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24式太极拳健身性与竞技性的探究①

2013-08-15孙福成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9期
关键词:竞技性学报太极拳

孙福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工作部 辽宁大连 116052)

1 研究现状

对近10年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理论研究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太极拳对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以及太极拳教学;在研究过程存在三种理论研究发展不协调;同一个时期内重复性研究多;研究方法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对太极拳文化的渊源研究不深,没能将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直到现在并大放异彩的原因讲述准确。24式太极拳从1953年的创编已经过了60年,随着对学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兴趣的增加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24式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提出了诸多看法,往往认为24式太极拳只适合一般健身性的身体锻炼,而它的竞技性特点在实战中得不到真正发挥。

2 研究意义

从1953年国家体委创编24式太极拳至今,保守计算,也有十几亿人学习过,24式太极拳的创编大大地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24式太极拳走进了千万户家庭,走近了寻常百姓人家,吸引了许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练习人群,对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对全民健身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推广,经过几辈人的传播,到如今很多人学太极拳,改变了大家对太极拳的偏见,扩大了练习太极拳的人群范围。当代年轻人、高级知识分子也开始欣然接受太极拳,迈步迈入原本距离遥远的太极世界。24式太极拳引导人们了解太极拳,使更多人有机会从中受益。24式太极拳向外推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学习24式太极拳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并练习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最多。太极拳乃至中国武术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24式太极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国外,习练太极拳的人最初大多是从学习24式太极拳开始。日本现在太极拳练习者有1000多万人。其中,日本武术联盟的会员90%都学习过太极拳,这其中的800多万人是从学习24式太极拳开始的。太极拳从产生后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24式太极拳促进了太极拳本身的规范化发展方向,为武术教材的编写摸索了经验,同时也推动了竞技太极拳和不同流派太极拳之间的交流。

24式太极拳作为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已经形成惯例,在传授的过程中往往被教练当作入门的工具。一旦掌握了24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后,便不作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忽视了24式太极拳各个招式的技巧与实用性,没能真正掌握24式太极拳的精华,致使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舍本逐末。因此,有必要对24式太极拳的健身性和竞技性重新梳理,以便掌握24式太极拳的真正精华。

3 研究目的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声誉,对中国武术走国际化路线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由乡野到城市,由底层文化到高端儒雅文化的转变。经历了由北向南,由南向国外的传播之路。外国人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与太极拳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的一招一式都传达了人与人在对抗竞技中所蕴含的高超智慧。太极拳理论把竞技、修炼、养生、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太极拳推崇以意念引领身体,让身体的螺旋运动和心里结合起来,练习太极拳能领会东方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西方的竞技运动文化无法达到的高度。

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强调“静、松、慢、圆”,恰当的处理好各健身因子在练习中的权重,就能取得最佳的健身实效。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和推广,现在能传承下来,达到现如今的水平,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有中断和青黄不接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岁月,太极拳恢复发展,这是太极拳界迎来的春天。深入细致地认识太极拳这种时代的差别,并且承认这种差别,然后能以前辈的成就为自己努力的榜样,将太极拳逐渐恢复到最辉煌时期的水平。基于这种认识,必定能在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

4 太极拳境界论

练习太极拳的人通常以健身性和竞技性为目的,健身性往往是基础,而竞技性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通向竞技性道路上通常会感觉迷茫,这一点不足为怪。如果将太极拳的境界分成几个阶段来分阶段实施,那么每个人都会将自己个人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练习太极拳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感悟,需要及时找出理论来指导实践。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练习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和基本功方面下功夫,俗语的“卸力”阶段,功夫下得越多,以后领悟太极拳就会越深,成就大家的希望就更大。第二阶段称为渐悟阶段,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会有很大进步,但会遇到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甚至会有大不如前的感觉。对劲力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等尚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进入了渐悟阶段,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有的练习者可能一生也不能跨过这个门槛。第三阶段是登堂入室阶段,窗户纸一旦捅破,才开始顿悟太极拳缠丝运动之本意。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作到处处符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静则合,动则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不思而得是太极拳最高境界的写照,高在动作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界。发力时如雷霆闪电,心胆俱裂,一旦发劲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只是轻轻一拍,人便飞出。

5 结语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在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为重中之重。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并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过太极拳的外国人早已经超过了一亿,而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种影响力在全世界实数罕见。新的历史时期,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极大的推动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在认同感方面还有差距,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宣传中国最有优势的媒介。

[1] 金春霞,黄彦军.新时期太极拳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思路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9)94-96.

[2] 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79-82.

[3] 宋桦,高立.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42-45.

[4] 肖伟,近十年来太极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8)32-34.

[5] 郑松波,杨宏.太极拳健身因子提炼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28-32.

[6] 王燕.关于太极拳对全民健身的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3)27-29.

[7] 郭书芬,彭覃.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78-82.

[8] 姜玉泽.太极拳对人类健身文化价值的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24-28.

[9] 周兰萍.对太极拳与太极哲学思想渊源之探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1(5)34-39.

猜你喜欢

竞技性学报太极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当下竞技性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训练体系研究——以高脚竞速为例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论维吾尔族舞蹈中旋转的审美特点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