140.

[3]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2-75.

[4]李小昱,王为,张衍林,张终.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校农业教育,2007(11):75-77.

[5]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7-121.

猜你喜欢

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