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研讨”教学法的运用探究

2013-08-15朱倩莹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31期
关键词:研讨教学法美术

◆朱倩莹

(广州美术学院)

对于校外儿童美术教学的研究,尚不算是一个新课题,但在此融入“研讨”教学法的运用,据笔者的研究范围,目前国内尚无这个论题的提出。“研讨”教学法——这种在中西方高校愈加重视并得到积极落实的教学方式,对于儿童美术教学有何种启发与融汇,下面笔者将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一、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对“研讨”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作为一种成熟的能切实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研讨”在西方的教学中受到学者们的愈发重视。而具体至美术教育领域,它则意为“围绕作品的一种研讨”,即针对课堂中学生们的作业——其中还包括对低年级、初学者的课堂习作或创作的“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围坐在一起,用全课堂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对挂于墙上的学生习作(创作)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发言。此时,教师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训练其评价、反思自己作品(或者他人作品)的写作、讲述与辩论能力,实现师生共研的目的。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界得到积极关注与实践,如笔者亲自参与旁听学习的广州美术学院《书法创作》《美术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即是例证。对于该校大学4年级的、从未接触过狂草临摹学习的学生,在美国教育家梁蓝波教授的“研讨”教学法引导下,不仅能在短短的6周课程(实际上为23个教学日)的有限时间里,创作出2至3幅较为理想的、完整的、能体现个人审美追求的狂草作品,更能在堂上主动积极参与研讨,评判、反思自我的创作,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让笔者深切感受到“研讨”教学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意义与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质性帮助。在结合自身在少年宫的教学体会基础上,遂产生在校外儿童美术教育运用该方法的教学设想。

当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总体呈现可喜面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如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小组协作性学习增进“研讨”训练等。但通过近年笔者对广州市部分少年宫的走访观察,发现课堂中“研讨”的落实质量不高:

第一,课堂依然以“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学生默默听讲”这类情况为主;

第二,学习中只有教师有“指导帮助”意义,鲜见同学间的互评与共同促进;

第三,师生共同“研讨”习作(创作)的时间极少,每堂课课末教师作10~15分钟的简短评价便结束该课教学;

第四,学校里缺乏创作想法的简短写作和谈论自己创作构思、表达的整体氛围。此外,小学高年级的主题创作教学中,尽管学生已接受几年的儿童画训练,但仍有多人抱怨,不会表现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学生较少得到创作思维的锤炼与构思表达的训练。

二、“研讨”训练的目的和具体意义

对于仿佛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与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年幼儿童,为什么在教学中要积极落实“研讨”教学并鼓励其谈论自己的创作想法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艺术强调观念上与技法上的独创性而非模拟性,这在崇尚个性情感展现的儿童美术创作更应如此。因此,基础理论知识与书写表达的思考理应是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关注重点之一。而作为校外教育的版块,由于没有在校课堂的时间约束问题,教师教学设计的自主性、课堂“研讨”活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更能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右脑与视觉的、非语言的直觉思考相关联,而左脑则与言语的、逻辑的细节化思考相联系。有效的教学应注意结合左、右半球大脑的设计、开发与均衡锻炼,使得学生在通过绘画等综合训练提高创造性的同时,能良好地准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并运用多种方法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

第三,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钱初熹教授所言:艺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是获得与艺术有关的信息和分析信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儿童自我创作情感的酝酿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积极意愿。沃尔特·萨金特认为,影响儿童绘画能力的三个因素中,首要因素是儿童必须想要说什么,必须想要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意象。而赫伯·里德则强调:教育不仅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历程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统整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的统一性协调。

第五,转换学习状态与情景,劳逸结合。由于儿童的注意力强度与持久度有限,因此其有意注意仅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若一堂课安排较多时间给学生练习,只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在此,可以利用轻松的“研讨”,让学生从专注程度较高的状态获取片刻的舒缓放松,双眼从近距离完成习作转变至远望作品墙的状态,劳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身心调节与发展。

