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广播剧音乐的运用

2013-07-09高明洁

视听 2013年7期
关键词:广播剧剧作受众

■高明洁

音乐是广播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贯穿剧情、连接架构的纽带,通常一部广播剧会有多重形式的音乐相衬,以更好地反映剧作内容。正确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广播剧音乐,不仅可使作品叙事架构更加鲜明,基调更稳定,还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丰富主题内涵,提高本身整体艺术水平,延伸广播剧赋予的想象空间及意境。

一、音乐在广播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剧是门综合艺术,相较于电视剧、电影,广播剧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看不见,听得到”的特质,以声音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赋予了受众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

广播剧的这一特性,恰好与音乐的抽象性相得益彰。音乐与广播剧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对广播剧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好的广播剧音乐与广播剧的题材、风格、人物个性相匹配时,广播剧的表现内容才会更突显剧情,更有戏剧性,情感才会更强烈,它是除去角色配音以外的“第二有声语言”。因为有了音乐的衬托,剧作中许多场面和事件,以及剧中人物心理的描写,都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落脚点。音乐在广播剧起到了巧妙的暗示或解释作用,刺激和牵引着受众情绪,无论是对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情境描述,或是跌宕起伏、紧张澎湃的内心刻画,音乐恰如其分的使用,都可为广播剧带来点睛之笔。好的广播剧音乐使整部剧作呈现出听觉艺术和想象空间的完美统一。音乐利于提升广播剧层次,拓展广播剧所包藏的内涵,丰富作品情感,使剧中角色有血有肉,形象立体,剧情丰满有力。

二、音乐在广播剧中的使用现状

广播剧音乐通常与旁白、对白、音效等各种声音元素结合,并穿插在不同的情景和段落中强化着受众的想象。在剧作运用中主要分为四方面:主题音乐、层次音乐、氛围音乐及歌曲。广播剧音乐的来源和使用广泛而多元,除了借鉴使用外,不少广播剧同时会选择聘请作曲家为广播剧量身打造多组音乐。

作曲家为广播剧专门编写的音乐,增强了广播剧本身的原创性,使剧作本身具有鲜明的唯一性、独特性。原创广播剧音乐,是优秀而精致的广播剧作品较为共同的选择。但笔者也认为,广播剧对非原创音乐如使用恰当,效果同样显著。这类型音乐从艺术角度来看是完整的音乐作品,它实际上早已得到受众普遍的认同感,特别是在用于交代人物角色特性、叙述时代背景、展开生活场景、赋予情感刻画上,更能带出美学意境。广播剧的贴近性、本土性、现实性是其生存法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广播剧音乐在原创与引用上合理交替地运用,会使得剧作焕发出更强生命力。

三、音乐结合广播剧的实际运用

广播剧音乐在广播剧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笔者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1.展现内涵,强化主题的统一性

每一部作品都有主题思想,剧中对白、旁白、同期声、音效、音乐等各元素必须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展开。广播剧主题音乐在具体呈现上会是一段主旋律乐曲和歌曲。它代表了剧作的中心思想,常用于基本情绪和事件的刻画。乐曲的使用会比歌曲要多。它是广播剧所有音乐的核心,整个剧作里音乐发展的基础,副旋律和变奏的来源。在广播剧剧情里,往往在最重要的章节和位置上,主题音乐都会出现以辉映剧情,完成对主要角色的烘托、渲染。如在广播剧《心看世界》中,专门编写的同名主题曲《心看世界》。这是一部讲述深圳志愿者和西藏盲童为追求心中理想的清新剧作。主题曲为原创,歌曲以盲人的角度表达对看不见的世界的热爱,歌曲抒发的情怀非常正面积极,符合作品本身要传达的信息:尊重生命,感知生活,发现世界发现美。

具体使用时,在每集的开头结尾,剧情发展的高潮节点,总会伴以悠扬的主题曲,委婉的旋律很好地勾勒出主人公细腻、坚毅、乐观的形象,曲目整体表达出的抒情与开阔,恰恰是对《心看世界》的回应:以纯洁的心灵来感知这个世界,同样可以收获光明!音乐巧妙地运用到故事之中,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感染力,深化思想主题,实现了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结合。

主题音乐应是广播剧导演、剧作者和作曲者在熟悉剧本内容的基础上,为挖掘主题内涵经过反复斟酌,精心创造出来的,往往在广播剧正式录制的中后期,主题音乐就已应该敲定成型。在现场制作和后期包装中,通过对它重复和变化的使用,让其贯串于整个广播剧作品,以配合相关的内容及情感的起伏。

