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两位母亲

2013-07-13韩春丽

青年文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饺子婆婆母亲

文/韩春丽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给了我大海般母亲样宽广的情怀,让我可以既拿得起绣花针又拿得起笔墨,既可以在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上忙碌,又可以到窗外无限辽阔的领域去耕耘,俗语吧,所谓下得了厨房又上得了厅堂?……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又有谁,没见识过我的才华,哪怕只是不多的一点点?品德、德行更是我从小便修炼的一门功课。我的定义,真正叫小女子有才又有德哦!

1

我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来自母亲。我是母亲的翻版吗?肯定是,也肯定不是。每个人都只有一位母亲,而我,却有两位母亲;一位是我的亲生母亲,一位是我的婆婆大人。我的许多品质,除了先天母亲遗传给我的之外,再加了我自己作为母亲的感受,以及我对另一位母亲,婆婆的感受及学习。

我与丈夫两家,虽则同属山东,但其实,两家相距甚远,一个在山东东部,一个在山东西部,相距一千多里地。有时候我们开玩笑,去对方家,都还没有去北京近呢。

因为地域的差异,风俗文化都有不少差异。表面上看起来,东部海边人,因为吹着海风,多食海货,相对似乎头脑与性情要灵活不少;西部的人,因为总是一望无际的平整,土地连着土地,也没有多少起伏,似乎相对的,头脑与性情便也平稳淡定得多。谁伯谁仲,似乎难以一时定夺。

这类东西部差异,有太多太多事例,可以来做我以上观点的注脚。因为,从东部母亲家,嫁到西部母亲家,都已经二十多年了,比较总在自然而然或者不知不觉中。我便想,简单吧,从母亲说起,母亲,从大意义上,不仅能代表儿女们,而且还能够代表那块土地,以及那块土地上人的品质。

2

我的母亲跟我婆婆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在贫穷的年代含辛茹苦养育了一堆儿女。我父亲与我的公公都是很年轻便参加了工作,两位母亲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先后下放回到农村,因为缺衣少食,孩子们便都跟着母亲生活,父亲们一直在外面工作。现在在外工作的父亲,大都是为家里挣工资的;而那时的父亲,更多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工作,多数家庭都成了母亲一个人的操持和担负。自然了,父亲,更多起的是精神支撑作用了。

两位母亲,在同样的处境中,锻炼了同样善良质朴吃苦耐劳的习性和品德。还有更重要的,在我们两家,无论政治上经济上,当然都是父亲有绝对的高位,但是,母亲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影响力。这当然并非源自我们祖上原始部落里母系社会的承传,而是母亲用她自己的能力,换来孩子们的信任。

两位同样时代同样处境里磨砺出来的母亲,却也是各有各的不同。

我母亲,可以用心灵手巧来形容。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我母亲手工劳动的杰作。那时候,大家都很穷没有好衣服,可是我们家孩子却都穿戴干净利落。母亲还能够把许多杂乱的事情归理齐整,无论大活小活粗活细活,都干什么像什么,要做都做得最好。我母亲具有把粗活做细把大活做小的能力。完美,是我母亲的追求。

我婆婆常常夸我母亲做的活计,比如给我女儿的一床小被子,一件小棉袄,婆婆都说比商店里卖的还好。

也许在许多人的意识中,母亲与婆婆,常常是一对天敌,这样说,正体现出两位母亲合二而一的不易。

另一方的母亲,能够如此欣赏这一方的母亲,便说明,我母亲的手工技艺,的确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

但,是不是我的婆婆就心甘情愿,只居于羡慕的位置呢?自然不是啦。如果形容我母亲能够粗活细做,则我的婆婆却能够,慢活快做。曾经有好几个冬天,因为那时婆婆家里住的是平房,冬天炉火不够暖和,我婆婆都是在北京过冬的。也就是说,每年冬天,跟她最小的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两个月。我对婆婆的了解和情意,也是在这些比较长的冬天相处里,越加深厚。

婆婆干活的速度,那简直令我称奇。每次婆婆来,我都觉得很幸福,婆婆迅速接管了厨房里的一切,一天三顿,让你吃得干湿相宜。刚刚,她还说着呢,咱们吃饺子吧?哦?我从稿子上抬起头,神思恍惚地在脑中可能还没有画明白饺子的图像呢;婆婆过不了多久,却就说:来吃吧,饺子!——天哪,都已经端上了饭桌。

山东人爱吃面食,饺子包子是婆婆家最常吃的东西。因为我女儿有时候常吵着要掺和一把,弄得到处都是面啊水啊,还可能耽误了她的学习;婆婆便悄悄地干,轻掩上厨房门,一会儿工夫,饺子便包好出锅了。

