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的胸襟

2013-08-13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7期
关键词:著者胸襟陈寅恪

对政敌不落井下石,敢于仗义执言,客观公正;对晚生后学尽力提携,甘居人后。梁启超的胸襟与其学问一样永垂典范……

光绪二十七年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一时朝野为之震惊。

当时维新派主将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去世,也深表悲痛。虽然两人政治主张不同,私交不深,但梁启超以其才情,奋笔疾书,写出了著名的《李鸿章传》,并在“著者自记”中承认:“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但是“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没有关系”。

梁启超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发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合肥(李鸿章是合肥人)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一个政治上的陌路人,尚且如此敬重李鸿章,也是少见的。对李鸿章的评价,显示了梁启超对待政敌的知人论世,客观公正;而在学术学问方面,则更见其大师的胸襟。

梁启超的学问堪称一代翘楚,晚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可是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则是尽力提拔。

1926年8月,年轻的陈寅恪留学归来,梁启超与之一谈,马上被他的学问所折服。要知道梁启超对自己的学问是很自信的,可是一旦看到学问很好的年轻后生,便欣然向清华校长曹云祥竭力推荐陈寅恪做国学院导师。鉴于国学院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导师的身份,曹校长不禁问:“此人有无博士学位?”梁启超回答:“没有。”“有无专著发表?”“也没有。”“那——就不好办了。”曹校长面露难色。闻言梁启超大怒:“梁某亦无博士学位,而著作等身。但我这等身著作还赶不上陈先生的三言两语!我能做国学院导师,陈先生为什么不能?”见一向对自己学问颇为自负的梁先生如此推崇陈寅恪,曹校长不再固执己见,马上聘用了陈寅恪为国学院导师。这样,当时年龄不足30岁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

梁启超一生视学术为生命,为提携一位年轻人竟能说出“我等身著作赶不上陈先生三言两语”的话,其慧眼识才、甘为人梯的博大胸襟由此可见!

猜你喜欢

著者胸襟陈寅恪
新的开始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宽阔的胸襟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