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滩,百年上海之眼

2013-07-12华一民

检察风云 2013年18期
关键词:外滩租界大楼

文·图/华一民

外滩,百年上海之眼

文·图/华一民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现名中山东一路。尽管以孙中山命名的路牌已树了68年(抗战胜利后更为此名),但恐怕连上海人也很少记得或使用这个正名,人们大都以它的旧名作正名。

如果说上海是海,那么外滩就是这个海的界面,将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的繁华合而为一,是上海人骨子里的骄傲。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几乎第一次来上海的海内外客人都会被带到外滩,而外滩也从不让人失望,每一次都会让初见它倩影的人有“惊艳”之感。外滩就像是上海客厅的“家底”,让人在无数次的凝眸中品赏昔日远东第一金融街的经典、尊贵与荣华。

在170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上海人把这些冒出的土地称为“滩”。“外滩”的中文名称就起源于此。它原是黄浦江外的一块滩地。

这块土地是英美商人开辟的,它的英文路名叫“The Bund”,意思是“江岸堤岸上的小道”。它起源于这样一段历史。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签订协议(土地章程),准许英国商人租借苏州河至洋泾浜之间的土地。其中第三条规定:“沿黄浦江原有一大路,便以拖曳粮舟,……今该路既在租地范围,则租地西人自应负责修筑,以便行人往来,其宽度因具海关量二丈五尺。……路成之后,商人与纤夫均可自由往来。”当年,上海与太湖、运河流域有大量的粮食与货物贸易,苏州河是水上要道。英美商人基本上遵守了这一协议。他们负责整修了这纤道,以后又筑成马路,在初期租界不让华人进入的时期,纤夫们得以曳船通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外滩和南北苏州河路的前身。

因为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外滩的建筑物全都必须从纤道起后退三十尺才能立桩基,这就造成了外滩的康庄大道,并且实行人车分道,沿途还种植了第一批行道树。它比任何一条上海马路都宽阔。

清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开始时都对西方商人实行一种居高临下、布恩施惠的态度。从皇帝到士绅都认为没有中国的茶叶,吃牛羊肉的洋人就会患消化不良症,积食而死。所以恩准巴富尔随便挑一块地方,只要不和中国人搞在一起惹是生非即可。巴富尔有此特权便不顾本国商人的反对,舍近求远,跳过北门一带(后为法租界占据),选择了以黄浦江(东)、苏州河(北),洋泾浜(南,今延安东路)、界河(西,今河南中路)四条河流夹持的水网区域作租界。他之所以看中这块区域,就是因为这“Bund ”和滩地。他向商人陈述的理由是:“在外滩,我们的舰队可以停泊,在这些兵舰上,商人们可以看到,必要时可以感到我们不列颠的力量。”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巴富尔的远见。十多年后,四界的河流屏障、外滩的炮舰作后盾,确实保护了新生的租界。1853年,“小刀会”占领县城,并闹出城外,法租界因毗邻而受株连,市面受到影响,而英租界却在市民武装商团的据守下仍然繁荣。1854年4月,清军借镇压小刀会之机,想顺手牵羊,进租界掠夺,泊在外滩的英国舰队炮轰清军在苏州河中的船队和驻扎老闸的大营,清兵闻风丧胆。1860年8月,太平军由李秀成率领,欲占领上海,收受巨额关税,军驻徐家汇,向县城和租界进发。又是外滩的英国军舰 Nimrod号、Pioneer号上的炮弹从租界上空掠过,落到西门外(今大世界、八仙桥一带),两小时后,彪悍的太平军不战自退。

