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对“诈弹”威胁说不

2013-07-12沈臻懿

检察风云 2013年18期
关键词:格里格炸弹行为人

文·图/沈臻懿

美国:对“诈弹”威胁说不

United States: Say No to False Bomb Information

文·图/沈臻懿

2013年上半年以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弗吉尼亚等地频频发生的各类炸弹威胁,不仅动用了警方、消防、排爆等各类社会公共资源,更对大量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但结果一次次被证实,此类威胁仅仅只是有人故意发布“诈弹”信息,这也使得美国社会对“诈弹”威胁忍无可忍。因此,为了有效打击这一行为,美国已将“诈弹”威胁作为严重案件予以调查与起诉。案件一旦>查实,行为人为这一“玩笑”付出的代价,不仅包括牢狱之灾,亦可能因此而赔上巨额经济损失。

形形色色的“诈弹”威胁

2013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各类形形色色的“诈弹”威胁层出不穷。此类“诈弹”威胁有的仅仅只是一个玩笑或者纯属恶作剧,但其对于美国民众和社会带来的恐慌,并不亚于一场真真切切的爆炸袭击。

2013年6月11日,美国常春藤联盟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接到了一个有关炸弹袭击的警告。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普林斯顿大学在立即通知警方的同时,亦随即组织全校人员紧急疏散。然而,调查人员经过数小时的仔细搜索后,证实这一事件实乃“诈弹”威胁:美国时间当天凌晨,有人向警方报案称,这一天上午即将举行的旧金山大地震纪念日活动现场将出现炸弹威胁。该威胁不仅迫使纪念活动延时并临时更换地点,旧金山警方更是封锁了现场大面积区域,并派出专业排爆人员和装备抵达现场进行搜索,最终发现现场根本不存在任何炸弹踪影。而此前的4月18日,旧金山警方也遭遇了一场“诈弹”威胁……

除上述“诈弹”威胁事件外,今年上半年以来,华盛顿、纽约州等多地亦发生多起该类事件,部分“诈弹”案中已有行为人因故意谎称炸弹威胁而被逮捕——

2013年4月10日清晨,一名男子因在美国白宫外发布不实爆炸威胁言论而被逮捕。据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发言人阿兰兹·阿兰力称,这位名叫克里什托夫·瓦西科的44岁男子,在靠近白宫安保人员后,向其告知附近停靠的一辆卡车上载有炸弹,并即将爆炸。安保人员闻讯后立即封锁了白宫周边街区及一处地铁出入口,并对嫌疑车辆进行了细致检查,最终确认车内无任何爆炸物品。随后,该男子被捕,并受到相关重罪指控。

此外,今年2月间,纽约州塞尼卡一名中年妇女因连发“诈弹”威胁而被警方逮捕。据美国警方消息,2月10日至11日,这位名叫梅列莎·格里格斯的38岁女子连续拨打了将近十个“911”报警电话,谎称位于塞尼卡地区的部分医院、学校、银行等公共设施将遭到爆炸袭击。面对这一警告与威胁,当地警方即刻展开调查,但却未能发现任何炸弹以及爆炸袭击的线索。随后,警方认定这是一起“诈弹”事件。调查人员通过手机号码定位,追踪到梅列莎·格里格斯并将其逮捕。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警方正式对格里格斯提出“诈弹”威胁等八项刑事指控,且每项

指控最高均可判处10年监禁。

不仅只是玩笑

经历了2013年“波士顿爆炸惨案”的美国社会,目睹了太多鲜活的生命,被炸弹与爆炸袭击无情地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重创下的美国社会与民众,不仅对爆炸袭击充满了悲愤,亦无法忍受任何无中生有的“诈弹”威胁。然而,美国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将“诈弹”威胁视为玩笑,一次次给社会公众带来诸多恐慌。2013年上半年以来频发的“诈弹”威胁,促使美国加大了对于恶意“诈弹”威胁的制裁力度。上述事例中因发布“炸弹”威胁而遭到逮捕的个体,其行为均已被美国法律视为“恶意、蓄意且不顾任何后果散布虚假威胁的犯罪活动”,并作为重罪予以制裁。

