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道德生活中的同与异

2013-08-15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自保藏民族群

肖 平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1756)

比较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方式。在研究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时,不可以不注意民族间道德生活的差异性,但也不可以不注意道德生活本质上的同质性。

功能主义文化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一切都有其功能价值,这为我们透过历史认识古老的文化现象,为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认识路径。道德作为人类几乎所有人群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不能让我们忽略其普遍的功能意义和共同的本质特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我们理解生物进化提供了两个基本认识,那就是每一物种都力求自保,每种生物的延续都是它适应环境成功生存的证明。人类也不例外,人类的繁衍进化是人类强烈的自保努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累积发展的结果。人类自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结群,而道德是群居生活达到物种自保目标的必需。由此可知,出于人类自保的目标,道德的共同本质是维持群居生活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适应于这样的物性与这样的目标,它一定有两条最基础的价值,那应该是:互利和不伤害。

任何民族都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局部空间中,任何人群都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片断中,这就导致了不同人群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呈现。或许我们可以说人类千差万别的生活形态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生存的结果,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面貌也是千差万别的。然而生活的基本形式——群居,群体生活的基本价值——互利和不伤害的本质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说的“理一分殊”的道理吧。

比如黑格尔就将世界文化按大的地形差异分为三大类:高原游牧地区的宗教文化、平原农耕区的伦理文化以及海滨商业交通的科技文化。

问题的关键是: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生活的人自然会以特殊的价值幕或价值镜看待一切的人类生活,当人们用自己的价值镜看待不同人群时,对其行为方式的理解就产生了分歧与误读。如何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方式(所谓准确是指得到那族群的认可并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支撑),这是所有文化学者都面临的问题。这有点像要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可想其困难。

我们为什么要认同,大家各自生活在自己有独特个性的文化中不是很好吗?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空间以外的时间问题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同人群的生活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使人类打破原有的生活空间,向外部世界伸延。一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加大,资源获取和交换的愿望成为向外扩展的最有力的动因。二是种族的繁衍经不起恒久的封闭,这将在物种意义上走向退化。三是文化的隔离仅仅是一层价值的幕,现代技术早已突破了自然空间的阻隔,人性的好奇、追求新鲜刺激和人性中对安逸舒适的向往都不是一个局部空间可以长期限制的。如果这些动因不仅仅是殖民时期的欧洲人具有,也不仅仅在晚清的中国、在“文革”后的中国特别强烈,我们就不能说现在相对封闭的民族没有这样的需求动因。

这些动因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加强,过去相对封闭的不同族群现在越来越多地发生联系,产生出联系越来越深入的共同居住区。我们知道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于共同生活的文化群体,那么多民族的共居区就会提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让我们想起罗马帝国为适应多民族的交往而修万民法。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学习与认同也就自然地必须地发生了。认同是所有向外发展,选择与不同民族共同生活的族群所要经历的文化融合的必然。不同民族的杂居,不是谁认同谁,而是互相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一个社会秩序建立的需要。而正常的、和平的多民族杂居应该是不同民族自己的选择,所以它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同化。认同不是你认同我,也不是我认同你,而是我们共同认同我们共同面临的生活。

认同是调整共同生活体的行为方式,而人类的互利和不伤害原则是任何族群生活的基础,任何民族也都实际地践行着这样的原则。例如,藏民的热情好客就是一种互利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为寂寞生活的反应。游牧生活让人深感放牧的困苦,为远途的游人无偿地提供食宿,成为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就是在今天,四川藏区很多开家庭旅店的藏民仍没有成本的概念,只管把火烧到最旺,把食物一遍又一遍地递上,还不肯多收钱。待客的周到热情让外地游客心里直打鼓,这哪里是住店,简直是走亲戚,这样做生意,岂不亏光了。

又如随意丢弃垃圾在藏人看来不是什么对自己对他人有害的行为。食品、饮料的包装,哪里消费了哪里扔。因为在他们的传统生活中工业产品和化学产品少之又少,且地广人稀的生活空间给自然留下充分的自净能力。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并不熟悉化工生产的牧民消费和使用带有塑料包装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他们却继续保持随手丢弃的习惯。一个赛马会下来,草原上一片狼藉。藏民更喜欢把垃圾往河里扔,尤其是动物尸体。这绝不是以邻为壑,而是草原的广大无边和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环境危机,让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河水带走。这些行为在今天的文明看来不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水源保护都是不妥当的。

藏民族悠久的宗教文化、自然观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是现代化、工业化时代最需要的。例如藏民在建房时有许多在我们看来非巫既神的仪式,实则是他们认为要占用自然之地必须要与自然反复沟通。它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尊重,这至少在人类利用自然、占有自然资源时保持了相当的谨慎。所以,我们说的文化认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包容我,我包容你,你在我中,我在你中。

结论:民族道德生活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现象上,这并不影响作为人类道德的本质属性。随着民族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持续生存的需要,共同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多,文化认同的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不过所有的文化认同与行为方式的调整都应该是那一民族的自觉。

猜你喜欢

自保藏民族群
古道散茶香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损益表(2019)
消暑诗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犬獒效应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求生欲
请菩萨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