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海孤儿》中多元文化的时代呈现

2013-08-15◆田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班克斯黑一雄租界

◆田 娟

(空军工程大学)

论《上海孤儿》中多元文化的时代呈现

◆田 娟

(空军工程大学)

石黑一雄是近几年来英国异军突起的著名日裔小说家。他擅长将多种文化汇集在自己的作品中,无论是描述帝国殖民侵略、还是刻画不同阶级的真实生活,都能穿越文化的疆界,激起不同文化下读者的共鸣。《上海孤儿》就是其中一部。英国著名书评家约翰·凯里评价道:“石黑一雄将我们带入被现实主义简单化的现实的迷宫”。在小说中作者以多文化视角刻画了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社会现实景象。

一、《上海孤儿》与多元文化

小说以1937年被日军包围的上海为背景。当时整个世界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英国少年班克斯与父母生活在上海租界中,因父母离奇失踪而回到英国。多年后班克斯已成为英国上流社会有名的侦探,但他心中一直存着关于父母下落的谜。为了解开这一心结,他重新回到上海,在今日的战火与昨日的回忆中展开了调查,探寻父母失踪的真相。

石黑一雄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战时上海英国租界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从侧面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将自己置身世外、无视中国人民水深火热悲惨生活的虚伪形象,更是将日本军国残酷霸行真实客观地描述出来。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作者的又一成功之处在于把一个个生活细节描写拼接成近代旧中国的全景图画。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威廉姆斯就主张关注文化的“物质性”,就是现实社会生活里活生生的文化事件及社会成员的生活经历。尽管石黑一雄出生在日本,但6岁起就随父母移民到英国。在《上海孤儿》中,从英国上流社会到上海英租界的殖民生活,再到租界外小弄细巷的战区体验,作者以不同的多元文化视角,呈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的时代特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彰显了石黑一雄“无国界作家”的特质。

二、多元文化视角的时代呈现

1.英帝国殖民文化的衰败

小说一开始呈现的是英国安详和平的生活:大英博物馆的静谧,漂亮气派的房屋,四处可见的攀缘植物……读者没有嗅到一丝战争的气息,更无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殖民战争联系起来,直到作者回忆起自己在上海的童年生活。一个身份,不同的生活背景,主人公却在上流社会制造出“怀着远大理想”、志在解决引发上海战争时期暗杀的残酷局面。甚至于在中日双方作战的关键时刻,为了找寻父母的下落,班克斯正义的要求中国军官带他寻找位于前线的目的地,语气中带有正义感被挫的指责:“中尉,我一直认为你是位有识之士,非常清楚这项任务有多么紧迫。”这些言语暴露出大英帝国公民自大的意识,依然要体现在迷失世界中英帝国的领航地位。这种自以为是的救赎者意识正是其殖民侵略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实际上,正是19世纪英国的鸦片贸易将中华民族置于如此悲惨境界。

作者在小说中将大英帝国在中国的丑恶罪行细说无数:当轰隆的炮火声打断英租界的聚会时,班克斯惊讶的看见周围人仍举着酒杯、笑容满面,仿佛窗外是一场荒唐的比赛。这些久居中国租界的英国人自信地认为,“炮火是到不了这里的”。事实上,所谓的西方文明已经无法摆脱帝国侵略的真相,班克斯父母的失踪正是与英国的鸦片贸易有着直接联系——深受母亲信任的反鸦片斗争好友实际上是真正出卖她的人。班克斯无法解救自己的母亲,就像他无法解救水深火热的上海战事和濒临垂死的西方文明.在这里,英殖民文化的影响正逐渐走向没落。

2.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侵略

作为一名日裔英国人,石黑一雄没有在小说中为日本侵华战争辩解,而是客观描述了使中国陷入民族生死存亡的日本帝国不堪的侵华场面。

主人公对旧上海的所有印象都来自于自己的日本好友——哲。哲同父母也生活在上海的租界区,但在班克斯面前,对中国的了解他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就是这样一位思想成熟的玩伴,认为自己“不够日本化”而使父母失望;在玩耍中不断鼓吹日本人的成就,声称“日本已经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国”而引起班克斯的极其厌烦。不难看出,同样是生活在中国租界,班克斯的母亲致力于反鸦片贸易,而哲的父母却在培养哲的大日本帝国主义情结。事实上,在哲回到日本的日子里,他“苦不堪言”,因为身上的“异国成分”,所以被众人无情的排斥在外。石黑一雄以承担历史的洞察力进行深沉理智的反省,这从班克斯母亲挚友菲利普的话中就看出作者的国际主义观点:“像你们这样的男孩长大以后各国特点兼而有之绝不是什么坏事。那样的话我们大家就会更好的善待对方,起码战争会少一点。”

然而事与愿违,班克斯与哲的再度相逢是在日本侵华战场上,哲身负重伤,委托班克斯给自己的儿子转达遗愿——“我为国身亡,好好对待妈妈,捍卫、创造一个美好的人间。”如同英国一样,日本帝国也要以救世主的身份为自己的侵华战争找借口。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效忠的军人最后竟然被冠以“叛徒”而被自己人执以极刑。这无疑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讽刺,也表达了作者对日本沉陷于军国主义的狂热感到悲伤。

3.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抗争

小说中有西方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刻板偏见和对土霸军阀殘暴不仁的间接刻画,但更多的是表现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勇敢抗争的民族气节。

当上海租界外的临时指挥所已经被日军炸的废墟一般,中国军官依然坚守岗位,调动仅有的力量来对抗日军的进攻。面对国民党消极不抗日的局面,一名中尉直言不讳:“现在有很多当官的都不愿为蒋介石打仗,而宁愿为共产党打仗。”但在艰苦的作战条件下,哪怕使用刺刀、匕首、铲刀甚至切肉刀,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军队打退日本军队而骄傲;尽管自己也不知道能坚守的时间有多长,但依然在为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在努力……这些在解救班克斯父母的过程中依依渗透出来的点点信息,恰恰与贫民区里的轰炸景象成鲜明的对比:脚下的碎片、孩子的玩具、生活用品,使主人公满腔怒火地想到外国租界里那些“自命不凡”的政客,为逃避责任怎样的搪塞推诿。同时也忠实呈现了中国内战和抗日战争的真实局面,表现中国军人誓死捍卫祖国的英勇形象。

显然,石黑一雄不带任何民族偏见的时代呈现呼应着国际移民者的身份,在这里,殖民贸易、军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反抗糅合在一起,折射出作者在特定艺术题材上的多元文化。难怪著名杂志《纽约人》这样评论道:“《上海孤儿》描绘了石黑一雄个人专属的美学领地。”

三、小结

作为国际化主题小说,《上海孤儿》通过多元文化角度刻画,不仅揭示英帝国殖民文化的虚伪,还侧面反映出日本军国文化的疯狂思想,并客观地描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勇敢的抗争气节,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石黑一雄因而也被冠为英国小说史上最勇于创新、最富有挑战的作家。

[1]石黑一雄.上海孤儿.译林出版社,2011.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班克斯黑一雄租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没人见过班克斯
没人见过班克斯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