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街穿巷忆旧事

2013-07-12胡建君

检察风云 2013年18期
关键词:贺友直忆旧上海

文·图/胡建君

走街穿巷忆旧事

文·图/胡建君

导语:在绘画作品都以“方尺”计价的年代,贺友直一如既往喝着老酒、画着小人书;在老版连环画手稿也拍卖到千万元的当下,他毅然将上千份手稿全部“捐脱”,不留片纸给后人。他说自己“不眼红、不攀比、不妒忌”,“因为自己明白自己”。

小东门的咸货行

小东门地处十六铺的里边,在中华路上,属华界。在这一小圈子里几乎都是咸鱼行。我有位堂兄也是做咸货生意的,他在咸瓜街有一处存放咸货的栈房,木板壁瓦顶泥地,可是贮存咸货的几只木桶直径都在1.5米左右,里面装的货色拿到今天来评比,都是顶级的:三暴鰳鱼,三矾海蜇,这档货色之材质上等加工到位,老汉出生还算早,赶上见得到吃得着的辰光。如今号称野生小黄鱼其实仅比海蜒大一点点,海蜇十有八九嚼不动。当时的香腐鰳鱼,既腐又香,醎渍余下的鰳鱼卤用来炖蛋汤形容其味──透鲜!可是如今绝迹矣!

贺友直就是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连环画大师,而今仍旧住在巨鹿路一套一室的老房子里,称自己的一室兼四用,所以堪称“一室四厅”,“天地之大,全在心中”。他戴着朋友送的手表,称自己也是“一表人才”。2009年,贺友直被授予“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占了个便宜:“一来,得益于我活得长,这个奖首先是要年过80岁才能得,我那年已经87岁了。二来,比我资格老、贡献大的几位都已离世,剩下我还在,所以这好事就正中了我。”2011年,他再一次被“好事”击中,被评为“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但转身就将1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家乡贫困学子。

2012年,年逾九十的老先生凭记忆画了《儿时玩耍》54幅作品,让人惊叹不已。他笑笑说:“我91岁还能画画,这就是最大的幸福。”2013年,92岁高龄的老先生再次带给大家惊喜——他以独有的“贺氏白描”重游往事,回味人生,创作了54幅洋洋大观的《走街穿巷忆旧事》。他将昔日街巷景象用一图一文的形式展现,并用幽默而犀利的笔锋评点时弊,让读者跟随他走街穿巷忆往事,感受百年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的滋味和得失。

遥想北宋时期,李公麟将前人作为“粉本”草稿的白描独立出来,从此作为独立画种,登上书画艺术的大雅之堂,其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而“贺氏白描”的意义亦不在其下。他的白描以小见大而气象万千,尺幅虽小而矩度雍容,人物姿态横生,布局平中见巧,设色清雅平淡,写尽世态人生,写出画外之意。他将现实生活与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完美结合,也将白描连环画发展至学府不敢小视、未可轻取的境界。

他有一幅自画像,给自己画了个很夸张的伸长着的耳朵,一对睿智犀利的眼睛,从眼镜上方审视芸芸人间万象,似乎一切尽收眼底,又将一切放诸笔端。他拉开一幕幕鲜活的世情画卷,像放电影那般,那些车声马迹、人影憧憧、市井叫卖……活色生香地穿越了空间和时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则在一旁一笑置之,或者寥寥数语即转身而去。在这样的意义上,“贺氏白描”也有着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现实地位。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展现的还是市井图像的客观描绘,贺友直的《走街穿巷忆旧事》,又带着人生的回顾和反观,暗含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感慨,更有今昔对比的借鉴意义。那是洞悉一切的大美,是历经沧海又般般放下的人生智慧。

十六铺

十六铺是旧时上海的重要地区,此处有走海洋长江的轮船码头,是咸鱼行的集中地,又是法商的几路有轨电车的终点站。此处紧挨中国地界,以铁栅为界,北面是法租界,南面是华界,招商局码头在法国人的地界,在中国人地界的是大达码头。朝里走几条小马路上一色的咸鱼行,到中华路是中国地界了,就是旧称的南市。

十六铺最热闹忙碌是早晨,天还未亮时这里已人群聚集,摊贩到鱼行进货,称手报重量的叫声,摊贩讨价还价的争吵声,头班电车叮叮当当的击铃声,乱哄哄闹成一片。待天一亮,摊贩采办妥当散去,鱼行完成一天的营业,洒扫各自门前的咸货留下的污渍,这一片复归于平静。

可的牛奶棚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牛奶这东西只有中上等级的人家才喝得起,并且不是随便能买的,非要定时定购,先付费而后每天按定量送奶。如今听说鲜奶奶粉里掺和了什么东西,吃了可能会得什么病,使得人们对这档东西感到吓势势。这到底是害人的东西发明得多了还是人心变坏了?老汉糊涂想不明白。

这里画的是当年上海唯一供应鲜牛奶的“可的牛奶棚”,我每上夜校定要路经此处,此处有轨电车设有一站,就叫牛奶棚,由于当时并不在意,因之毫无印象,现在画的全本糨糊。当年的牛奶棚现今被扒平建起了上海图书馆。