三、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研讨”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笔者首先简要介绍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的五、六年级美术班进行“研讨”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一堂课为2个学时):在课堂的导入及讲课环节结束后,师生就刚浏览学习过的名家画作、图像信息等进行一次“研讨”(6~8分钟),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各自欣赏的艺术家及画作,并让其简略谈谈喜欢的理由;接下来是进行创作小草图练习,随后学生把完成的草图固定于墙上,学生之间分享各自的创作构思,教师就此作出导引(6~8分钟);到课堂末段,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提问策略与学生就作品中的构思、内容与主题情感表达作探究讨论(15分钟)。整体而言,全课约30~35分钟为“研讨”时间。

这种“研讨”教学法在实践中已落实了两年时间。一开始,学生对这种方式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认为“研讨”是浪费时间的表现;互动中极少人主动发言;发言者难以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自我的创作构思及情感感受;对老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不懂回答;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对同龄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与轻视,这显现出学生创作意识模糊,依然把绘画创作停留在技术层面(画得好)而非创作思想表达的可悲状况。但是这种情况在第三周却悄然得以改善。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在同学发言时,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能静心聆听,并有少部分学生主动争辩个人的创作观点。到了第6周,学生已经把“研讨”学习融入了课堂生活,培养了“研讨”的习惯,能积极在相应时段迅速进入“研讨”状态;大部分同学多次主动举手争取发言,对他人的评论能建立起敏捷的辨识与判断能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有力争辩;对于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部分同学还尝试反问老师同一画面用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及可能性。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已由 较为麻木的僵化状态转变为活跃的、发散的、甚至是逆向思维的可喜面貌。

笔者认为,在校外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段正式的“研讨”与随机的、偶发的“研讨”相结合。在“研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大胆发言。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在创作开始阶段,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书写自己的创作构思理念:

1.作品构思:想法来源、表达的思想;

2.作品主题:作品形象及其象征;

3.作品形式:构图(主体、背景)、色彩及其表达情感。

该理念是随着学生创作进程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在中后段的“研讨”中,学生将具体某一阶段的作品与其相比对。这样,学生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都必将经过自己主动的处理、考虑与思考,从而使作品的创作经得起争辩与推敲,而不仅仅是潜意识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经过多次此类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建构,学生在往后继续进行的相关创作中,便能在脱离老师引导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完成创作,练就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文字上的说明指引亦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能有效帮助学生先从理论上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明晰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其次,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再次,现实中有些学生所讲与所写的内容与其最终的创作画面出入较大,使观者很难理解画面的视觉图像与作者创作初衷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把图像与创作构思理念作一番比对,便能共同帮助作者明确可改进之处,实现“画其所想”的效果。

此外,在“研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锤炼创作思维,一方面,老师应给学生浏览大量中外美术史上的各类经典精选作品,帮助其建立“图像库”。这一过程中,儿童将对一些类型或风格的艺术产生偏爱,并逐步培养其审美判断力与审美理解力。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艺术以及进行艺术创作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从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穿插解读美术史上的名家作品,分析名家的创作思路,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受心理因素、政治事件的影响是如何表达文化价值观与个人艺术感受的。再者,教师还需结合艺术名家的名句及对好的评论性文章作截取阅读,让其在短时间内有重点地关注到观点性评述并作“研讨”,以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

至于“研讨”教学的保障性措施方面,把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与具体程度和学生的评定成绩相挂钩,无疑是促使其有效落实的理想方法。在“研讨”中,要大力鼓励学生开口说与书写自己的创作构思理念,年幼的儿童不一定说得很好,书写亦可能词不达意,但其参与的态度与学习的积极性应是评价考量的重要参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体而言,创作的“批判性思维”是需要艺术创作者持之以恒地锤炼的,尤其是对画画有很大兴趣的儿童们,更应从年幼时抓起,让其在逐步培养起来的评判与反思自我作品的能力基础上,随着创作视野的拓展,获得更为长足的可持续性发展。

[1]钱初熹.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2][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 著.郭敏 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0.76.

[3][英]赫伯·里德著.吕廷和 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

[4]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梁蓝波.美术教育中“研讨”训练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美术与设计,2010,(05).

猜你喜欢

研讨教学法美术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创意美术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