饺子的馅也是花样翻新,婆婆可以就手把厨房里有的任何菜,都给你包进饺子或者包子。也就是说,只要她想包了,总能有馅。这个锻炼,更多的是因为,婆婆跟仨儿子常年住在一起,他们家几口人基本上半数吃素半数吃荤,每次包馅,婆婆都要分分类,全部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和爱好。

3

说的是我母亲做穿的,我婆婆做吃的;其实,反过来说也一样。我母亲可以把饭菜做得看起来干净又口味上佳,一边干活呢,厨房一边收拾得差不多也利落了;我婆婆可以在短短时间里,给你把一床棉被拆里翻新,几乎耽误不了你睡觉,保证冷不着你。

我母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上大学期间,常收到她的来信,年轻时还在外有正式工作过,所以,我们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母亲讲。当然另一个原因是父亲常年在外,难听到他的意见,跟母亲讲成了一种惯性。我母亲说话,慢悠悠的,似乎总是一边思考一边讲着,让你觉得很有道理。我婆婆年轻时也教过幼儿园,有一年她倚着门框,坐在一小凳子上,一会儿工夫,就画出了一幅画,一棵树上,结着桃子,还涂了色。天哪天哪,我从来不曾想到,一直喜欢做粗活的婆婆,还有这能力这功夫!

我母亲说话像个领导,有时候我觉得挺严肃,常常不容置疑。好像你一定要照着她的去做。你照做了,也有益无害呢。不过孩子总有孩子自己的主张,可大多数时候还是听长辈们的意见。我婆婆跟人讲话,总是笑着,从不用命令句式,让你笑眯眯地就听了进去。你不如果不听,婆婆就唠叨;你若还不听,她也不会追究,一笑了之……

……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两位母亲的细节和故事,一时也比较不完,无法平衡。其实,她们一直是平衡的,在我心里。

4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是想说,我从两位母亲的身上,汲取了太多丰富有益的东西。我母亲的含蓄,我婆婆的豁达;我婆婆的粗中有细,我母亲的精耕细作,还有两位母亲打理家庭的能力等等。

许多女人,跟婆婆处不好关系。人们常说,妈是自己的,婆婆是人家的。我每次带我婆婆出去买衣服,去旅游,别人都以为我是闺女,我给婆婆买衣物、带她出门旅游的次数,均超过我的母亲。因为,我常常想,我公公去世了,婆婆也常常住在我这里;而我的父母,他们有相当的工资,又年轻,可以自己出门去……

有朋友感叹,你婆婆多好啊,瞧瞧我们婆婆……真的,我非常庆幸,有一位不错的婆婆,但是,不错的婆婆需要有儿媳不错的眼光来欣赏哦。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不是吗?将心换心,这个道理,不只适应婆媳关系,还适应……放之四海而皆准吧,也许,起码我是这样认为。

当然,昨天,我女儿这样教导我这个母亲了:不要总想,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一定要对你好。还有一句更加深刻的话:街头的乞丐对你好吧?给你跪下磕头,可以叫你爹妈,可你为什么照样冰冷地从他身边走过,不给他一分钱?

时代前进了吗?还是我落伍了?她讲得非常有道理。此前,我的一位好同学也这样教训过我,但我总喋喋不休地问她:为什么他要这样呢?

我懂,她俩讲得没错。当然,他俩讲的不是关于母亲的问题。

但是,我的故事里,假如他人对我好,那我一定是超常规对他更好——这个无法改变!这也许是两位无私奉献的母亲,所带给我的深入血脉里的理念。

5

母亲就是忍气吞声就是永远任劳任怨任儿女们由着性子来吗?不,不要这样狭隘地理解母亲。真正有能力的母亲,可以化敌为友,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不利为有利。—这样的母亲,才称得起漂亮的母亲、能干的母亲!

母亲躬起的背,可以驮起大山;母亲直起腰,山还可以为山,也可能化为平地。

我,就是这样感知着我的两位母亲。感觉着她们的苦,感觉着她们的痛,感觉着她们的爱——感觉着她们俯仰之间的智慧和功力!

我爱我的母亲,也爱他的母亲,自然,一样爱我们的“祖国母亲”。

看似我还没有报答她们,但,我深深地爱着她们,这也是一种报答她们的方式……

母亲,你们感觉到了吗?

猜你喜欢

饺子婆婆母亲
饺子
别把婆婆当成妈
给母亲的信
包饺子
如此婆婆
包饺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