贺友直曾经谦称自己画小人书是来料加工。来的料不一样,就像裁缝师傅,今天给了的确凉,明天给了毛货,后天给泡泡纱,不同料子有不同做法。他认为要根据不同的题材定下不同的风格和基调,才是聪明的画法。其实他的一切“来料”都源自实践和生活。早在1959年,为了创作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他直接奔赴湖南“下生活”,一去几个月。除了床铺、便壶不带以外,被褥、脸盆、热水瓶、手电筒、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纸张笔墨以及换洗衣服,样样生活必需品都随身带上。“下生活”要“三同”,“上厕所要蹲粪缸,睡觉躺在油腻的枕头上,下地劳动用手舀粪……农民怎么吃喝拉撒,你都得和他们一个样。”融入其中,才能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才能把人物的惯常动作、神态烂熟于胸,他称为“内在视觉”。贺友直在多年后总结经验说:“画连环画最终要表现生活。生活从哪里来?从仔细观察中来。”

因为带着用心的视角和执著的精神,直接从生活中来,将芸芸世相“烂熟于胸”,各种经历过的“内在视觉”便成了永恒的印象。2013年春节期间,一组《走街穿巷忆旧事》的创作构思在贺老的脑海中泉涌而出。当年的上海老城厢,可谓“十里洋场”,“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五方杂处、客土杂居”。如此一方面使得上海社会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形成海纳百川的雍雍气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上海社会的多元文化性格和多样化的市民生活。在贺老的记忆中,那些往日街巷的景象一直历历在目,那些“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依旧不绝于耳。

铜仁路的肠汤线粉摊

我工作所在的新美术出版社1954年搬迁到铜仁路,在马路的对面有一肠汤线粉摊,在它边上还有一面摊,同事在上班前的一顿早餐,多数在这两个摊上解决。这肠汤线粉摊的东西干净道地,最低价的虽只有肠、线粉,但不减量缺料,至于二角五分一碗的“全家福”,是肠、肚、心、肺齐全,以致有的食客在南阳路口的糟坊里拎只小酒壶配上一碗全家福,享受一顿既美又能微醺的早餐,何其落胃乃耳。

这摆摊的,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是落脚在上海的外地人,像我这样在上海住了七十几年的仍是个来自宁波的外地人。问题是当年那些“外地人”做这种小生意的人对经营的东西那么认真讲究并持之以恒,而今却是好不了两天就走样了,这是为何?

于是,他的笔下涌现出了十六铺的电车、码头、徐中心原老洋房、佛陀街的老正兴、九华堂卖画店、弄堂里的钱庄等老街景象;也滋滋有味地回忆了陆根荣熟食摊、小常州排骨年糕、罗春阁生煎、满庭芳臭豆腐、咸瓜街里正宗咸货、马和记牛肉面等著名老上海小吃点心;还有外国坟山周边的街头演出、童年看影戏、摸奖作假等旧时场景和童年记忆。那些炉火纯青的线条和形象,疏密得当的复杂构图,似乎随意点染又四处点睛的色彩配置,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据汪大伟先生说,后来他对照了十六铺的地图老照片,发现贺老画的码头、房屋、布景的位置几乎分毫不差,但贺老是完全凭记忆绘制的。贺友直说:“我画了几十年连环画,我觉得我是个地道的画连环画的人,一画故事,我就聪明了。”那心领神会的读者,看着画卷,或穿越往事或神游万里,抚今思昔,会心而笑,也一般觉着自己聪明起来。

在2013年的上海书展上,贺友直老先生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一本《走街穿巷忆旧事》画册分为四个版式出版发行,其中每幅作品均有二维码,可通过手机等数码工具播放中英文视频、音频解说。除了传统阅读方式之外,又得益于最新的数字交互技术,读者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通过手机便可以看到贺友直老先生的自说自画。影像中,贺老先生绘声绘色讲述起老上海的点点滴滴,配合旁逸斜出的各种相关历史图文资料,全方位地带领观众走街穿巷忆旧事,在寻踪追迹中钩沉画面背后的典故和轶闻旧事,将上海各地昨天与今天的风情变化展现给大众。

原本就真实生动的连环画,在数字时代更加鲜活起来,仿佛真的空间穿梭,时光流转,直面熙熙攘攘的老上海街巷。那些画面和回忆如此生动有据,犹如踩点老上海地图循序行进,追忆和复原了一个大时代的宏阔记忆。因为那些历史脉络的延续,那些街衢弄巷的伸展,那些人情世故的发扬,使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上海,如此活色生香、声情并茂。92岁的贺友直遇到信息化时代,这是艺术家作品首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其中无线网络和3G手机结合二维码的应用,实属图书史上的海派首创。

贺友直说:“我这个人出身不是书香门第,我的父亲也没有多少文化,我自己做工、学徒、当兵,从社会底层上来,看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东西。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国画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油画家,我成为一个连环画家适得其所。”这位一辈子不改初衷的连环画家,当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时,新加坡国宝级诗人潘受在画展开幕式上说,贺友直只有小学毕业,能画到这种程度,说明他一生追求,永未毕业。贺友直听后欢喜,便请人刻了一个章,放在案头作为座右铭,即“永未毕业”四个字。他的人生殿堂其实是如此精彩纷呈的煌煌巨筑,他永未毕业,也永不老去。以贺友直为代表的文化符号,是老上海的符号,更是新上海的LOGO,是时代的印记和世界的荣耀。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贺友直忆旧上海
贺友直连环画创作的民生情怀——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上海电力大学
辽博从业流年忆旧三题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名家笔下的年味
忆旧
深夜忆旧
归乡忆旧
缅怀贺友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