外滩的军舰不承认任何势力,只有对租界正常的秩序构成威胁,不论是谁都要开炮。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不能保证国内稳定,这些军舰便以保护侨民为使命长期驻泊在外滩。初到上海,在外滩看到满目的米字旗、星条旗,确实感到耻辱。但想到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不能保护上海的繁荣而必须求诸外国时,上海人又把这种耻辱作更深一层理解了。上海人想到,这些军舰上的士兵,大部分是由上海人的税收供养的。他们参加了租界工部局商团,实际是上海人出钱雇佣的保安部队。上海人当年对外滩的外国军舰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外滩是上海紧随世界都市化潮流的一个见证。 1882年5月,英商上海电气公司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厂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江西路(今江西中路)口老孚洋行的院落开张。它率先在沿外滩到虹口招商码头一线竖杆架线,串接起十五盏电灯,于同年7月26日开始供电。这一美妙无比的时刻仅比世界上最早使用弧光灯的巴黎火车站晚了七年。第二年,公司与工部局签订为期一年的协议,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共安装三十五盏弧光灯,揭开了上海步入电气时代的序幕。外滩也保留着近代邮政在中国推进的印迹。地处外滩的英国驻沪领事馆新址(今中山东一路33号),在 1861年初曾是上海邮政代办所(即大英书信馆)的诞生地。1870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成立远东公司和上海站,它的报房和营业处最初就设在南京路5号一处租用的建筑内。1882年,该公司在外滩7号公司办公楼内设置电话交换所,开通租界25家电话用户。这使电话在发明六年之后,就来到中国落户了。1908年 3月5日,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在上海正式通车营运,第一条通车路线就是往返于静安寺到外滩上海总会之间。

外滩的景色是壮观的。 1900年,上海总会大楼落成(今希尔顿集团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中山东一路2号,该大楼是当年世界最大的俱乐部)。1901年,华俄道胜银行大楼落成(今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5号)。 1906年,汇中饭店大楼落成(今和平饭店南楼,19号,建成时是世界最豪华饭店之一)。1911年,东方汇理银行大楼落成(今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29号)。1912年,有利大楼落成(今意大利著名服饰品牌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等,3号)。1915 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落成(今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1号)。1917年,俄国领事馆大楼落成(前苏联总领馆,黄浦路20号,仿俄罗斯风格)。1920年,怡和洋行大楼落成(今美国著名第五大道商户中国旗舰店,27号);麦加利银行大楼落成(高级娱乐场所“Bund18”,18号)。 1923年,汇丰银行新厦兴建(今浦东发展银行,12号),为世界仿文艺复兴式的典型建筑。1924年,《字林西报》大楼兴建(今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17号)。 1927年,江海关大楼兴建(今上海海关,13号,楼顶的大钟楼远东闻名,为外滩标志之一)。1928年,沙逊大厦兴建(今和平饭店北楼,20 号,当年为世界最豪华饭店之一);中央银行大楼兴建(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24号)。1934年,百老汇大厦兴建(今上海大厦,为世界现代式建筑的早期典型代表)。1937 年,中国银行大楼兴建(今中国银行上海分行,23号,当年为外滩第一高楼,设计风格糅合西方现代式和中国城堡式)。

这些大楼的设计风格、投资额和建筑规模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汇丰银行新厦,无论是从福州路的西南门进入,还是从主营业大厅西南角的大理石拱道进入当年华人营业大厅,参观者都会被眼前金碧辉煌的中国式装潢所吸引,那种绚丽的色彩让人想起北京的故宫。设计师在20世纪的西式建筑里,奇妙地融入了14世纪中国最好的艺术传统。整座大楼内部所用的大理石均是从意大利运来的,大楼当年的造价为1000万元,占那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其实业主的想法,就是要将其建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建筑,连门口的那对铜狮,也是在英国铸成后,即将模子毁掉,想使之成为“举世无三”。大楼建成后,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

从黄浦江上看,外滩的城市轮廓线是世界上最美丽壮观和激动人心的大都市街景之一。旅游者们评论,外滩是纽约、芝加哥两个高层建筑起源城市之外的最集中的摩天大楼区。外国人、中国人都把外滩称为大上海的“漂亮前门”(beautiful front door),又称之为上海的“眼睛”(eye)。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外滩租界大楼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未来已来8
上海外滩夜色
LCT ONE大楼
摆渡的人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大楼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