2.推动情节,引领叙事发展

广播剧戏剧化的起伏需要音乐来铺垫、推动和发展。一部广播剧由很多局部或片断组成的,之所以感觉是一个整体,其原因就在于剧情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而剧情的合理与逻辑离不开音乐的辅助。音乐除了赋予剧情支持,还能给予听觉更丰富的想象。应用在实际剧情里的音乐具有较强的串联性和暗示作用。在不同情节的组接里,音乐作为很好的过渡,可以贯穿不同角色与故事,让跳跃的时间、空间产生关联性。比如说用音乐衔接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循序的前后剧情;交替组接同一时间不同场景或事件;组接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场景的交错等。某些时候相比语言的过渡和引导,音乐更显张力。

在广播剧《深圳歌谣》里,音乐编辑把主题曲处理成多段变奏,这些变奏有吉他版、钢琴版、交响配乐版,每个乐器版本还有长短之分,不同变奏版本都巧妙用于剧情的引导和过渡,旋律虽然被重复使用,却因为乐器和旋律长短的变化,使得音乐本身不显单调生硬且富于变化,恰像一棵大树的主干上长满了繁茂的分枝,让受众倍觉立体、多元、亲切。

通过这个例子上我们发现,广播剧的叙事过程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音乐对节奏进行了定位,区分出了事件发生的频次,并在各主要时间节点内传送了信息,使得受众在理智和情感有了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更清晰地知晓了故事。广播剧音乐的制作通常而言跟着叙事走,叙事节奏是音乐制作跟寻的第一节奏。但作为综合类文艺作品,广播剧的节奏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这些都需要音乐设计者在后期定位时有更仔细的把握。

3.刻画角色,塑造人物性格

毫无疑问,广播剧中的人物是叙事及剧情矛盾冲突的核心,是造型基础。要塑造出鲜活动人的角色,除了良好的作品,精彩的编演外,更需要音乐的烘托与抒发,使角色定位更准确且特点鲜明。以音乐加强人物和事件的情感色彩,揭示人物内心,表达无法通过视觉感知到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使得作品充分满足受众诉求。

在广播剧《深圳歌谣》里,主题曲有一段单旋律吉他伴奏,它出现在主人公失意迷惘时的自弹自唱里,单乐器的演奏让氛围呈现出孤独感,让受众同感于主人公的寂寞,但主题曲积极的旋律和向上的曲词,却分明暗示着主人公不屈服于现状,坚持热忱和理想的性格状态。这种处理就很好地烘托出了角色性格。

4.丰富想象,凸显氛围情感

广播剧整体或局部氛围的设定,也需要音乐来匹配定位。往往音乐在广播剧里,不是作为声音旋律简单出现,而是通过听觉上的调节,潜移默化地为受众塑造出某种独特氛围。人物对白和旁白是不可能长时间连贯地占有受众听觉,那会使得剧情展开过于沉冗繁重,展现热闹、安静、庄重、肃穆、惊悚等不同的场面,交代喜悦、愤怒、无奈、悲伤、紧张等人物情绪有时可以直接以音乐作为铺垫。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讲究留白,音乐之于广播剧,就是作品里的留白。用音乐这种“虚拟语言”代替人物的“实际语言”,会使得受众在想象中感知到某种情绪的来临,从而深化了感染力。

如广播剧《飘进梦里的小雨珠》的主题曲《雨后彩虹》,它在开头作为引子部分引出全剧,为了给受众更多的意境之美,同时也为辉映歌名,歌曲一开始是用儿童简单拟声唱法(和声),来模仿自然界下雨初期时“滴答”作响的意境,之后以人声逐渐加入轮唱方式,来慢慢增强雨声的气势,随后主声部的出现和高潮的重复显现出“雨后天边的彩虹绚烂之美”。剧情尚未展开,一幅自然纯美的壮丽景观已然跃入受众脑海。而旋律由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递进式的呈现,也恰恰反映了合唱团的孩子们冲破阻力克服困难,最终团结友爱共享艺术之美的心路历程。音乐为故事渲染了一种唯美、纯真的气氛,让人们的心中始终萦绕着爱与真诚,并深深地为之震撼。

三、结语

以音乐入情,入境,入心,广播剧的感染力才会最大化。音乐要为广播剧作品锦上添花,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对音乐设计者的选择。好的广播剧音乐设计者不仅要求其具备相当水准的音乐理解力和制作水平,甚至对戏剧原理也应有一定要求。此外还要深刻理解广播剧剧本本身,非常熟悉剧情的内涵、情节、人物,让音乐与剧作融为一体。制片人、导演和音乐制作人都担当着设计者的角色,在前期策划和后期的制作上,音乐设计者对作品定位要统一和到位。否则,即便是名气再高的音乐人,如果其缺乏对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尊重,缺乏对作品足够的了解,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粗糙、生硬,流于表面的。

猜你喜欢

广播剧剧作受众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