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同世界中创造大不同

2013-08-14文Ⅰ刘

当代贵州 2013年24期
关键词:贵州旅游建设

文Ⅰ刘 锋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首席顾问、《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主持人责任编辑/任玉梅)

贵州正以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设集“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园、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于一体的国家公园省。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贵州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气度步入人们的视野,不仅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崛起的奇兵,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和特色。

目前,全国有两个省可以称得上“旅游立省”,即海南和贵州。贵州的荔波、赤水、西江等都是居于全国最前列的高品质资源。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鲜明的地质地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浓郁丰厚的历史文化、宜人舒爽的气候条件等和谐共生,是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令人向往的乐园和净土。因此,贵州理应成为后发赶超的标杆地、绿色发展的示范地、文化传承创新的样板地、旅游产业的融合引领地。

以绿色、特色、亮色发展绘就贵州旅游的美好未来

目前,贵州正以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绿色、特色、亮色发展,绘就贵州旅游的美好未来。

国家战略全面引领。当前,生态文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已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发2号文件更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战略机遇。

交通能级大幅提升。贵阳到广东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即将开通,贵州即将从“口袋底”变成粤港澳进入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点。随着贵阳到四川、重庆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在“十二五”期内开通以及省内县县通高速的建设,贵州将全面对接成渝市场,大通道建设将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

新型城镇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被称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产业、就业、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升级,这就需要促进产业植入,推进消费集聚,强化服务配套。未来,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热点,为贵州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综合价值的提升带来契机。

尽管机遇前所未有,但贵州旅游仍面临艰巨挑战。

如何实现逆势突围?虽然贵州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区域经济依然面临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产业比重不够合理等问题。2012年贵州全省GDP仅为6802亿元,排名全国第26位;人均GDP3148美元,排名全国第31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5∶41∶46.5,第二产业实力待提升,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7%。因此,旅游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政府财政等的严重制约。同时全国各地旅游投资进一步加强,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纷纷上马,贵州作为后发地区面临激烈竞争,亟需逆势突围。

刘锋认为,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热点,为贵州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综合价值的提升带来契机。(作者供图)

如何保持原生态?贵州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在于原生态,但在当前对资源的强势开发背景下,这种原生态是非常脆弱的。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人文风情的走形,防止过度商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严峻的挑战。

如何摆脱区域竞争?贵州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区)有一定的趋同性,存在同质化竞争。

贵州和云南在旅游主题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竞合,应在借鉴云南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品牌差异化打造,突出贵州的资源组合度和山水休闲度假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和广西进行战略合作,吸引东盟观光游客和商务会议游客;针对川渝推出避暑度假产品,吸纳川渝庞大客源市场;与湖南合作,进行资源、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互补。这对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在创意、理念、思路和规划布局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云南省在资源禀赋与特色上与贵州较为接近,也是旅游开发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值得学习和借鉴——

强化政府主导是根本。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创新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大项目开发建设和市场促销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综合改革政策。

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四通八达的立体化旅游交通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机场数量可与京、沪、粤媲美,堪称“空中旅游走廊”;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要素齐备。

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对重点景区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探索出“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两权分离开发模式;在国内率先实行“一卡通”规范化管理模式。

打造旅游精品是引领。注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注重创新市场促销,打造出一批叫得响的精品。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香格里拉、腾冲彰显魅力,西双版纳、石林、九乡等令人震撼,“印象丽江”、“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好戏连台。

以后工业化时代眼光打造超工业化旅游产品

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正迎来后发赶超的全新时代。贵州要以后工业化时代眼光,挖掘前工业化时代资源,打造超工业化旅游产品,建设集“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园、文化千岛省、避暑养生地、国民休闲地、国家度假省”于一体的国家公园省,真正成为“东方瑞士”,走出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后发赶超新路径,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全域统筹提升。通过党政主要领导统筹调度,相关部门参与,实现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全民参与,形成全域化、全方位、多部门统筹的齐抓共上大旅游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精品项目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文化事业建设,构建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以及八个枢纽节点的“一心六廊七区八枢纽”基本格局,形成全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

产业融合,创新打造“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延伸、城镇结合旅游做靓、森林联合旅游保育、水利依托旅游做活、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航空联盟旅游做精、金融服务旅游增收”的产业融合模式,实现百姓参与旅游受益。

农旅融合,推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发挥乡村旅游在富民兴黔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好100个特色旅游村寨。

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引进国际艺术品牌;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工旅融合,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到2020年建设2~3个国家级旅游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批“贵州制造”旅游用品,提高旅游装备国产化水平。

城旅整合,规划建设休闲度假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综合体、美丽乡村以及旅游导向的新农村等。

商旅融合,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贵州商旅产品链。重点扶持100户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扶持100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发1000种旅游商品新产品,建设若干旅游商品产业园区和20个创意旅游商品村寨。鼓励扶持200家黔菜特色餐饮企业,培育100家知名黔菜品牌店。

项目落地支撑。在战略目标指引下,突出项目“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把握“可拆分、可合并、可调控、可招商、可落地”的项目管理原则,抓好100个重点景区的建设,形成“1套项目库、1套招商手册、1套推进实施机制、1套全程化管理系统、1套专家智力”的支持系统,推进项目库的实施及动态跟踪管理。遴选重点品牌产品,如10大王牌旅游景区、10大旅游村寨、10大旅游峡谷等。

城市整合营销。在大同世界中创造大不同,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有魅力的旅游名省。从整合营销、品牌营销、主题产品营销、细分市场营销、全媒体营销、节事节庆营销、文化艺术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贵州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针对国内市场,弘扬以“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为主题的贵州旅游品牌形象;针对海外市场推出The One and Only Guizhou(珍贵之州 世界共享)。

打造一批龙头品牌:打造旅游产品品牌,如爽爽贵阳、绝版山水荔波、赤水、黄果树、苗乡侗寨、梵净山等;打造旅游演艺品牌,如《多彩贵州风》、《水韵樟江》、《依依山水情》、《八音座唱》、万人侗族大歌等;打造旅游节事品牌,如民族节事、体育赛事和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

综合改革配套。强化财政、税收、投资、技术和土地等政策保障;完善绿色通道、区域协调、旅游扶贫、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各个景区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联动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发挥筹资、融资、投资、资产运作等作用。

猜你喜欢

贵州旅游建设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贵州,有多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