或许有观点认为,这些“诈弹”威胁仅仅只是一个玩笑或恶作剧,并不可能发生实际炸弹袭击,为何会被纳入法律制裁范畴?从当前美国社会对于“诈弹”威胁的态度而言,上述行为的性质无疑十分恶劣,其后果可能导致社会与民众的恐慌,因此对于肇事者必须施以必要的法律制裁。

在具体案件调查过程中,首先需对“威胁”行为进行明确界定,以此作为对此类活动进行依法查处的前提与基础。美国相关立法规定,“诈弹”威胁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标准:1.基于故意而产生;2.存在实际行为。此外,尽管是“诈弹”威胁,但美国警方、消防等公共部门为之而采取的各类应急措施,如紧急疏散、现场封锁、交通管制、爆炸物探测、排爆措施等,使得社会公共资源无端耗费与受损。为此,美国大部分州均规定了对于“诈弹”威胁发布个体的刑事制裁以及赔偿责任。譬如,纽约州法律规定,行为人如向学校等公共设施发布“诈弹”威胁的,其将面临1万美元的罚款;如行为人系未成年人,其监护人将受到5000美元的罚款。可见,此类“诈弹”威胁在当前美国社会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玩笑,其不仅可以将恶作剧者投入监狱,亦可以使其付出成千上万美元的巨大代价。以上述案例中的梅列莎·格里格斯为例,案件目前虽仍处于审理过程中,但负责该案的法院已表示,格里格斯涉嫌的八项刑事指控,每项指控的保释金均为2.5万美元,这就意味着其总计需要缴纳的保释费用已高达20万美元之巨!一个看似小小的“玩笑”,或将令始作俑者倾家荡产。

航空“诈弹”威胁的特殊规定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诈弹”威胁外,近期以来,美国航空“诈弹”威胁亦屡见不鲜。2013年4月16日、6月11日,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弗吉尼亚里奇蒙德机场接连发生航空“诈弹”威胁电话,称机场内存在可疑爆炸物。此外,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透露,6月10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由洛杉矶飞往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航班,因接到匿名“诈弹”威胁电话,而被迫临时改变航线,降落于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机场,机上全部143名乘客被紧急疏散。在此过程中,位于亚利桑那州的一处美国空军基地还动用F-16战机进行了空中监视。凤凰城警方亦在飞机降落后,派出拆弹专家及警犬进行了全面搜爆。

上述一系列警告电话,虽然最终被证实为“诈弹”威胁,但其直接导致了部分航班暂停飞行、乘客紧急疏散,并使得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受损等严重后果。这也不得不令美国政府强化了对于航空“诈弹”处置的严厉措施,对于航空“诈弹”等虚假威胁频频提起诉讼。当前,美国对于捏造和发布虚假爆炸威胁,造成航班延误、对乘客及机场工作人员带来严重后果的恶意案件,已进行全面调查,并发动相应诉讼。根据美国法律,禁止故意发布或传递有关毁坏、毁损飞行设施或航空设施的威胁信息。虽然美国各州对于航空“诈弹”威胁这一犯罪活动的制裁不尽一致,但其规定均较为严厉。各州法律普遍规定,行为人故意散布针对飞行器的虚假威胁信息即为重罪,并将面临相应制裁。譬如,密西西比州法律规定,以任何形式谎称某地存在炸弹等爆炸物的,处10年以下监禁,并处罚金1万美元。而马赛诸塞州则规定,对于实施上述行为的个体,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并处罚金最高达5000美元。与之类似的还有纽约州,该州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上述活动,可判处20年以上监禁,并处20万以上美元罚金。行为人除了可能面临严厉的刑事制裁外,亦将承担一系列的民事责任。为此,当前美国不少航空公司的航班在出发前,机长会通过广播向机上各位乘客发出善意提醒,请各位乘客为了飞机及在座所有人的安全,切勿随意开玩笑;一旦引发严重后果,将由其本人承担。

经历过严重爆炸惨案的美国社会,已经无法再忍受任何炸弹袭击,包括“诈弹”在内的各类虚假威胁。一个看似不足为奇的“诈弹”威胁,可能在当前这一背景下,就能使发布者即刻面临牢狱之灾;即使侥幸幸免,行为人亦可能面临高额的经济损失。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格里格炸弹行为人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开心炸弹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论故意不法先前行为人的作为义务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论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